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彧
TNBC指的是免疫組化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陰性的一種乳腺癌亞型。據(jù)流行病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全部乳腺癌中約有10.0%~20.8%的患者屬于TNBC,且更多見于年輕女性[1]。TNBC的侵襲性強,無病生存期與總生存期明顯比其他類型乳腺癌差。目前臨床上尚缺乏TNBC的治療指南,并且其對內分泌治療與靶向治療的敏感度欠佳,主要依靠全身化療,整體療效差。鉑類聯(lián)合吉西他濱是晚期乳腺癌的二線治療,本研究以nTNBC為對照,探討了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晚期TNBC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根據(jù)病情分為TNBC組(TNBC患者)與nTNBC組(非TNBC患者),各32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證實為乳腺癌,且經(jīng)一線化療方案后出現(xiàn)進展,至少有1個病灶可測量。排除標準:①炎性乳腺癌;②伴有明顯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異常;③有化療禁忌證;④近3周內接受過相關抗腫瘤治療;⑤失訪患者。TNBC組中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0.39±6.19)歲;月經(jīng)狀態(tài):絕經(jīng)前19例,絕經(jīng)后13例。nTNBC組中年齡37~67歲,平均年齡(50.14±9.82)歲;月經(jīng)狀態(tài):絕經(jīng)前18例,絕經(jīng)后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第1、8天靜脈滴注吉西他濱1000 mg/m2,30 min滴完;第1~5天靜脈滴注順鉑20 mg/m2,以21 d為1個周期,2個周期后首次評價療效。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及生化檢查,對癥處理不良反應。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近期療效,按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定[2]: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且能維持1個月以上;部分緩解:病灶最大徑總和縮小≥30%,且能維持1個月以上;穩(wěn)定:未達到部分緩解標準;進展: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或發(fā)生新的病灶??傆行?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臨床獲益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wěn)定率。②治療前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定量檢測血清VEGF、VEGFR1、MMP-9、TIMP-1水平,以反映腫瘤轉移浸潤情況。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按照WHO標準分為1~4級。④隨訪觀察患者的結局,以從化療開始至疾病進展或死亡的時間為PFS。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TNBC組完全緩解4例(6.25%),部分緩解13例(40.63%),穩(wěn)定11例(34.38%),進展4例(12.50%),總有效率為53.13%,臨床獲益率為87.50%;nTNBC組完全緩解0例,部分緩解9例(28.13%),穩(wěn)定14例(43.75%),進展9例(28.13%),總有效率為28.13%,臨床獲益率為71.88%。TNBC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nTNBC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76,P<0.05)。兩組臨床獲益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轉移浸潤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VEGF、VEGFR1、MMP-9、TIMP-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VEGF、VEGFR1、MMP-9、TIMP-1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但TNBC組TIMP-1高于nTNBC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VEGF、VEGFR1、MMP-9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轉移浸潤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轉移浸潤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nTNBC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TNBC組胃腸道反應1~2級21例(65.63%),3~4級2例(6.25%);血常規(guī)異常1~2級17例(53.13%),3~4級1例(3.13%);肝功能損害1~2級8例(25.00%);神經(jīng)毒性1~2級4例(12.50%)。nTNBC組 胃 腸 道 反 應1~2級20例(62.50%);血常規(guī)異常1~2級15例(46.88%),3~4級3例(9.38%);肝功能損害1~2級10例(31.25%);神經(jīng)毒性1~2級4例(12.50%)。兩組胃腸道反應、血常規(guī)異常、肝功能損害、神經(jīng)毒性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隨訪結局比較 TNBC組隨訪2~23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11.40個月,4例(12.50%)死亡,中位PFS為5.49個月。nTNBC組隨訪3~25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12.19個月,3例(9.38%)死亡,中位PFS為6.03個月。
TNBC發(fā)生遠處轉移的時間早,復發(fā)率高,生存結局較其他類型乳腺癌更為惡性,而且部分患者缺少典型的惡性腫塊特征,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研究的熱點。含紫杉類和蒽環(huán)類的化療方案是TNBC的一線方案,但有些患者會出現(xiàn)耐藥,而目前尚無明確的二線方案。研究表明,TNBC以基底細胞樣型為主,基底細胞樣型TNBC可出現(xiàn)BRCA1基因缺失或變異,此時腫瘤對紫杉醇、長春堿類等作用于微管合成的藥物反應差,而對鉑類、烷化劑等破壞DNA化學結構的藥物的反應更好[2]。因此,鉑類作為TNBC的二線治療可能會獲益。吉西他濱是一種嘧啶類抗代謝藥,亦是細胞周期性藥物。近年研究表明,二藥聯(lián)合的抗腫瘤活性具有協(xié)同作用[3],在晚期肺癌、膀胱癌等腫瘤中已得到較多應用。有研究采用順鉑聯(lián)合吉西他濱二線治療TNBC,有效率達27.3%,臨床獲益率達48.4%[4]。另有研究表明,二藥治療nTNBC的中位PFS為1.7個月,而治療TNBC的中位PFS則延長至5.3個月,并可將TNBC進展的風險降低47%[5]。本研究結果顯示,TNBC組總有效率為53.13%,臨床獲益率為81.25%,nTNBC組總有效率為28.13%,臨床獲益率為71.87%,TNBC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nTNB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微觀上,順鉑與吉西他濱聯(lián)合治療可明顯降低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VEGFR1、MMP-9、TIMP-1等侵襲轉移相關指標水平。TNBC組的中位PFS為5.49個月,短于nTNBC組的6.03個月。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和血常規(guī)異常為主,多輕微,患者的耐受性較好。
總之,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晚期TNBC具有較好效果,有效率甚至可高于nTNBC,有望成為TNBC的二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