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紅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新區(qū)幼兒園,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人類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新的知識、新的挑戰(zhàn)、新的競爭留給了人們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但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或者已經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領先一步的頭腦,沒有一個善于學習的良好習慣,光憑原來在學校里學會的一點東西,將會寸步難行,或者說根本適應不了這種競爭的需要。所以我們不能、決不能停留在只學會教科書上的一些知識點。
今天的文盲是不會使用先進辦公設備的人,那么,明天的文盲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對此作出了新的定義:將來的文盲是那些不會主動尋求新知識的人,也就是不會學習的人。所以當今的學生必須意識到光學會一些知識是不夠的,或者說是不行的,關鍵是要學會學習,也就是會學。“學會”與“會學”只不過詞序換了一下而已,但這兩種人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競爭的結果截然不同,前一種人就象生長在海邊而不會游泳的人,時刻都有被知識和信息的海洋淹沒的危險。
教學生學會學習,這是古今中外永恒的教育思想。“教是為了最終達到不需要教”,這是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也是走向學習化社會的教學活動所應追求的教學境界。對于教師而言,與學生學習能力養(yǎng)成相適應,教師必須經歷由“不得不教”到“不需要教”的角色轉變。形象地說,教師就逐漸實現(xiàn)由“抱著學生走”到“扶著學生走”,并最終實現(xiàn)讓學生獨立行走的轉變?!皩W會學習”與“不需要教”兩者是內在統(tǒng)一的。由“教”走向“不需要教”,固然要經過師生的長期努力,但這種不需要教的境界卻是終身學習對現(xiàn)實教學活動的一種必然要求。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就談談幼兒教育的“學會”與“會學”:
在幼兒園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師的教,而較少考慮到幼兒的學。在教的過程中又更多地考慮怎樣教幼兒學會而較少考慮到怎樣教幼兒會學?!皩W會”和“會學”雖然只是兩個字的顛倒,卻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教幼兒學會是著眼于當前,著眼于孩子具體的認知結果;如學會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往往十分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兒童自身的學,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兒失去了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的機會,不利于幼兒知識、智力的重新建構。
教幼兒會學,則著眼于孩子的未來,即教師引導幼兒去發(fā)現(xiàn)、去觀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探究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在幼兒學習中怎樣變教幼兒“學會”到教幼兒“會學”呢?為此,我結合教育活動作了一些探索,我的主要體會是:
鼓勵幼兒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并非提倡以幼兒為中心,只是讓幼兒去動手、動腦、動口,再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最后達到教學的目的。通過操作練習,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對數(shù)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不是體現(xiàn)在把結果教給幼兒,而是鼓勵幼兒走在前面,大膽探索、發(fā)現(xiàn)、提問,發(fā)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師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彌補教師灌輸?shù)牟蛔阋材軓浹a幼兒單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變“學會”為“會學”。如學習區(qū)別“寬窄”時,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嘗試材料,如寬窄不同的紙、帶子、木片、樹葉等,把它們分別放在每人的小盤里。開始,我讓幼兒試著從盤子里任意找兩樣東西比寬窄,然后回答問題。通過教師引導說出是看出來的或是用重疊方法比出來的。然后請幼兒比比教室里鋼琴和黑板哪個寬,哪個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測量的。
由于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fā)達、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給幼兒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到最大限度。因此活動中教師應提倡民主、自主、營造良好討論環(huán)境,讓幼兒在討論中修正,討論中辨析,討論中提高。討論時應注意讓每個幼兒陳述不同的操作體驗,通過提出各種合乎情理的用求異的方式解決了問題,擴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討論活動的質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師生共同參與活動”及“深入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幼兒從“學會”走向“會學”,幫助幼兒從小就掌握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使幼兒園的教學從單純重視教學結果逐步轉變到既重視教學結果,更要重視獲取這些成果的途徑,從“學會”走向“會學”,為幼兒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