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巍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qū)新開學校,遼寧 盤錦 124204)
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是每一個信息技術教師的期望,也是每一個信息技術教師會面臨的困惑。初中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具有發(fā)展性、綜合性、應用性、工具性、實驗性和趣味性等特點,如何根據(jù)學科特點以及教學實際情況提升課堂有效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首先,學習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達到何種狀態(tài)的一種具體的明確的表述。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師生心中都要有目標,特別是教師,不僅要教學目標,還要強化學生的課堂學習目標意識。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形成合力,調控教與學的行為向預設的目標努力。其次,三維目標要設立明確,三維目標即為教學過程中需要達到的三個維度,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新課改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xiàn)多維目標,知識與能力是傳統(tǒng)教學合理的內核,過程與方法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fā),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實現(xiàn)多維目標的整合。最后,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即分層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例如:我在《圖層的運用》一課中,按學生具體情況分成任務一:完成作品摳圖,任務二:可在任務二基礎上再添加對象(圖片、文字等)任務三:可以自己設計小組隊服,這樣就可以極大地避免優(yōu)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消”地局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導入,能開啟學生的思緒、引發(fā)他們的想象,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調節(jié)課堂氣氛,使師生能在一種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中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變身魔法師——圖層的運用》這一課時,首先播放了一段哈利波特運用魔法棒戰(zhàn)勝惡魔攝魂怪的短視頻,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接下來展示哈利波特用魔法棒變出神鳥的圖片以及將神鳥換成小豬佩奇的圖片,此時學生感覺既生動有趣又想趕緊參與其中,對于教師快速開展教學提供強大助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優(yōu)先考慮學生感興趣以及趣味性較強的活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現(xiàn)代教學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不能教師自己“一刀切”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比如:在《遮罩層動畫》這一課中,將任務驅動教學法與直觀教學相結合,以用Flash 制作“望遠鏡”為主線,層層深入,突破重難點,教師利用透明紙板直觀講解圖層的概念以及特點,輔以微課說明遮罩原理,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能直觀地認識圖層這一抽象概念,加深理解,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課堂氛圍的活躍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例如,在Flash 課程中《引導層動畫》一節(jié)課中,我利用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海報制成桃花紛飛的動畫界面,以此為課程主線師生共同探討關于引導層動畫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參與性,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教學效率。
學會應用,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信息技術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才更加凸顯信息技術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要注重教學的實踐性與生活性。比如:在《Excel》函數(shù)應用、數(shù)據(jù)排序以及篩選,教師可將本城市各地區(qū)空氣質量排行表展示給學生或者以協(xié)助教務老師整理某一次考試成績單為例,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信息技術的思維性。信息技術是一個可以與多個學科融合的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精神性”和“人文性”的培養(yǎng),例如《認識多媒體》中,以中華民族建國七十周年為契機,引導學生制作愛國主義宣傳片,在搜集素材的同時,學生能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這盛世的來之不易,更能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在Flash《制作動作補間動畫》以“汽車安全上路”為基礎,引導學生制作動畫,同時自覺尊重交通法規(guī),培養(yǎng)安全意識。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有學識、有品位的優(yōu)秀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可以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學科,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基礎能力之一。因而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效益,對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