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工合成介質(zhì)發(fā)展對圖書檔案管理方式的影響

      2020-12-09 23:39:39趙鳳茹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羊皮紙造紙術紙張

      □趙鳳茹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人工合成介質(zhì)的出現(xiàn)得益于人類對天然物質(zhì)介質(zhì)的被動性選擇。人類一定是受到文字符號附著物的顯示符號特性和它能夠較長時間保存的啟示而選擇某一種文字介質(zhì)的。一方面它好用;另一方面它易于作為檔案長久保存。但是長久與永久不是同一個概念。來自于天然物質(zhì)的介質(zhì)基本是自然界礦石、植物、動物介質(zhì)。這些物質(zhì)的屬性是自然生成的,并不是單為文字附著而產(chǎn)生的。人類只不過是在眾多介質(zhì)中無奈選擇了這些相對較好利用的材料作為文字介質(zhì),這些介質(zhì)的使用功能也不是無缺點的。礦石類的材料不是體積笨,就是重量比重大,例如石板、石刻;動物類的介質(zhì)不是符合要求的材料有限,就是容易腐蝕,例如龜甲和獸骨;植物類的介質(zhì)不是符合要求的材料受氣候和環(huán)境變化限制,就是極易破損,例如紙莎草。因此,當人類開始利用文字后,對文字參與社會組織管理的欲望只會越來越強烈。這種需求的迫切性和天然物質(zhì)介質(zhì)功能和材料供給的有限性形成了比較尖銳的矛盾。強烈的需求使人類很自然地選擇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智慧解決這個問題,即開發(fā)出人工合成的文字介質(zhì)。人工合成介質(zhì)的時代到來了。

      由于地理氣候和環(huán)境的不同,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各個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程度是不同的。文字介質(zhì)在由天然介質(zhì)到人工合成介質(zhì)的過渡中,不會是割裂的。就如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連續(xù)的一樣,文字介質(zhì)的演變也是螺旋式上升的。即,新的介質(zhì)一定是在舊介質(zhì)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人工合成介質(zhì)的產(chǎn)生也不例外。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所以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就地取材加工合成介質(zhì)材料。因此文字的人工合成介質(zhì)在世界不同的地域有很多類型。到目前流傳下來的種類中,主要有:鑄塑文字,如金文;紡織品文字,如絲絹文字;紙張文字,如中國宣紙文字、中東和地中海地區(qū)的羊皮紙文字。

      一、金文

      金文,即金屬鑄造文字。廣義的金文應當是一切利用金屬鑄造工藝澆鑄出的文字。狹義的金文指中國西周時期鑄在當時國家和地方青銅器上的文字。殷商時期是中國地區(qū)青銅器鑄造工藝成熟的時代,到了西周青銅器禮器是國家和地方統(tǒng)治的象征。它們大部分以“鼎”和“鐘”的形式呈現(xiàn)(鐘是樂器,鼎為神器),所以金文也稱之為“鐘鼎文”。夏商周時期把金屬鑄造,特別是以青銅冶煉為主的金屬制造材料統(tǒng)一稱之為“金”,因此在銅器上鑄造出來的文字就被稱為“金文”。金文大量應用的階段起于西周早期,并延續(xù)到秦和漢前期,前后約一千多年。據(jù)《金文編》所載,金文共約四千個漢字,可認的約兩千多個。

      對金屬礦石高溫冶煉提純金屬材料再進行模具鑄造的工藝早在中國夏朝就開始應用了,到了商代,以青銅為材料的金屬鑄造工藝日臻完善??梢钥隙ǖ氖牵越饘俨牧襄戣T的器物最初一定不是為了文字記錄而產(chǎn)生。因為金屬材料堅固、耐高溫、能長久保存,還能盛放東西。它們一定是為了生活需要而被發(fā)明的。但是金屬模具在設計和雕刻花紋的過程中,由于人類之前使用文字的經(jīng)驗,人們自然而然地將文字符號嵌入到模具裝飾中。澆鑄在金屬器物上的文字和其他圖案有本質(zhì)的不同。因為金屬器皿上的文字是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交際符號,它有系統(tǒng)性、記錄性、獨立性。這些符號能夠記錄當時情形,并且都能重復使用。由此金文成為被大量使用的文字符號形式。受金文的啟發(fā),以后的陶文、瓷文也偶有出現(xiàn)。受金文的影響,漢字的書寫風格都出現(xiàn)了有金屬鑄造痕跡的特點,例如籀文(即周宣王太史籀書寫)就有明顯的鑄件模具轉角圓弧的特點。先秦大篆也是如此。

      由于材料開采的艱難和鑄造工藝的復雜,且造價昂貴,金文的產(chǎn)生成本極高。作為人工合成介質(zhì)的文字形式,金文的普及性只能限制在少數(shù)人的范圍內(nèi)。它作為國家和地方檔案只能是那些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意義的信息記錄,或者是能夠永久保存的公共信息。它的特點是牢固、耐久、不會改變。

      二、紙張

      文字介質(zhì)材料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合成工藝技術是造紙術的發(fā)明。造紙術是基于植物纖維提煉再合成的技術和工藝。它的信息承載物主要是圖文。因此圖書的概念是紙張廣泛應用后才真正確立的概念。圖書檔案的成熟與圖書檔案事業(yè)的起步是以造紙術為前提的。紙張具有輕薄、體積小、圖文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其實紙莎草也具有此特點,只是紙莎草屬于天然植物,無法隨心所欲進行幅面、厚薄、功能等方面的設計和改造。造紙術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傳播應用技術發(fā)明。紙張的大量生產(chǎn)和復制基于紙張的造價低廉。相比較于石器、青銅器、絲絹等物質(zhì),基于植物纖維的紙張原材料非常充裕。從出土文物證明,中國最初的紙基本以麻為原料,工藝為把麻質(zhì)纖維浸泡、搗爛、分散再瀝出干燥成紙。造紙技藝肯定受漂洗絮物的啟發(fā)。人類發(fā)明文字后,一直在尋求最適宜載體的路上苦苦探索。尼羅河紙莎草、歐洲和中東的羊皮紙、中國南方的竹簡和絹帛都曾被挖掘和利用為文字書寫材料。據(jù)說秦國國君一天的奏章是整整一車竹簡;絲絹輕便,但資源有限,成本很高,在書寫方面也有較大局限,尤其是動物纖維不易保存,特別容易老化和腐蝕。中國絲在公元前就傳入印度。在印度古籍中記錄于《政事論》之《治國安邦術》中有“中國的成捆的絲”的記載。

      漢代文景之治后,甲骨、絲絹、竹簡遠遠不能滿足書寫需求,因而蔡倫造紙術的出現(xiàn)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西漢初文景之治下,政治對文字工具的需求十分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的需求十分迫切?!墩f文解字》:“‘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說明當時紙主要用絹絲材料。蔡倫采用樹皮造紙改進了材料和工藝。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洛河的造紙作坊(此地有豐富的造紙麻、楮等)。蔡倫之后造紙術逐步推廣。如東漢的左伯就是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成為竹簡、木牘、絲絹的顛覆者,不久后就取代了簡、帛,成為至尊書寫材料,有力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特別是圖書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

      除了絲之外,中國傳入印度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就是造紙術。古印度書寫材料有木板、竹片、樺樹皮、貝葉。梵文常用“樺樹皮”表示書寫材料的概念,后來印度人用該詞稱呼中國輸入的紙張。蔡倫改革造紙術后,因傳播佛教使紙張進入印度和歐洲也就不難理解了。

      造紙術既是物理,也是化學手段的革新。紙張出現(xiàn),引發(fā)了文字介質(zhì)材料的革命。另外,紙張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傳播信息,它最大的意義在于直觀的圖文信息保存。發(fā)明造紙術,其實受類似紙莎草的啟發(fā),造紙術一定很早就有了,可能蔡倫對造紙術進行過改進,每一次造紙工藝的革新一定是為了紙張的造價更低廉、成本更劃算、重量更輕、體積更薄、韌性更好、幅面更大、視覺更美觀、性能更豐富、保存更長久。紙張不僅僅用于圖文信息承載,還能夠用于包裝、運輸、裝飾、生活器物等方方面面。例如“羊皮紙”就是一種以包裝為主要用途的紙,也是非常堅固耐用的書本裝幀和直接用于書寫的介質(zhì)?!把蚱ぜ垺苯Y構密實,有一層防油膜也防水,彈性好,強度大,防潮,造紙工藝經(jīng)過羊皮化,具有極高的韌性,不易折斷,特別耐揉搓,而且厚而結實,防油防水。“羊皮紙”兩面光滑,都能寫字畫圖,且很光滑、方便,能讓鵝毛筆跡呈飽滿質(zhì)感,拿來摺成書本、用作書皮都很好。作為圖書檔案,“羊皮紙”比“紙莎草紙”更加美觀,易保存,它的吸水性也好,組織均勻,經(jīng)過了硫酸處理的“羊皮紙”,強度極好。把羊皮訂成小冊子,就是歐洲著名的“手抄本”,合訂成冊后,就成為價值連城的羊皮典籍。帕珈馬圖書館的許多藏書就是“羊皮紙”典籍。

      “羊皮紙”來自中東,由于古埃及時期統(tǒng)治者禁止紙莎草紙輸出埃及,迫于無奈帕珈馬人就發(fā)明了“羊皮紙”?!把蚱ぜ垺迸c普通植物纖維紙的區(qū)別在于原材料為“皮”?!把蚱ぜ垺笔莿游?小羊皮或小牛皮)的皮制成的。它用物理性的拉伸手段獲得。在公元三到十三世紀近千年的歷史中,歐洲各國主要使用羊皮紙書寫圖書文件,在很長一段時間“羊皮紙”與“紙莎草紙”同時被大量應用。公元14世紀后才被中國紙取代,但歐洲和中東仍有一些國家使用“羊皮紙”書寫重要文獻,以示莊重。最好的“羊皮紙”稱做犢皮紙,被拿來用在最重要的書籍抄寫上。

      由于紙張的巨大利用價值,造紙術一經(jīng)成熟,就會被快速應用并不斷革新。中國的造紙術自然傳入周邊鄰國,如朝鮮、越南、日本、中亞國家、印度。大約在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埃及。由于阿拉伯人的商路作用,在造紙工藝的流傳過程中,阿拉伯人起了關鍵作用。歐洲了解造紙技術是經(jīng)過阿拉伯人傳承的。13世紀意大利有了造紙工場;14世紀法國也有了造紙場;接著德國、英國和北歐地區(qū)相繼開始專業(yè)造紙。16世紀瑞典建立造紙廠。美國在17世紀建立了造紙廠。18世紀法國發(fā)明機器造紙法,歐洲人領先了造紙技術。19世紀造紙術在五大洲成為基本生產(chǎn)。造紙術的革新和應用,既是人類對傳播需求驅動的結果,也反過來對于傳播以及圖書檔案事業(y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造紙術是文字介質(zhì)材料的一次飛躍,紙張輕盈,便于攜帶,取材廣泛,成本低廉。植物纖維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人的智慧利用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fā)展。它不僅僅對圖書檔案事業(yè)有著革命性的意義,也對于人類進步起了強大的推動作用。由于紙張的進步和大量的使用,造紙術走過的中國——中東——歐洲這一線傳播成就了人類近代文明?,F(xiàn)代紙張是信息承載的基礎載體,也是事物憑證的基本依據(jù),更是圖書檔案信息的主要介質(zhì),用來書寫、畫畫、印刷成書籍,無論是凸版印刷紙、新聞紙、膠版印刷紙、銅版紙,還是書皮紙、字典紙、拷貝紙等等,對圖書保證出版和檔案管理都是第一要素。機器制造的現(xiàn)代紙張成本低廉。道林紙以木漿為材料;模造紙以舊紙、破布為原料;銅版紙增加了涂層,用于彩?。谎┟驺~版紙(磨砂紙)于銅版紙加涂料避免反光;圣經(jīng)紙用全木纖維,用來印制圣經(jīng);再生紙更是將廢紙回收,再生紙漿,取代木紙漿產(chǎn)出新紙。用于書寫、印刷等文化用紙則加以漂白化學材料。再生紙可節(jié)約森林資源,減少垃圾和污染等。對于圖書檔案適宜的紙張范圍是很大的:凸版印刷紙(凸版紙)是印刷高級書籍的上佳紙張,用于印刷書籍、教科書、期刊;膠版印刷紙(膠版紙)主供高級彩色膠印和印刷宣傳、張貼畫;銅板紙(原紙涂層紙)可供精品印刷;書皮紙供書刊封面使用;字典紙供印刷字典、手冊,其吸濕性強,會起皺;拷貝紙(復寫紙)用于復寫、打字和裝幀畫像護頁;板紙(紙板)用來制作精裝書封面、封套;凸版紙用于著作、科技圖書、學術刊物、大中專教材等正文用紙;新聞紙(白報紙)主供印刷報紙、刊物。白報紙也是書籍的主要用紙,也用于報紙、期刊、課本、連環(huán)畫等正文用紙。其特點是:紙質(zhì)松輕、富有較好的彈性;吸墨性能好,這就保證了油墨能較好地固著在紙面上;紙張經(jīng)過壓光后兩面平滑,不起毛,從而使兩面印跡比較清晰而飽滿;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不透明性能好;適合于高速輪轉機印刷。這種紙含有大量的木質(zhì)素和其他雜質(zhì),不宜長期存放。時間過長了紙張會發(fā)黃變脆,抗水性能差,不宜書寫,須使用油墨,且油墨粘度不高,印刷須控制水分。畫報紙用于印刷畫報、圖冊和宣傳畫等。書面紙是印刷書籍封面用的紙張。壓紋紙是一種封面裝飾用紙,紙面有花紋;毛邊紙質(zhì)地薄而松軟,抗水性差,吸墨性好,只宜單面印刷,供古裝書籍用。書寫紙是供墨水書寫用的紙張,用于印刷練習本、日記本、表格和帳薄。打字紙紙質(zhì)薄而富有韌性,打字不穿洞,硬筆復寫不被筆尖劃破,用于印刷單據(jù)、表格以及多聯(lián)復寫憑證。郵豐紙是用于印制各種復寫本冊用紙。白版紙用于簡精裝書的里封和精裝書籍中的徑紙。牛皮紙具有很高的拉力,用于信封、紙袋等。

      紙張是印刷四大要素之一。印刷術對于圖書檔案事業(yè)的意義不亞于紙張。如果說發(fā)明了文字是人類邁進文明門檻的標志,那么發(fā)明了紙張就是人類推廣文明、儲存文化、傳承文明的基礎。但是在我們發(fā)揚光大的過程中,起加速器作用的首要功臣,非印刷術莫屬。印刷術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成果能夠復制,加倍傳遞。傳遞的速度取決于印刷術改良技術的程度。印刷速度越快,文明傳播的速度越快。人類古已有重復刻印、雕版復印技術。中國唐代雕版印刷非常普遍。后來中國有了活字印刷,即木活字和泥活字。北宋畢昇改良了泥活字印刷術,使字模和字塊更加靈活耐用。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它大大提高了圖書檔案的產(chǎn)出率和數(shù)量。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科技、藝術得以在較大范圍內(nèi)快速傳遞,成就大量圖書文獻后又可以得到保存和重復使用。這時的圖書檔案有了基礎保有量,使圖書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看到了曙光。這時的圖書保存機構才有了由國家下沉到民間的可能。正是因為有了印刷術的出現(xiàn),北宋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藝術、思想、科技呈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東京汴梁成為當時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都市。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專門論述了中國宋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以及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內(nèi)容涉及哲學、歷史、科學思想、數(shù)、理、化、天、地、生、農(nóng)、醫(yī)及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它向人們展示的這幅中國宋代科技文明的宏偉畫卷的前提基礎是北宋印刷術的改進。

      然而,正如李約瑟在提到他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動因時提到兩個問題:為什么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中國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為什么現(xiàn)代科學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發(fā)展,而只在歐洲發(fā)展出來?這樣兩個問題促使他試圖回答“李約瑟難題”。這個難題其實在圖書檔案介質(zhì)的發(fā)展中,特別是印刷術的演變中得到印證。這個印證就是德國工匠古騰堡的出現(xiàn)。

      約翰·古騰堡,也譯為“古登堡”以及“古騰貝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出生于德國的美因茨。從影響人類文明發(fā)展和進步的角度而言,他是德國最偉大的發(fā)明家。公元1468年辭世。他是西方活字印刷機的發(fā)明人。他發(fā)明的鉛活字印刷術導致了偉大的媒體革命,迅速地推動了西方科學和社會的發(fā)展。在中國印刷術傳承幾百年之后,鉛活字的發(fā)明,使全球印刷術的發(fā)展有了質(zhì)的飛躍。大約1445年左右,古滕堡制造出第一臺鉛活字印刷機。由鉛的合金制成。金屬的堅固性和精確性使活字印刷在泥活字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1455年后鉛合金澆鑄活字排印書籍數(shù)量較之前的幾百年增加了幾百萬倍。

      就圖書事業(yè)而言,盡管傳入了東方的泥活字印刷術,但泥質(zhì)的原料供給、泥子的脆弱性、邊緣的模糊性都嚴重影響著泥活字印刷的效果和數(shù)量。在中世紀的東西方,圖書是財富的象征。當時只有權貴人家才有圖書室。因為這時的書基本是人們用手工書寫出來的,同樣的內(nèi)容都要辛苦抄寫。抄寫員是一項終身的職業(yè)。在政教合一的西方中世紀,僧侶們需要誦經(jīng),他們必須有《圣經(jīng)》在手,所以僧侶就必須做《圣經(jīng)》以及其它宗教文書的抄寫工作,當時一部手抄《圣經(jīng)》的造價非常昂貴,作為傳承寶物保存在圖書館也會被上鎖。15世紀正是文藝復興的興盛時期,印刷機恰逢此時出現(xiàn),它加速了文藝復興的進程,加快了思想、知識、文化、技術的傳播。

      鉛活字印刷機發(fā)明之前,谷滕堡在修道院看到一個修士好多年才能抄完一本圣經(jīng),他想發(fā)明一種字母分開,可以移動的堅硬金屬。他找到了金屬鉛合金,并自己研制印墨、紙張。古騰堡的鉛、錫合金組冷卻快,且能夠承受壓力。當時一個手抄員一天專門抄寫拉丁文(以普通開本為準),其平均速度為15-20頁。谷登堡的印刷機每小時就能印刷好幾百頁。谷登堡1455年出版的《圣經(jīng)》是它最著名的作品。一下就印了180本。古騰堡發(fā)明的鉛活字印刷機,利用字模排版進行重復印刷,到今天仍然是印刷藝術中的寶貴財富。在歐洲鉛活字得到快速普及。之后五十年就印刷了三萬種圖書,計一千兩百多萬份。

      法國作家雨果說:古騰堡印刷術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明。它使得印刷品變得非常便宜,印刷速度的提高,數(shù)量的增加使歐洲的文盲大量減少,民智得到開化,民主已經(jīng)不可阻擋,近代文明由此起航。

      圖書檔案事業(yè)就在大量圖書形成的基礎上開始起步。盡管圖書檔案古已有之,但是作為一項大規(guī)模事業(yè),則是在經(jīng)過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和17世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到了18世紀正式形成。18世紀后期,在大量圖書檔案積累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歐洲實行資產(chǎn)階級檔案工作改革之后,圖書館學和檔案學步入正軌時代。

      在人類文明史上,檔案概念的確立早于圖書。圖書的概念普及是在書籍大量產(chǎn)生后,也就是15、16、17世紀以后。人類早期的書籍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各類介質(zhì)的圖書檔案工作緩慢發(fā)展,盡管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但介于圖書檔案介質(zhì)的物質(zhì)特點決定了圖書檔案整理與編目的方式。古羅馬把圖書檔案進行分類保管;中世紀歐洲封建莊園主的圖書館和檔案館把圖書檔案按業(yè)務需求、時間等序列進行分類保管。鉛活字后的16~17世紀出現(xiàn)了分類更加細致的順序整理方法,16世紀出現(xiàn)了專門的圖書檔案著作,這與印刷術的推廣有直接關系。如1571年德國檔案學家馮·拉明根出版了《登記室及其機構和管理》。所以17、18世紀兩百年中,檔案學理論得到了超過以往一千多年的發(fā)展。19世紀圖書檔案作為科學概念被正式提出。

      19世紀后,歐洲國家建立了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還建立了圖書館和檔案館管理制度。19世紀末,他們提出了圖書檔案向公眾開放、興辦學校、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口號,發(fā)展成了國家事業(yè)。由此對圖書館、檔案館的性質(zhì)、地位、作用以及對圖書檔案的整理、鑒定、編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專門探討。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圖書檔案學專業(yè)研究開始起步,內(nèi)容包括圖書檔案歸檔、分類、排列、編目、典藏、調(diào)卷等。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具有國家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圖書檔案事業(yè),全面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圖書檔案事業(yè)的建設工作。

      猜你喜歡
      羊皮紙造紙術紙張
      倔強的紙張
      造紙術
      薄如紙張的揚聲器
      《天工開物》里的造紙術
      軍事文摘(2022年16期)2022-08-24 01:54:04
      近期國內(nèi)市場紙張價格(2020年3月)
      造紙信息(2021年3期)2021-04-19 00:09:39
      我學會了造紙
      蔡倫改進造紙術
      濾紙改性制備植物羊皮紙的實驗研究
      天津造紙(2016年3期)2017-01-15 14:03:41
      寫一封信需要幾只羊
      黨員文摘(2016年6期)2016-06-22 17:30:54
      不用一張紙,NENDO就描述出了紙張形態(tài)的千變?nèi)f化
      临沭县| 井冈山市| 家居| 新津县| 荔波县| 东明县| 汾阳市| 垫江县| 遂川县| 宣化县| 遵义县| 栾川县| 富平县| 衡阳县| 客服| 建阳市| 丽江市| 安国市| 新田县| 普洱| 保康县| 普定县| 太仆寺旗| 浦县| 灵川县| 班戈县| 离岛区| 岫岩| 花莲县| 应城市| 江阴市| 闵行区| 阜新市| 满洲里市| 遂川县| 富宁县| 吉林市| 景泰县| 娱乐| 达州市|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