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瀟
[摘?要]當前,我國在期刊數量上已經堪稱“大國”,但是仍缺少一批有影響力的一流科技期刊,這讓我國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在對國內外現有期刊組織進行梳理總結的基礎上,該文初步探討建立國際科技期刊聯盟組織的意義,以期通過嘗試建立國際組織、參與國際期刊治理等“軟環(huán)境”的構建,逐步實現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地位提升和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的目標。
[關鍵詞]一流科技期刊?國際組織?聯盟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09-0060-05
一、我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現狀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變的階段,科技事業(yè)蒸蒸日上。科技期刊作為國家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chuàng)成果重大突破的載體,作為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是文化軟實力競爭的前沿陣地。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種媒體相互融合,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涌現,期刊的形式也發(fā)生變化,但科技期刊的本質功能始終沒有改變,它在發(fā)布和記錄科研成果、推動學術交流、引領科技發(fā)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近年來,一系列支持國內科技期刊發(fā)展的政策和辦法陸續(xù)出臺[1]。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優(yōu)化學術環(huán)境的指導意見》;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文件的出臺開啟了中國科技期刊的新紀元。中國科協在支持我國科技期刊發(fā)展方面也做出了諸多努力,如2006年起實施“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起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2016年起實施“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等重大工程項目。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2019年9月,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印發(fā)《關于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有關項目申報的通知》,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除了政策上的利好外,國家對期刊的財政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辦刊環(huán)境得到了一定改善,科技期刊的整體發(fā)展水平有所提升。
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科技期刊數量達5052種,我國儼然已成為期刊“大”國?!犊茖W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收錄我國論文由1999年的1.99萬篇上升至2018年的41.88萬篇,增長了19倍,自2008年起,論文數量穩(wěn)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2]。但是,這個“大”僅僅是數量這一維度,在出版能力、服務水平、學術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我國的科技期刊都還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與科研大國的地位并不匹配,辦刊質量遠沒有達到與數量的匹配。2018年度《科學引文索引》共收錄8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期刊11877種,其中,美國有3031種期刊入選,數量居第一位,中國大陸有213種,居第七位。在“自然指數”引用最高的82種期刊中,中國為0,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大眾科技媒體和專業(yè)媒體上,基本看不到我國科技期刊成果的影子[2]。與國外科技期刊相比,我國科技期刊在國際化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交錢發(fā)表”又“付錢買進”的模式造成大量本土優(yōu)秀論文流失,科研產出版權和成果首發(fā)權流失,科技期刊做大做強迫在眉睫。
二、成立國際組織是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的重要手段
國際話語權是指一個國家的主張在國際舞臺和外交場合的權重與影響力,國際科技話語權作為國際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zhàn)略支撐,對于我國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意義重大。目前,我國科技發(fā)展已從原來的“跟跑”為主,變成了目前的“領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但是科技的發(fā)展水平并不必然產生國際科技話語權。話語權的確立,既要有一流科技實力和科技水平作為“硬實力”,又需要深度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世界科技治理體系這些“軟基礎”。要想切實增強我國的國際科技話語權,除了要從提高我國各領域科技發(fā)展水平等“硬實力”入手,還需重視科技智庫,國際科技期刊,科技傳播體系,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參與或牽頭成立國際科學組織,國際科技和創(chuàng)新評估體系,國家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等“軟環(huán)境”的構建[3]。只有“軟硬”兼施、雙管齊下,才能對提升國際科技話語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技期刊的本質功能是促進科技交流與傳播,因此它具備公開、透明和交互的平臺屬性。尤其是隨著全球創(chuàng)新合作越來越密切,科技期刊在服務于科技外交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各國參與國際科學治理的重要手段。擁有更多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國家,對國際科技話語權就擁有更強的掌控力,這也是當前我國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通過科技期刊這一平臺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除了強化科研產出、提升刊物質量、優(yōu)化出版方式、培育辦刊人才等提升科技期刊“硬實力”的方式外,還可從多維度進行考量,從參與或牽頭成立國際科技期刊組織這一“軟基礎”著手,在做好刊物自身建設的基礎上,打通我國科技期刊參與國際化治理的渠道,通過擴大國際化合作范圍來獲取國際化資源,這樣除了能夠提高刊物知名度外,還能擴大高質量文章來源,形成良性循環(huán)體系。因此,在我國科技期刊的未來發(fā)展道路上,選擇與國際期刊組織建立密切合作關系,或是參與或牽頭成立國際期刊組織,利用國際組織豐富的行業(yè)資源和優(yōu)質、專業(yè)的交流平臺,是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水平、主動掌握國際話語權、彰顯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三、現有國內外期刊組織概況
(一)國際期刊組織
1.國際期刊聯盟(FIPP)。國際期刊聯盟1925年成立于法國巴黎,是世界期刊界自發(fā)組成的、非政治性、非營利性的國際期刊行業(yè)組織,是全球期刊出版界最大的同業(yè)協會,是代表全世界各國期刊界的聯盟。聯盟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會員分為國家協會、出版公司、準會員和個人會員4類,是期刊界最有代表性的、影響最為廣泛的國際行業(yè)組織。
2.國際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出版商協會(STM)。國際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出版商協會是一個由學術、科學、技術、醫(yī)學和專業(yè)出版商組織和運作的全球領先的國際貿易協會。1969年法蘭克福書展首次提出成立STM Group的構想,1994年,STM正式成立并啟用現在的名稱。該協會目前在海牙和牛津設有兩個辦事處,擁有來自21個國家的145個成員,每年共發(fā)表近66%的期刊文章和數萬本專著和參考著作。STM成員包括學習社團、大學出版社、訂閱和開放獲取出版商。
3.學術與專業(yè)出版者協會(ALPSP)。學術與專業(yè)出版者協會是一家非營利性的出版者協會,1972年成立,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并在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設有地區(qū)分部,這是當前國際唯一一家全球非營利出版商的同業(yè)協會。協會會員主要包括科技期刊和圖書出版者、學術學會和職業(yè)出版集團、數據庫出版商、大學圖書館和出版社,以及政府間組織等。
4.國際出版者鏈接協會(PILA)。國際出版者鏈接協會于2000年1月由4家國際著名學會和12家世界頂尖學術出版商聯合成立,分別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美國物理聯合會(AIP)、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布萊克威爾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er)、愛思唯爾出版集團(Elsevier)、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聯合會(IEEE)、威科出版集團(Wolters Kluwer)、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塞奇出版公司(Sage)、斯普林格出版集團(Springer)、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Taylor Francis)、威立出版公司(Wiley)、蒂姆出版社(Thieme)、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和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COPE)。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成立于1997年,目前有會員6412家。國際上幾家大的出版集團,如Elsevier、Wiley、Blackwell、Springer等均為COPE會員。浙大學報英文版于2010年下半年申請加入COPE,成為會員。COPE從2008年開始設立研究基金,每年資助2項課題,分別于6月和12月由會員自由申請。浙大學報(英文版)的編輯們首次申請COPE基金項目并獲準立項,反映出中國編輯正在積極參與國際出版業(yè)學術倫理標準的討論和研究,爭取國際話語權。
(二)中國期刊組織
1.中國期刊協會(CPA)。中國期刊協會是經民政部批準成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全國行業(yè)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組織,于1992年5月成立。中國期刊協會于2000年9月加入國際期刊聯盟(FIPP),2004年被推選為國際期刊聯盟董事會成員。加入國際期刊聯盟后,協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深受國際期刊聯盟的重視與信任。2007年5月,協會在北京承辦了第36屆世界期刊大會,來自4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代表參加;2010年10月,與國際期刊聯盟在杭州聯合主辦“第二屆亞太數字期刊大會”,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600位期刊界、出版界、信息產業(yè)界嘉賓及相關產業(yè)從業(yè)者參加。
2.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Society of China University Journals)。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是教育部主管、由高等學校主辦或承辦的科技期刊編輯部(室)和科技期刊工作者自愿結成的學術性、全國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成立于1987年8月5日,原名“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1993年7月6日在民政部登記時轉為國家一級學會,并更名為“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2010年6月12日更名為“中國高??萍计诳芯繒保F有單位會員約900個,個人會員4000多名。
3.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CESSP)。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是中國科協主管,由全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工作者自愿結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學會創(chuàng)建于1987年,會址設在北京。主要研究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創(chuàng)辦綜合性學術期刊《編輯學報》。
4.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STM Journals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于1987年成立,是期刊工作者組成的中國科學院全院性學術團體,會址設在北京,并編輯出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及其他出版物。
四、我國牽頭組建國際期刊組織勢在必行
從客觀角度來看,由于受到語言文化限制,國際一流科技期刊多見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可以說我國科技期刊本身就帶有“先天不足”的劣勢。雖然目前采用加盟大型出版集團的“借船出?!蹦J教嵘顺霭嫘屎陀绊懥Γ矊е聝?yōu)質中文期刊資源的外向輸出,形成了話語權受制于國外的不良局面,而“造船出?!庇挚赡軙е抡w發(fā)展進程過長。為此,我國科技期刊要想屹立于世界科技舞臺中央,就要考慮借助平臺優(yōu)勢實現期刊發(fā)展的“彎道超車”。隨著國際組織在全球重要性的日益增強,中國也開始從一個相對孤立和封閉的狀態(tài)日益走向開放[4]。中國與國際組織的關系走向雙向互動,雙方關系進入一個良性的互動進程。
目前國內外均成立了多個知名的科技期刊組織,如國際期刊聯盟(FIPP),國際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出版商協會(STM),中國期刊協會(CPA)和中國期刊采編聯盟(CNEU)等,并且我國也開始逐漸加入和參與到國際期刊組織的治理及相關活動當中。例如,中國期刊協會(CPA)于2000年10月加入國際期刊聯盟(FIPP),2004年被推選為國際期刊聯盟董事會成員;浙大學報(英文版)于2010年下半年申請加入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成為會員。無論是國際期刊組織還是國內期刊組織,首先都具備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一定的專業(yè)基礎,這些組織大多是由某一家學術團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是由某幾家知名學會和出版機構聯合發(fā)起而成立,具備清晰的組織定位和行業(yè)影響力。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專業(yè)背景,能夠確保組織成立之后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也能夠通過吸引會員來促進組織的生存與發(fā)展。此外,除了提供行業(yè)交流機會和維護期刊出版行業(yè)正常秩序以外,有些組織還設立了專門的研究資助項目。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就目前所掌握的有關國際期刊組織的資料來看,我國尚未出現直接牽頭或參與組建成立國際期刊組織或科技期刊組織的情況。因此,如果通過與國際知名學術機構或期刊組織進行合作,由我國牽頭組建成立國際科技期刊聯盟組織,無疑將填補這一空白。
經了解,在申請資質方面,目前我國對于發(fā)起成立國際組織的單位類型并沒有確切的規(guī)定,獨立法人單位即可進行申請。在發(fā)起成立國際組織要求方面,需要發(fā)起成立單位具備一定的組織資源、專家資源和專業(yè)基礎作為支撐,所成立的國際組織在國際相關領域內能夠具備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并且至少能夠吸引15個國家及以上的組織機構或專家個人參與籌建工作(最好能以國際組織機構為主來參與籌建,這樣組織成立之后能獲得現有會員群體的支持,不必再單獨發(fā)展)。在申請成立國際組織具體流程方面,一般是在牽頭成立國進行注冊(在民政部注冊),秘書處設立在相關籌辦發(fā)起單位。因此,建議下一步相關科技組織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設立調研課題,對成立國際科技期刊組織進行全方位論證,明確目標、定位、受眾群以及業(yè)務范圍,通過發(fā)揮國際組織平臺優(yōu)勢,把更多國際資源引進來,把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傳播出去,通過加強中國期刊界與國際同行的合作,逐步縮小我國期刊業(yè)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從而實現我國科技期刊的繁榮發(fā)展,提升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國際科技話語權。
參考文獻
[1]朱作言,鄭永飛.如何辦好中國科技期刊[N].光明日報,2017-12-21(16).
[2]張昕,王素,劉興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機遇、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J].科學通報,2020,65(9):771-779.
[3]劉天星.掌握國際科技話語權[N].光明日報,2017-06-22(13).
[4]宋睿.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系的演變[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