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師范學院社會發(fā)展與管理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胡瑗,字翼之,宋初三先生之一。胡瑗就晚唐以來科舉取士只知追求辭藻華麗而輕經(jīng)義道統(tǒng)這一現(xiàn)象提出“明體達用”的主張,并首創(chuàng)蘇湖教法?!懊黧w”指以儒家經(jīng)典為體,“達用”則指依據(jù)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圣人之道來付諸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并將這一主張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而“明體達用”表現(xiàn)在教學目標培養(yǎng)上,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并通過仕宦這一途徑進一步目標。按《宋元學案》中全祖望所作序錄,“宋元學術(shù)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鼻胰嫱浴俺翝摗倍指爬ò捕▽W派之門風,學案稱“凡從安定先生學者其醇厚和易之氣一望可知”,人遇先生之弟子,雖不識,卻知其為安定門人。
在政治方面,安定門人在胡瑗主要活動的仁宗朝及其后朝堂政治格局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時禮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熙寧二年,神宗問先生弟子劉彝“胡瑗與王安石孰優(yōu)”,可見當時之人將胡瑗與王安石作比,足以證明胡瑗在北宋政治朝堂上影響之大,而劉彝舉先生弟子中錢藻、孫覺、范純?nèi)屎湾X公輔四人,皆為天子所知。在思想方面,胡瑗部分弟子將其思想以家學或師生的方式一脈相乘并有所發(fā)展,由此衍生出等多個分支學派,如程頤的伊川學派,歐陽發(fā)的廬陵學派,高平學派……在教育方面,胡瑗在先后受時為蘇州知州的范仲淹與湖州知州騰宗諒之邀在兩地開辦私人講學,創(chuàng)蘇湖教法,順應(yīng)了當時私人講學興起的時代潮流。慶歷中,宋仁宗取蘇、湖教法用于太學,并召胡瑗為諸王宮教授,蘇湖教法始行于天下。其所創(chuàng)分齋教學法重視傳授實用技能的教學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唐以來科舉重詩賦尚聲律過多的影響,為北宋培養(yǎng)了一批頗為實干的官員。
錢公輔,字君倚,北宋晉陵人,生于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或乾興元年(1022 年),卒于神宗熙寧五年(1072 年)。錢公輔少時師從胡瑗,是湖學高弟,有名吳中。這一時期的經(jīng)歷為錢公輔科舉及第乃至之后仕宦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胡瑗是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與孫復、石介并稱為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安定學案》稱:“先生(胡瑗)倡明正學,以身先之。雖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嚴師弟子之禮。視諸生如子弟,諸生亦愛敬其如父兄。其教人之法,科條纖悉具備?!盵1]
錢公輔深得胡瑗真?zhèn)鳎瑸槿颂幨琅c胡瑗相仿。神宗曾問胡瑗弟子劉彝“‘其(指胡瑗)門人在朝者為誰?’對曰;若錢藻之淵篤,孫覺之純明,范純?nèi)手睖?,錢公輔之簡諒,皆陛下所知也。”[2]嘉祐四年(1059 年)胡瑗去世,也是由錢公輔率領(lǐng)太學諸生到佛舍為他哭喪。[3]
從學于胡瑗,一方面使得錢公輔受儒學之影響更深,另一方面也使得他能夠在科舉方面脫穎而出。胡瑗在講學時主張議論精神,恰好當時的科舉考試正經(jīng)歷著從重視聲律到重視議論,從重視記誦到重視義理的變化,胡瑗的教授方法使得他的弟子能在科舉考試尤其進士科的選拔中脫穎而出,到皇祐時,“禮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隨材高下,喜自修飭,衣服容止,往往相類?!盵4]
此外,在錢公輔的仕宦生涯中也能看到胡瑗對他的影響,他秉承老師的教育理念,在地方則興修學校,曾在廣德軍任上作《學諭》,因?qū)W校地理位置易受天災還遷學校,“興學校、課農(nóng)桑,嘗延鄉(xiāng)老以教郡人”、“治平中,郡守錢公輔病其湫隘,遷于東南,即今學基也”、廣德有四先生祠,[5]以紀念有功于當?shù)貙W校的州學司理范仲淹,郡守錢公輔、孫覺、洪興祖四人。
嘉祐八年,錢公輔任知制誥。北宋中期知制誥一職,在握有封駁權(quán)之后職權(quán)有所擴大,同時多有兼官。擔任者多為科舉高第,文辭典雅之人,“因其清要,歷此官后多入翰林,旋登二府,成為宰執(zhí)大臣”,[6]而錢公輔擔任知制誥卻未能就此平步青云,反而遭貶,仕途經(jīng)歷重創(chuàng),其間曲折,頗值得深究。
錢公輔因封還王疇為樞密副使詞頭被貶,后于熙寧元年得復。錢公輔得復知制誥一職,是王安石舉薦,但他被貶也是因為王安石。
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政事安排多出于王安石。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除參知政事[7],開始大刀闊斧的熙寧變法。朝堂之上有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也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筆者搜尋史料并未發(fā)現(xiàn)錢公輔有反對變法之議,但王安石貶黜公輔卻與變法有關(guān)。令王安石想貶黜錢公輔知諫院一職主要是錢公輔議薛向更鹽法有罪。
仁宗至神宗時期,西部、北部國防軍事壓力嚴重,“三冗”問題尤為突出,國家財政緊迫。薛向,字師正[8],陜西路河中府萬泉縣人,活躍于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他善于理財,嘉祐五年(1060年)至熙寧初,他“將漕八年,所入鹽、馬,粟數(shù)累萬。民不益賦,其課為最”、“昭陵復土,計用錢糧五十萬貫石,三司不能供應(yīng),將移陜西緣邊入鹽中于永安縣。向陳五不可,以為失信商旅,遂舉所缺之數(shù)以獻?!盵9]
然而熙寧初年,張靖等揭露薛向所行“解鹽之法”已壞,如此異議,拉開了神宗朝清理薛向鹽法得失一案:
神宗熙寧二年四月,以薛向為江浙荊淮發(fā)運使,時范祥卒,以向繼領(lǐng)其事,向請兼以鹽易馬,王安石時領(lǐng)群牧主其說,請久任向,會淮南轉(zhuǎn)運使張靖言向壞鹽法且有欺隱帝,召向與靖對,錢公輔、范純?nèi)式匝韵蜃?,安石排群議抵靖于法以向代之。[10]
王安石此時正著手于財政改革,謀求人才為“新法”效力,對于薛向如何定罪,朝中再次分為兩派。范純?nèi)省㈠X公輔主向有罪,王安石則一力保舉薛向。熙寧二年(1069 年),由王安石力薦,任命薛向為淮南、兩浙、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六路發(fā)運使,全面主持實施均輸法。同年錢公輔便因營救滕甫罷諫院。由此可見,錢公輔被罷在當時只是王安石罷逐臺諫官中的一步,錢公輔雖然是王安石引薦給神宗的,但因沒有表現(xiàn)出“依附”的態(tài)度,反而因為主張罷免薛向和營解滕甫,被王安石視為反對自己的一派。
自北宋初到北宋中葉,國勢日促,夷狄交侵而佛道日盛,胡瑗生于儒學復興之際,繼承了前代韓愈“崇道統(tǒng)、倡古文、反佛老”的思想,并于慶歷之際,學統(tǒng)四起之時應(yīng)時而起,在諸多學派中脫穎而出,成為北宋儒學的開山學派之一。(詳見黃富榮,《胡瑗(993-1059)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香港大學歷史系,1996 年)明嘉靖年間,胡瑗從祀孔廟,稱“先儒胡子”,乃是對其儒學成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