黃敏俐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0)
科技的發(fā)展在不斷突破我們對于生命的想象,有令人激動的積極面,卻也有引發(fā)公眾擔憂的未知面。在這個科學的腳步比憲法認知發(fā)展得更為快速的時代,我們一方面確實享受著科技,特別是基因科技帶給我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福利;但是,另一方面,當科技試圖一次又一次進行突破界限的嘗試時,我們也會感覺到恐懼,這種恐懼既慨于自身也有感于人類的未來。
有學者認為,現(xiàn)代科技技術發(fā)展歷史和憲法發(fā)展歷史是大體對應的。沒有憲法不可能有科技技術,而沒有科技技術推動的憲法,也會失去動力。面對曾刺痛眾多人神經(jīng)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①,當我們采取憲法的維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時,或許可以做如下考慮:《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當人類的基因編輯工程挑戰(zhàn)了憲法上“人”的概念的生物學基礎,給憲法上的“人”的主體價值帶來了根本性沖擊,人類的尊嚴將何去何從?作為“人權保障書”的憲法又該如何保障人民的尊嚴?生命作為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當生命權遭到侵犯時,憲法對其他基本權利的保護是否成為空談?當人類基因可以任意進行編輯,“人生而平等”這一金科玉律又將如何維護?這篇文章是基于以上思考展開的,試圖通過憲法的維度探討基因編輯嬰兒技術對憲法提出的挑戰(zhàn),展開關于人性尊嚴、基本權利保護等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在現(xiàn)代,基因技術雖然給人性尊嚴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同時也給這一價值的保護從某種程度上帶來了沖擊。在享受基因技術帶給人類益處時,審慎地觀察其對人的尊嚴帶來的威脅與沖擊是本篇幅的核心所在。
基因編輯嬰兒則是指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后生下的嬰兒。探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對于憲法的挑戰(zhàn),首先離不開對憲法上的人性尊嚴的分析。“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開宗明義地宣布:“承認人類每一位成員內(nèi)在的尊嚴和平等、不可剝奪的權利,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庇纱丝梢姡饑朗侨祟悆r值的基礎。一般認為,德國哲學家康德對人性尊嚴做了最全面而深刻地論述??档碌恼軐W以“人”為核心,它的起點以及其最終的落腳點都是人。在純粹理性的討論中,康德認為人具有先天的認識能力,包括感性、理智和理性,通過“自我”的綜合能力,使得人類的知識不斷的擴展。當人依據(jù)理性行事時,個人才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人。由于個人只服從于自己的理性,所以只有自己才是目的?!懊總€有理性的東西都必須服從這樣的規(guī)律,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必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本唧w到憲法領域,我國憲法學界的權威學者韓大元教授則言簡意賅的總結認為:“憲法上的尊嚴就是指人是主體性的、目的性的存在,絕對不能客體化?!痹谶@一定義中,我們似乎可以見到兩三百年前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康德關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吶喊的影子。
基因編輯嬰兒是將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體上真實實驗的結果。在討論基因編輯與人的尊嚴的關系時,存在廣泛的討論,以下筆者則談及一二。面對嬰兒無法拒絕父母對自己進行基因編輯這一問題,有學者主張基因編輯嬰兒侵害了被編輯嬰兒的自主決定權,筆者表示贊同?;蚓庉嬤M行在嬰兒誕生之前,也就是說嬰兒本身并不能決定自己的基因是否被編輯、如何編輯等問題,即使父母讓嬰兒接受基因編輯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特質(zhì),但對于這種特質(zhì)的價值判斷還是源自于父母的價值觀。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報道這樣一則故事:美國有一對夫婦是后天聾人,他們也想要一個耳聾的小孩。他們認為,耳聾不是缺陷,而是一種文化身份,這種身份與其他任何身份同等好,是一種值得自豪的身份。為了確保小孩是聾人,他們找到數(shù)代天生的聾人進行人工受精而得到了聾小孩。不去探討結局本身的好壞,這個極端的例子鮮明地表現(xiàn)了人價值觀的差異。如果完全承認人的自我決定權的話,先天進行的基因編輯是一個人自身決定不了的事情,那么被編輯嬰兒的自我決定權在哪里?人的自我尊嚴又在哪里?相隨而來的,還有人的獨特性與主體性問題。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編輯嬰兒,違背了自然的本質(zhì),將人與物齊一,降低人的神圣性從而使人成為技術操縱的對象以及可以任意選擇基因的產(chǎn)品,損害了人的主體性。同時,個人基因的獨特性是人的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獨特的基因,人們會擁有在不確定性中成長的經(jīng)驗,每個人會擁有獨特的個人經(jīng)歷,無法復制的生命經(jīng)驗,這是是人生活的意義基礎。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預制人生時,計劃剝奪了經(jīng)驗,完美是一種預定的產(chǎn)品,侵蝕人的獨特意義。
克隆人技術產(chǎn)生之初,該技術就對人類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那就是:克隆人技術的產(chǎn)生會改變“人”的生物學基礎,對憲法上“人”的概念產(chǎn)生沖擊。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中,這一難題依然存在?;蚓庉嫾夹g能否被用于人類自身身上,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在價值觀和法律領域是否應允允許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需要重新來審視憲法上“人”的概念問題,是要堅持對于“人”的概念的傳統(tǒng)解釋,采取一種保守的態(tài)度對待基因編輯技術,還是對該憲法概念作出與時俱進的調(diào)整,用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基因編輯技術。這給當前的憲法學提出了挑戰(zhàn)。可是,“憲法學并沒有做好充足準備,對于什么是憲法上的人沒有形成穩(wěn)固的憲法基礎理論”。但即便如此,面對現(xiàn)已經(jīng)出生的基因編輯嬰兒,出于保護的必要,我們也需要以理性與包容的心態(tài)擁抱他們,承認他們的人的地位。那么反過來,既然我們承認基因編輯嬰兒的人的地位,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基因工程把人變成創(chuàng)作的材料與對象的行為,這一手段性的利用是否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悖反?
既然基因編輯嬰兒的結果是基因被人為修改過的嬰兒的誕生,出于對生命的尊重,那么憲法的關懷也必及于基因被編輯嬰兒。經(jīng)過研究分析,筆者認為,在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中,可能被侵犯的基本權利大致有如下兩種:
(1)基因被編輯嬰兒的生命權。在一個生命權不具有至高地位的社會中,人的尊嚴與價值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尊重。因此,憲法必須要對基因被編輯嬰兒的生命問題作重要考量。根據(jù)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生命干預的目的,大致可分為三類:治療性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增強性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顛覆性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這三者對人的生命機理的控制力度、對人的完整性的影響強度以及所導致倫理后果的嚴峻程度等方面均形成了由輕至重的序列。2018年引人注目的基因編輯嬰兒則號稱進行的是治療性人類胚胎基因編輯。但即便是對人的完整性影響程度最低的治療性人類胚胎基本編輯技術,在這種技術尚不成熟就予以臨床應用,也會對人之完整性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或是導致大量殘障嬰兒的出生?,F(xiàn)在看來,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技術,很難說已經(jīng)完全成熟了,人體胚胎基因編輯技術更是如此。在明知某項技術還存在技術和倫理上的缺陷時,就將這項技術應用于人體,其很有可能的結果便是一個有缺陷的嬰兒的誕生。而今日,被編輯基因嬰兒的出生可謂是基因科技的試驗品,嬰兒的生命價值淡如煙霧。退一步,即使是在人體胚胎基因編輯技術能夠保障安全性的情況下,因其缺乏社會倫理基礎,淡化生命的價值,將此項技術用于人體似乎仍然欠缺正當性。對人的生命機理的控制力度以及人的完整性的影響強度最小以及所導致倫理后果的嚴峻程度最低的治療性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對生命權的損害尚且如此,更遑論其余兩種人體胚胎基因編輯技術了。
(2)編輯基因會侵犯憲法保護的平等權。平等權被普遍認為是一項基本權利,其影響范圍既可以限于個人或“人際”層面,也可以涉及國家制度。平等反應了基本的公正觀念,并有可能關系到人的尊嚴。我們常言“人生而平等”,但基因編輯技術似乎連這種天生的平等也扭曲了。我們無法無視這樣一個問題:基因編輯嬰兒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基于自然選擇而出生的,而是人工選擇基因的結果。在這一點上,基因編輯嬰兒似乎是他人故意制造的。生命本身就是個恩賜,當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偶然獲得的,而是別人故意制造出來的結果時,被制造者的存在就違背了自然。在允許這種一人可以決定他人基因的權利存在時,一切人的平等只能是空話?;蚓庉嬏貏e是基因改良最深層次的道德疑慮在于他傳達出的是人類對于自身能力提高的渴望,進一步地是對提升人類地位的愿望。父母插手孩子的基因選擇,體現(xiàn)了父母想要掌握人出生奧秘的愿望,這其中體現(xiàn)了一人或者多人強力介入他人生命的一種操控。利用任何一種基因科技來改善孩子的基因之所以不能得到大家的接受,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其中閃爍著不平等的火焰。
另外,當我們放眼更寬的視野,可能還會想到如下問題:基因編輯嬰兒必易受到人們的矚目和好奇,甚至會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人的任意對待甚至侮辱。世人異樣的關注實則隱含著深層的意義,那就是:在人們的潛在思維里,很難將基因編輯嬰兒與未編輯基因嬰兒作同等看待。而這,將會引發(fā)一種新型的不平等問題。這種人工的不平等我們又將如何消除?還有,自古以來,人類一直都在追求優(yōu)秀的基因,假設未來的基因編輯技術發(fā)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那么競相追求優(yōu)秀基因便會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基于技術的難度和稀有程度,這種技術也許只有富人們可以承擔。隨之出現(xiàn)的結果是,富人擁有越來越優(yōu)秀的基因從而地位更加鞏固,窮人則繼續(xù)為生活苦苦掙扎。這種不平等,現(xiàn)在看來也許離我們還太過遙遠,但由于問題的嚴重性所在,仍值得我們探討。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推動憲法理論等向前發(fā)展,也可能對憲法產(chǎn)生沖擊,阻礙其發(fā)展甚至破壞以憲法價值為指導建立的社會關系。若人類目光短視到只看得到科技技術帶來的便利,而無視其伴隨而來的災難的話,憲法的存在就會失去基礎,人將失去主體資格。在分析基因編輯嬰兒對憲法造成挑戰(zhàn)之后,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憲法怎么應對技術的挑戰(zhàn)。
在大量新興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方面的技術)不斷涌現(xiàn)并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仍要堅持確保人作為主體的自由健康的發(fā)展,這也是憲法的重要問題,也是回應科技沖擊的關鍵。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轉(zhuǎn)向憲法價值去尋求答案。有學者提出,人們按照自己的基本權利、法治、憲政的需要創(chuàng)設憲法規(guī)范的過程,即把自己的立憲意志轉(zhuǎn)為人民立憲意志和國家立憲意志的過程就是憲法發(fā)生過程,也是憲法價值的發(fā)生過程。所以作為滿足人外在需要的技術永遠應該是手段,而人永遠應是主體,人類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未來應該由人類自己主宰。為此,必須將人的尊嚴作為憲法的價值基礎。人和人之間要承認對方的自我決定權和主體性及獨特性,憲法以及憲法之下的所有規(guī)范都不能和人性尊嚴抵觸。憲法意義下的人性尊嚴,不僅需要國家公權力的不干涉、不侵犯,更需要國家進行積極的作為來保護和促進。上文所論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于基本權利的侵害,最終其實也可以歸到對人性尊嚴的侵害中。
生命是自由的前提,但人的尊嚴是自由和其他憲法價值所依存的根基。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不僅地震等自然災害會對人的生命和尊嚴價值造成威脅,科技亦然。目前,在科技發(fā)展的大勢之下,許多人過分主張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只看到科技對增進人類幸福的積極方面,忽視了消極方面;只強調(diào)研究者的科研自由,無視科研背后復雜的利益糾纏和人類福祉。在這種背景之下,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的作用需要彰顯。憲法在科技發(fā)展的進程中,應該承擔起護衛(wèi)人的尊嚴價值的角色,通過人的尊嚴價值來抑制科技發(fā)展的非理性,也以人的尊嚴價值為指導,平衡不同利益的沖突,其中最為突出的則是生命權健康權和科學研究自由等。
科技的發(fā)展為憲法價值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正是由于科技為人類提供了眾多的物質(zhì)文明成果,人才能不斷地走向越來越有尊嚴、越來越幸福的生活。對此,什么時候人們感受到自己的尊嚴,能夠過一個體面的生活,是與科技發(fā)展所帶來結果是有密切關系的。但是,在我們肯定科技發(fā)展的作用時,仍不能一葉蔽目,不見森林。二戰(zhàn)中,納粹法西斯利用各類先進武器來對人類進行殘害就是血淋淋的教訓。這也使得后世的憲法學家們不得不認真審視科學技術和“人性尊嚴”之相互關系的問題。二戰(zhàn)是一場血肉橫飛的歷史浩劫,但在那之后,化學武器的不斷研發(fā)似乎并未顯露出人類反思的痕跡。除去武器的研發(fā)外,科技發(fā)展的成就中仍有許多成果值得我們深思,比如機器人技術,又如人體胚胎基因編輯技術。
在當代這樣一個價值多元化,科技發(fā)展具有不確定性的世界面前,我們要更加珍惜人類文明的價值,更加重視憲法功能和憲法價值,更加強化憲法的價值共識—人類共同體的價值和人的尊嚴的價值。
注釋
[1]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公布:一對基因經(jīng)過修改的雙胞胎已誕生,基因編輯旨在使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這一消息頓時引爆輿論的熱點,并把基因編輯推至風口浪尖。由賀建奎主導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也進入了《科學》雜志的榜單,被認為是年度“科學的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