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亮
(東營職業(yè)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近年來,高校各種項目建設、設備采購等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了完成各項目任務,購置了大批的教學儀器設備,形成了價值龐大、數(shù)量眾多的固定資產,高等教育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提高,有效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經過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建設、“重資金、輕資產”“重購置、輕管理”“賬賬不符”“賬實不符”、管理手段落后等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在固定資產管理意識、整合和盤活、部門共享調劑、市場化統(tǒng)籌運營、績效考核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1]
由于我國高校的體制問題,學校的一些工作是主要負責人決定的。負責人重視的工作,各單位也重視,開展的就好;負責人不重視的工作,各單位也不重視,開展的就差一些。高校的固定資產主要是國家財政投資建設形成,爭取資金比較容易,引不起高校負責人的重視,也有的高校負責人忙于學校的其他主要工作,忽視了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雖然各高校建立了一些規(guī)章制度,但由于沒有得到負責人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一些高校制定的固定資產管理措施不能很好地執(zhí)行,流于形式。
一些高校為了如期完成建設項目,使用完專項資金,在固定資產購置時,容易重復購置相同的固定資產,或者沒有對項目中的固定資產使用情況進行認真的論證,采購了使用率很低但價值卻很高的固定資產;也有的部門上了新項目,為了方便使用,而大量購置計算機等通用設備,自己使用率比較低,又不愿意共享使用,形成了閑置資產;也有的高校對購置大型設備可行性論證或準備不足,采購后沒有廠房安裝,放在外面,任憑風吹雨淋,造成嚴重浪費。
現(xiàn)在高校的固定資產是“誰買誰管、誰管誰用,分散放置、獨立管理”的管理模式,仍處在固定資產管理的初級階段。在各高校中,固定資產互通有無、開放共享不夠。高校的固定資產處在封閉的管理模式下,沒有固定資產信息共享管理系統(tǒng),也缺少固定資產共享激勵與管理機制,導致固定資產共享程度低。特別是一些大型的精密設備,專用性比較強,加之學校宣傳不足,其他單位又不愿意求人,導致固定資產使用率不高。[2]
雖然高校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實際上也有一部分經營性活動,如固定資產外租、校辦企業(yè)等。由于高校行政化比較突出,固定資產產權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不能充分按市場要求進行操作,限制了本身的發(fā)展。同時高校中的實習實訓樓、圖書館、游泳館、運動場、學生宿舍、餐飲中心、休閑廣場及生態(tài)景觀等資產,在節(jié)假日長時間閑置,不對外有償使用,沒有進行市場化運作,也形成了資產的浪費。
現(xiàn)在各高校利用高校固定資產管理軟件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動態(tài)化、精細化管理,一般不存在賬賬不符、賬實不符的情形。高校固定資產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投資,實行的是資產無償占用制度,在使用時不用進行成本核算,導致各高校缺乏固定資產績效考核管理意識,造成固定資產不能充分應用,存在浪費、閑置乃至固定資產隱性損失等現(xiàn)象。構建高校固定資產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是大勢所趨,是管理好固定資產的重要抓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才可以實現(xiàn)各種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高校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
高校負責人高度重視是搞好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前提,不僅是高校負責人要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政府有關部門也要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要經常進行檢查監(jiān)督。加強宣傳,提升固定資產管理意識,引起領導層和職工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從思想上認同并加強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認識。主要負責人要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經常召開調度會和協(xié)調會,解決在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難題和問題;要下發(fā)具有實質管理意義的紅頭文件,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同時各高校要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提高各級管理人員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強化高校固定資產管理頂層設計,加大資產整合和盤活力度,將閑置的固定資產充分利用起來。有效盤活存量固定資產,既節(jié)約了資金,又減少了積壓浪費。學校要加強對閑置固定資產的管理,合理布局、統(tǒng)一規(guī)劃,打破院系、部門、學科、專業(yè)的界限,根據(jù)各學科專業(yè)的教學、科研任務,把閑置的固定資產重新整合,統(tǒng)一使用,以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
高校要建立健全固定資產調劑使用、共享共用機制。固定資產的價值一般比較高,實現(xiàn)調劑共享后,避免其他部門重復購置,可以充分發(fā)揮固定資產的效能,實現(xiàn)固定資產的良性循環(huán)。利用高校固定資產管理軟件,有閑置固定資產的部門通過管理軟件,發(fā)布閑置固定資產調劑信息,其他部門有關人員或教職工可以通過管理軟件進行查詢,查到自己所需的設備,根據(jù)相關制度規(guī)定,到有關單位辦理相應的借用手續(xù)。
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在高校、行政事業(yè)單位和企業(yè)等部門之間搭建統(tǒng)一開放的固定資產共享平臺,促進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科技等領域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共用,鼓勵跨學科、跨行業(yè)交流使用,以提高固定資產使用率。[4]
高校閑置的固定資產在實行共享機制后,仍有閑置的,可轉為經營性資產。加強經營性資產的管理,要有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來規(guī)范約束。[5]對租賃資產要嚴格執(zhí)行公開招租制度,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以評估基準價為基礎,不斷加大招租力度,保證資產租賃陽光操作。對投入到校辦產業(yè)的經營性資產,要按市場規(guī)則,進行市場化運營。高校要按照程序和制度要求,加強對經營性資產的監(jiān)督管理,確保高校的經營性資產能為學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學??梢猿浞职l(fā)揮各個實驗室的潛力,承擔社會服務任務,進行來料加工、汽車維修、操作實習培訓、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等,這樣既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又增加了收益。加強領導,科學管理,在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的前提下,開展社會有償服務,讓先進技術設備和實驗技術人員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實現(xiàn)資產的保值增值。
根據(jù)高校固定資產的特點,在構建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時,本著定義明確,概念清晰,易于理解的原則設計,操作簡便,具有可操作性。在評價指標的選擇上既要有定性指標,也要有定量指標,這樣才能對固定資產管理做出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定性指標體系主要考核高校各部門對固定資產管理的水平及責任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是固定資產管理機構設置和管理規(guī)章制度是否健全;二是固定資產購置是否符合國家的配置標準和預算計劃;三是固定資產賬賬、賬實是否相符;[6]四是固定資產報廢審批手續(xù)是否齊全。定量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率、固定資產年增長率、固定資產使用率、固定資產完好率、固定資產收益率等指標。[6]通過績效評價,促使固定資產使用部門從注重日常管理轉移到注重資產績效管理,設法提升固定資產績效。對于長期固定資產管理不善的部門,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以促進固定資產合理配置。
各高校要進一步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建成權責清晰、配置合理、運轉高效、約束有力的資產管理體系。加大資產整合和盤活力度,建立跨校內部門和校外各單位之間共享調劑機制,積極促進市場化統(tǒng)籌運營,加大績效考核力度,實現(xiàn)高校固定資產保值增值,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