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扶貧辦,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
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整體推進扶貧開發(fā)進程中,必將產生大量的檔案文件,這些檔案文件材料是各項扶貧工作的真實記錄,也是今后工作查考、借鑒、利用的重要依據。檔案是歷史的見證,檔案工作是維護黨和國家歷史面貌的重要事業(yè)。日積月累的扶貧檔案成為扶貧事業(yè)中難得的資源,推動了扶貧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精細化管理扶貧檔案就顯得尤為重要。
精準扶貧,首先應底數清、情況明。應對轄區(qū)內的貧困人口狀況進行排查、核對,經過公示、評議程序進行精準識別,建立詳盡的扶貧檔案。應全面、真實地記錄貧困人口的資產、健康、住房、飲水、教育等方面情況,掌握致貧原因,摸清貧困地區(qū)的產業(yè)、資源、土地、人口狀況。只有把貧困檔案建立的準確全面,把“窮根”找準,才能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就像醫(yī)生看病一樣,只有查明病因,才能開出良方、藥到病除。
各個貧困地區(qū)、每個貧困戶情況都不同,只有依據精準扶貧檔案,才能制定詳盡合理的幫扶措施。為建檔,駐村工作隊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貧困戶吃住在一起,切身感受貧困戶的勞動力狀況、氣候降水影響、家中土地多少、種植結構如何等情況,準確把握貧困戶的內心思想活動,建立起內容詳盡的扶貧檔案。有這樣的檔案做基礎,才能更好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扶貧對策,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工作在開展過程當中積累了一系列具有保存價值檔案,而科學保管與利用這些檔案則可以更好的為貧困地區(qū)精準扶貧工作提供最可信服的第一手支撐材料。在選派駐村扶貧干部時,可將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加以宣講強調。在進一步提升駐村干部對當地檔案管理工作關注度的同時,強化精準扶貧檔案意識,著力改善精準扶貧檔案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善,利用不佳”局面。在與當地民眾溝通過程中,可通過多樣的宣傳手段將精準扶貧檔案在改善貧困戶經濟狀況方面的參考價值與助力推動作用以口頭講解、人物表演、實例宣講等貼近生活的形式呈現在貧困地區(qū)民眾眼前,讓民眾從思想上接受扶貧工作,生活上接納扶貧干部。由此可以逐步樹立扶貧干部在村內的公信力,讓部分貧困地區(qū)人民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態(tài)度由抵觸與懷疑轉化為接納與信任,進而積極配合數據采集與摸排、產業(yè)嘗試與轉化、技術學習與更新等精準扶貧中的常規(guī)工作,更好地為扶貧工作人員提供可靠的材料積累與數據來源。
精準扶貧檔案如實對經濟落后地區(qū)的貧困人口在經濟上逐步消除貧困、走向富裕的進程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記載,它用最直觀的原始記錄真實地反映了當地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經濟狀況改善與地區(qū)風貌變化。因此,精準扶貧檔案涉及材料范圍相對廣泛,其中包括精準扶貧政策與會議性材料,精準扶貧實施舉措,貧困人員建檔立卡,工作中形成的經驗總結等多個類別。將精準扶貧工作中產生的一系列材料收集完備,是實現精準扶貧檔案科學化管理的先決條件。扶貧管理部門與駐村扶貧干部可依據歸檔范圍,嚴格按照當地工作安排的環(huán)節(jié)順序與實際情況,將各個階段需要收集整理的材料預先做以要求,并將指導性歸檔材料目錄及時發(fā)放至相關人員手中,從根本上確保了每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中產生的材料尤其是一些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關鍵性材料可以被及時完整地收集歸檔。同時,除了確保精準扶貧檔案在整體布局層面上的材料收集不存在遺漏外,還應著力推進幫扶對象“一戶一檔”進程,以保證精準施策。
逐步完善的貧困地區(qū)檔案信息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進精準扶貧檔案管理工作的發(fā)展進程。因此,各級扶貧管理部門可將精準扶貧檔案的實體管理與信息化管理結合起來,在保證檔案實體工作平穩(wěn)推行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為幫扶地區(qū)配備大容量電腦、高速掃描儀、復印機、傳真機等設備是逐步實現檔案信息化的必備要素。借助這些現代化的檔案管理工具,各個幫扶地區(qū)的檔案管理人員可積極探索并完成電子文件的收集、整理、歸檔、保存工作,為實現精準扶貧檔案的科學利用提供基礎保障。對精準扶貧過程中形成的貧困戶檔案“一戶一檔”局面進行數字化管理,是推進幫扶地區(qū)檔案信息化又一舉措。
總結:檔案具有記錄文明,傳承文化的屬性。精準扶貧工作中形成的各類文字、圖表、聲像等檔案素材均是記錄整個扶貧工作全過程有效載體,它們嚴謹、真實地呈現了貧困地區(qū)經濟狀況的發(fā)展變化。在實施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同時,建立起與之相應的一系列完備、規(guī)范的精準扶貧檔案,不僅是對當前扶貧工作中的施行措施與實際經驗進行了嚴肅、客觀的記錄,也為今后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頗具參考價值檔案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