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主題、語言、結構和手法等方面解析了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
【關鍵詞】《人生第一次》;觀察式紀錄片;精神價值
《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視網(wǎng)出品,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bilibili等聯(lián)合拍攝的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該片采用蹲守拍攝的方式,擷取了12個對中國人意義重大的人生斷面,時間上貫穿出生、上學、成家、立業(yè)、養(yǎng)老等人生中不同的階段,空間上分布醫(yī)院、學校、軍隊、房產(chǎn)中介、村莊、工廠、老年大學等不同人生場景。在每集的開頭,都邀請一位與故事內(nèi)核相呼應的“故事講述人”引出正片,對故事的旁白進行配音和情感詮釋。
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紀錄片作為多幀連續(xù)影像,同樣應該遵守這種規(guī)律。《人生第一次》把哲學思想和藝術表達相結合,深入各類人群,利用現(xiàn)代影像工具記錄最真實的人生狀態(tài),表現(xiàn)了人、社會、時代三者之間的關系。
筆者認為,這部紀錄片具有以下“四好”:
一是主題好。“記錄每個平凡中國人的高光時刻。”該片總導演秦博這樣說??傊破藦堦灰仓赋鲆ㄟ^該片“致敬每一個骨子里堅韌又樂觀的中國人”。的確,筆者認為該片真實反映了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了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平凡平淡乃至瑣碎無奈生活中的高貴與尊嚴、理想與信念、堅守與夢想。這是中國精神所在,也是向上生長著的中國力量。
二是結構好。該片從人的誕生到告別世界的12個第一次,從時間維度縱向構建起全片12集的宏觀結構,以不同社會群落的相同人生重要節(jié)點的第一次為切面,從空間維度橫向延展構建起每集的微觀結構??v橫交織演繹出當下中囯普通民眾愛與哀愁、光榮與夢想的生命交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點、面結合上,該片每集以人物為敘事主體的內(nèi)容布局結構設計,采用了關于群像敘事的“二八定律”,即群體占20%、人物占80%的片長時間,這十分重要,體現(xiàn)了融媒體時代紀錄片人的敘事技藝。紀錄片將鏡頭聚焦于人生各個第一次的故事,在小人物、微切口、大情懷的制作模式下,勾勒出鮮活的時代人物群像。
三是語言好。全片旁白質(zhì)樸而富含哲理,同期訪談真摯而金句迭出。其中《上學》篇描述了孩子們第一次融入集體、嘗試獨立的過程,當問及孩子們什么是童年時,孩子們童言妙語連珠:“爸爸送你到幼兒園,你千萬不能哭,不要家長陪,你就大步地往里走,這就是勇敢”;“童年我只理解一部分,就是說一個人長大以后,然后回想起的小時候”……充滿童趣的話語映射出了最本真的生活哲學?!堕L大》篇康瑜帶著學生在寧靜的夜晚,圍著篝火,暢想十年后的自己是怎么樣的爸爸媽媽,用詩歌表達出來,有的想做大海一樣的爸爸,有的想做自私的媽媽。放牛娃小鎖關于風的詩:“閉上眼睛的時候,我看到了綠色的風/它撫綠了山林樹木,燙金了我的小牛/親吻了家里的白墻,染黃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會把風變色的秘密告訴……你……”“種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靜發(fā)芽;老枯樹,在夜里,長出一根新枝芽;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還有村姑穆慶云的《孩子》篇中“母親在廣東打工,我把我的鞋放在媽媽的鞋旁邊,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這些都非常感人!而云南省漭水鎮(zhèn)中學的校長也用接地氣的大實話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說:哪所學校不想提高升學率呢?考大學不考詩歌,但是學了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顿I房》篇中東北姑娘閆晶吃餃子時隨口而出的“沒有房子,吃再多餃子也凍耳朵”;《告別》篇中老巢略帶哽咽的視頻信與人生告別詩“千般不舍千般舍,萬事不甩萬事甩”;《參軍》中張書豪與母親在軍營中相見,解說詞寫道:“軍營把一個男孩改變成男人,但改變不了他看媽媽的眼神?!边@些細節(jié)都妙趣橫生、富含哲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四是手法好。觀察式紀錄片是自從紀錄片誕生以來就采用的紀錄片主要的、基本的風格樣式流派。如盧米埃爾兄弟創(chuàng)作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又如羅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維爾托夫、尤里斯·伊文思等都是早期觀察式紀錄片的代表人物。后來,這一流派發(fā)展成熟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直接電影流派,影響非常大。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是直接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熱衷于拍攝各種類型的公共機構,秉承旁觀的原則,從真實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中國紀錄片人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康健寧的《沙與海》等都屬于這一類。比較典型的還有央視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等。中國教育電視臺2005年至2010年組織數(shù)百名紀錄片人拍攝的大型系列社會人文紀錄片《我的太陽》,也屬于這一流派和類型。采取觀察式紀實拍攝,《人生第一次》深入細致地展示了當代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樣貌和精神圖譜,真實、直觀、富有生活氣息。觀察式紀錄片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記錄者耐得住寂寞,因為奇跡在等待中,精彩在過程中,同時,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帶著對當下生活深深的關切來打量和捕捉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瑣碎與無奈中發(fā)現(xiàn)高貴與宏大的精神價值,《人生第一次》團隊做到了。
然而,上述的評價還不足以表達這部紀錄片的當代思想藝術價值,也還不足以表達筆者對該片主創(chuàng)團隊的敬意。
《人生第一次》使我想起了柳田國男。日本明治時期,日本精英階層士氣低迷,認為日本快完了,因為日本的精神不在了。然而一個叫柳田國男的學者則認為,日本精神不是不在,只是不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不在看似繁華的城市里。他認為,日本的精神潛藏在日本底層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于是他深入邊遠山區(qū)民眾生活中采風,詳細記錄他們的飲食起居、風土民俗,寫出了《故鄉(xiāng)七十年》等作品,成為日本現(xiàn)代精神的奠基者。
《人生第一次》還使我想起了毛澤東同志的經(jīng)典著作《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和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這些都是靠“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眼睛朝下,重心下沉,去傾聽普通民眾的心跳聲而創(chuàng)作出的劃時代作品。
我還想起了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阿爾貝·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西西弗每天要把石頭推到山頂,快到山頂時石頭又滾落下山腳,西西弗又要往山頂上推。日復一日的懲罰并未使西西弗絕望,相反,“登上頂峰的斗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加繆因此認為西西弗才是最快樂的人。而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不但從中國古代神話“愚公移山”中,而且還從燒炭戰(zhàn)士張思德和外科醫(yī)生白求恩兩位普通民眾的平凡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不平凡之處,留下了傳世之作“老三篇”,闡釋了不平凡的哲理。
《人生第一次》中的當下中囯人物群像來自各行各業(yè),盡管年齡、身份、職業(yè)與教育背景千差萬別,但他們共有的是一種奮力向上向善的生活態(tài)度,哪怕低到塵埃里,也能從塵埃中開出生而向陽的花朵。在他們身上,我們能感受到張思徳、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精神在流淌在傳承。而這,正是本片年輕的記錄者所努力追求的。
當然,該片也有幾處值得商榷。剪紙風格的片頭及每集明星開啟講述的包裝設計不無遺憾。片中的“蕓蕓眾生”才是我們心中的大明星,他們的故事足以感天動地;同時,觀察式紀錄片的風格更需要尊崇質(zhì)樸、本真、原生態(tài),應拒絕過度包裝,更不應與大紅大紫的明星走得過近。當然,如果明星們本身的人生故事與片中的人物故事能夠關聯(lián)起來,成為敘事邏輯的必要甚至必需的組成部分,那也未嘗不可。
另外,老年人偏多了一些,相守、退休、養(yǎng)老、告別占了全系列的三分之一多。人生的每個階段當然都應照顧到,但青年和中年似應多一點,青年青春夢想、中年中流砥柱是人生的兩大重要階段。老、弱、病、殘、幼容易映襯出人性中的剛強與光亮,而鏡頭抵近青年和中年人在經(jīng)年累月的卑微瑣碎乃至茍且無奈中的堅守,體現(xiàn)出的人性可能更加可貴。
再有,上海本土主流人群的人生寫真少了一些。上海經(jīng)貿(mào)大廈里面人的生活,上海外灘金融機構里人的生活,上?,F(xiàn)代制造業(yè)、人工智能、現(xiàn)代物流、高端護理等領域里人的生活,總之,彰顯上海地域特色、海派文化、國際大都市風尚的新時代新國民的生存狀態(tài)似應成為被記錄的主體。
瑕不掩瑜。必須承認,這其實是一種奢求。這群年輕的主創(chuàng)者,只有半年的時間進行蹲守式拍攝,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能夠成就如此之作實屬不易,更何況影視作品本來就是遺憾的藝術。好在他們正在謀劃《人生第二次》,我們可以寄希望于“人生下一次”了。
特別值得介紹的背景是,上海紀實頻道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紀錄片編輯室,幾十年來秉持著初心,肩扛著責任,表達了媒體人對所處時代嚴肅、認真的觀察與思考,體現(xiàn)了紀錄片人的良知和道義。《毛毛告狀》《德興坊》《大動遷》等,以及近年來的一系列大作品,每部作品的推出都擲地有聲,充滿時代氣息,綻放著人性的光輝,引導著向上的力量,都屬精品力作。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上海紀實頻道是上海的一座人文精神高地,《人生第一次》則又為這座人文精神高地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