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男男
妊娠期貧血在目前臨床發(fā)生率較高,主要是因女性負荷較大,妊娠反應使得機體胃腸道消化吸收差所致。通常情況下,妊娠期合并貧血一方面可影響孕婦機體抵抗能力,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另一方面也可導致胎兒營養(yǎng)供給異常,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發(fā)育,易導致早產或者胎兒死亡[1]。因此,臨床務必加以重視,及時診斷、盡早發(fā)現(xiàn)、盡快治療,方可保證孕婦和胎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目前,臨床常用的貧血檢測方法是血常規(guī)檢測。故本次試驗特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中心治療的妊娠期貧血患者和健康孕婦各50例,分別給予血常規(guī)檢測,意在分析此種檢測方法在妊娠期貧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今后臨床診治提供科學理論依據。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中心治療的50例妊娠期貧血患者為研究組,年齡最小22歲,最大36歲,平均年齡(27.49±2.85)歲;孕早期16例,孕中期21例,孕晚期13例。另選取50例同期進行產前檢查的健康孕婦為對照組,年齡最小21歲,最大34歲,平均年齡(27.46±2.56)歲;孕早期14例,孕中期20例,孕晚期16例。兩組年齡、孕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已征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全部孕婦已明確知曉此項試驗,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方法 檢測儀器及其試劑包括Sysmex XS8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日本希森美康公司);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收集所有患者的靜脈血2 ml,根據檢測儀器及其試劑的相關要求逐步檢測。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研究組不同孕期的貧血表現(xiàn);②比較小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③比較大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檢測指標包括:Hb、RBC、MCV、MCH、MCHC、RDW。貧血診斷標準:機體Hb<100 g/L;大細胞性貧血診斷標準:機體Hb<100 g/L,MCV>99.1 fl;小細胞性貧血診斷標準:機體Hb<100 g/L,MCV<82.6 fl。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研究組不同孕期的貧血表現(xiàn)分析 檢測結果顯示:研究組小細胞性貧血有30例(60.00%),歸為小細胞性貧血組;大細胞性貧血有20例(40.00%),歸為大細胞性貧血組。50例妊娠期貧血孕婦中,孕早期小細胞性貧血12例(75.00%),大細胞性貧血4例(25.00%);孕中期小細胞性貧血15例(71.43%),大細胞性貧血6例(28.57%);孕晚期小細胞性貧血3例(23.08%),大細胞性貧血10例(76.92%)。
2.2小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小細胞性貧血組RDW水平高于對照組,Hb、MCV、MCH、MCH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RB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大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大細胞性貧血組RDW、MCV、MCH水平高于對照組,Hb、RB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小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小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大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s)
表2 大細胞性貧血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妊娠期合并貧血是高危妊娠的一種類型,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調查顯示[2]:1/2以上的孕婦存在貧血癥狀。妊娠期間母體是胎兒獲得相關物資的重要供給源,一旦孕婦本身合并貧血,其機體抵抗力逐漸降低,分娩手術耐受力下降,手術風險高,即便是輕中度貧血亦是如此,重度貧血孕婦甚至可能出現(xiàn)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疾病(妊高癥)以及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生命[3]。與此同時,在孕婦出現(xiàn)貧血后,自身生理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可直接影響胎兒的營養(yǎng)供給,導致胎兒早產或者營養(yǎng)不良,甚至可能出現(xiàn)流產現(xiàn)象[4]。
血常規(guī)檢測主要觀察指標包括Hb、RBC、MCH、MCV、MCHC、RDW等,這些指標可有效反映出機體的貧血程度和類型。本試驗中小細胞性貧血組RDW水平高于對照組,Hb、MCV、MCH、MCH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RB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妊娠期貧血患者的紅細胞數量與健康者無太大差異,但是紅細胞的大小差異性較大。一般情況下,妊娠期孕婦和胎兒都需要不斷補充鐵元素。但是對于處于孕早期的孕婦來說,因妊娠反應降低食欲,飲食相對較少,導致鐵元素的攝入量大大降低,而處于孕中期的孕婦,其胎兒的發(fā)育加大了鐵元素的需求,日常飲食所攝入的鐵元素無法滿足孕婦自身和胎兒的需求,導致鐵元素缺乏[5]。鐵作為機體Hb的主要合成原料,一旦體內缺乏鐵元素,便會阻礙Hb的合成,減少紅細胞Hb含量,最終導致孕婦出現(xiàn)小細胞性貧血[6]。另本試驗顯示:大細胞性貧血組RDW、MCV、MCH水平高于對照組,Hb、RB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MCH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大細胞性貧血孕婦與健康孕婦之間的細胞大小存在明顯差異。分析其原因在于[7-10]:孕婦主要通過飲食獲取葉酸,懷孕期間需要大量葉酸,而胃酸分泌減少,胃腸蠕動變弱導致葉酸的攝入量大大減少,與此同時,胃酸分泌不足也會導致機體胃液中的糖蛋白含量減少,維生素B12缺乏。在整個機體細胞核DNA的合成過程中,維生素B12和葉酸占據重要地位,一旦這兩種物質減少,勢必會影響機體細胞核DNA的合成,導致紅細胞有絲分裂和增殖時間延長,令胞漿失衡,出現(xiàn)巨幼紅細胞[11,12]。在機體紅細胞增殖減弱的基礎上,機體骨髓內的異型紅細胞會出現(xiàn)損傷,導致血液中成熟紅細胞的壽命變短,從而誘發(fā)機體貧血。
綜上所述,血常規(guī)檢測在妊娠期貧血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