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都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詞作。蘇軾的詞作打破了詞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條框,擴大題材,創(chuàng)立了豪放詞派,為南宋愛國詞人開了先河進行。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對這兩首詞語言風格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分析,讓同學們感受蘇詞的風格,培養(yǎng)大家樂觀通達的精神態(tài)度。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為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詞中寫的就是蘇軾游覽這個“赤壁”時的所見所想,懷古抒情,寫自己壯心消磨殆盡,轉(zhuǎn)而以曠達之心關(guān)注歷史和人生的態(tài)度。
詞一開始,就以一瀉千里、日夜東流的長江著筆。隨著時光的流逝,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和他們的英雄偉績已成歷史陳跡。“故壘”二字,寫出了古代戰(zhàn)場的情境,如在眼前?!拔鬟叀币辉~,點明方位,有親臨其境的真實感?!叭说朗恰比?,借傳說加以證實,深化“懷古”的感情色彩?!叭龂芾沙啾凇?,由時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zhì)的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云的畫卷?!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江水的洶涌。“一時多少豪杰”,由景物過渡到人和事。
“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杰”,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縮,最后定格在周瑜身上。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周瑜手執(zhí)羽扇,頭戴綸巾,雖為武將,卻有文士的風度。“談笑間”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紙背,充分反映了周瑜當年赤壁破曹時那種輕而易舉的神態(tài)?!皺{櫓”指曹操的軍隊,含有貶義?!盎绎w煙滅”將火燒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滅的慘相再現(xiàn)出來。
“故國神游”后幾句表達了傷感之情,作者“一尊還酹江月”,亦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精神苦悶的反映,是有志為國而無法施展抱負的情緒流露,但這種感情正是作者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表現(xiàn),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這首詞氣勢磅礴,格調(diào)雄渾,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這首詞的出現(xiàn),對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diào)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定風波》作于蘇軾黃州被貶后的第三個春天。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蘇軾則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他的這首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的景象,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昂畏烈鲊[且徐行”,呼應(yīng)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昂畏痢倍滞赋鲆稽c俏皮,有挑戰(zhàn)色彩。
“竹杖芒鞋輕勝馬”,詞人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耙凰驘熡耆纹缴?,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shù)句,表現(xiàn)出作者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令人耳目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接下來,“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寫雨過天晴的景象,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yīng),又為下文所發(fā)的人生感慨作鋪墊?!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著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間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實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為風雨之聲,一語雙關(guān),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醉醒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出乎其外
蘇軾的意義 李澤厚
蘇軾是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的文藝全才。其實,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要遜色一籌。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著巨大的影響,是美學史上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我認為,蘇軾的典型意義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雙重矛盾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zhì)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則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這與無數(shù)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難以想象的正統(tǒng)迂腐氣。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軾之所以為蘇軾的關(guān)鍵所在。
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他不是對政治殺戮懷有恐懼哀傷,而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深刻一層。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這種人生空漠之感,是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是蘇軾早期在文藝領(lǐng)域中把它充分顯現(xiàn)出來的。
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zhì)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反對矯揉造作、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了某種透徹的哲理高度上。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淵明是最符合蘇軾的標準,才是蘇軾愿意頂禮膜拜的對象。蘇軾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詩在極平淡樸質(zhì)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諦、藝術(shù)的極峰。千年以來,陶詩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碧K軾所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表現(xiàn)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朱熹感受到了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以及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驅(qū)作用?!都t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便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
蘇軾在后期傳統(tǒng)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有刪改)
同步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分析。
2.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片做過這樣的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