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任美國總統期間,積極推行“金元外交”,嘗試改變美國在遠東地區(qū)的困境?!敖鹪饨弧钡某雠_,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其對世界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目前國內外學者更多關注的是塔夫脫對華“金元外交”政策實施過程①西方學者關于“金元外交”研究著述頗豐:Scott Nearing,Dollar diplomacy:a study in American imperialism(New York,B.W.Huebsch and the Viking Press,1925);Charles Veyier,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06-1913:A Study of Finance and Diplomacy(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5);Walter V.Scholes and Marie V.Scholes,The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Taft Administration(Missouri University Press,1970);Michael H.Hunt,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895-1911(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M.E.Paige,Philander C.Knox and Dollar Diplomacy,1909-1913(Texas University,1966);另外Herbert Croly.Willard Straight,Willard Straigh(t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4)是關于研究“金元外交”從策劃到實施的全程重要參與者——司戴德的專著,書中載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國內相關研究,早在塔夫脫對華“金元外交”實施階段,香港自由世界出版社已經出版《論美國金元外交》(智源書局,1911 年);吳心伯的《金元外交與列強在中國(1909-1913)》(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年版)等,鑒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舉。,或是從中美關系史縱向發(fā)展的脈絡出發(fā),把“金元外交”歸納到美國對華外交政策歷史的一部分去分析這一外交政策的演變②建國后初期國內學者有關這一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多帶有時代印記,如劉大年:《美國侵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年版)和卿汝楫:《美國侵華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2 年第一卷,1956 年第二卷)。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逐漸豐富如楊生茂主編:《美國外交政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項立齡:《中美關系史全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等。國外學者有關這一階段的中美關系史綜合性研究代表著作有Michael H.Hunt,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Warren I.Cohen,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a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Warren I.Coh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Volume 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等。。另外有關清末中美關系史的專題研究,其中也會有涉及塔夫脫參與遠東事務的經歷。③相關專題研究可參見張存武:《光緒三十一年中美工約風潮》(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年版);王立新:《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民族主義運動:1904-192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版);朱衛(wèi)斌:《西奧多·羅斯福與中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困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等。學界研究成果豐碩,但往往對塔夫脫早期外交經驗的積累與對華“金元外交”的緣起之間的關系探討著墨不多,尤其從塔夫脫的中國觀去分析這一政策出臺動因的研究就更是相對薄弱。塔夫脫在處理遠東事務時,比他之前任何一屆美國總統或國務卿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這跟其同遠東直接接觸的豐富個人經歷和背景有關。塔夫脫對華“金元外交”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1908 年之間,在此期間,其在外交事務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對這些政策形成了自己的中國觀。
塔夫脫對中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淺到深的過程。首先,他對中國的認知始于義和團運動時期。西方媒體對義和團負面形象的報道源源不斷地傳回大洋彼岸時,塔夫脫認為,美國應該鎮(zhèn)壓那里普遍存在的“暴力狀況”,他認為中國的形象是“落后而野蠻”的,更讓他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美國政府居然“現在與該王國(指中國)有著如此重要的貿易關系”①WHT to Annie G.Roelker,July 10,1900,William Howard Taft Papers.Manuscript Division,Library of Congress(William Howard Taft Papers,以下簡稱WHT Papers).,這也是塔夫脫第一次提到中美貿易問題。但是塔夫脫忽視了列強壓迫的事實,是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深刻外因,更沒有意識到義和團運動代表了中國民族主義的“浪潮”。[1]
因抗議美國國內長期的暴力和立法排華浪潮,中國人民在1905 年掀起轟轟烈烈的抵制美貨運動。中國民族主義的蓬勃發(fā)展,震撼了美國當局,包括塔夫脫本人。1905 年6 月15 日,塔夫脫作為陸軍部長在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演說,再次表達了對中國的看法。②Address by WHT at the 81st Annual Commencement of Miami University of Ohioon June 15,1905,WHTPapers.他認為美國一直向中國展示他的“友好”,與其他蠶食中國領土的列強不同,中國同樣把美國看作最好的朋友,他進一步指出美國與四億中國人的貿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商業(yè)獎勵之一”,但是美國如果繼續(xù)執(zhí)行不公正的嚴厲法律,這會激起中國人抵制美國貿易的情緒與傾向。③同上盡管塔夫脫支持排華,但他不贊成過激的排華運動,他認為這些不合情理的行為破壞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并嚴重冒犯了在美國長期居住的中國人,特別是商人和學生。面對美國連續(xù)不斷的排華浪潮,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以全面抵制美國貿易的形式進行反抗?!都~約時報》評論認為,這代表了中國的“覺醒”[2]。面對如此緊張的形勢,當時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指示塔夫脫,在完成菲律賓的官方任務后,試著結束中國對美國的商業(yè)抵制。這項任務并不輕松,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影響美國在中國構建了半個世紀的“友好”形象。另一方面,此行也為塔夫脫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印象提供了契機。1905 年9 月4 日,塔夫脫在粵督岑春煊為塔夫脫舉行的宴會上發(fā)表了演說,明確了美國對中國的態(tài)度。他強調了以下幾點:首先,美國反對中國的分裂;其次,維護清帝國是兩國友誼的根本;第三,美國只希望從中國得到“她的友誼和貿易”;最后,中國在其經濟和政府現代化的努力中,將得到美國的“同情”和鼓勵。[3]可見,中國人民在抵制美貨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影響了塔夫脫之后對中國的態(tài)度。[4]但需要注意的是,塔夫脫對中國偏見的改觀,更多的是出于美國商業(yè)利益的考慮,他曾在第81 屆邁阿密大學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中指出:“堅持向我們所依賴的人民提供公正和禮貌,我們很可能從他們那里獲得巨大的國際貿易利益”。④同上
1907 年,塔夫脫代表美國政府進行環(huán)球訪問。在中國、日本和俄國停留期間,塔夫脫對中國以及中國市場重要性的認識,也變得更加明確。在日本東京,應塔夫脫的要求,《紐約先驅報》遠東區(qū)代表托馬斯·F·米勒德(Thomas F.Millard)提交給塔夫脫的一份備忘錄中,詳細敘述了美國在華貿易和利益分布概況。米勒德在備忘錄中突出了以下幾個主題:首先,美國對華貿易僅次于英國,如果美國商品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與其他國家的商品在中國市場展開平等的競爭,那么美國對華貿易就可以占據主導地位;其次,制約美國企業(yè)在華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是在華美國商人普遍對清政府的政策持懷疑態(tài)度;最后,日本和俄國打算常駐在中國東北,這將是“中國分裂過程的開始,最終導致中華帝國被列強瓜分,而美國將被排除在外?!盵5]58-59備忘錄內容反映了美國在華商業(yè)利益的前景,并對塔夫脫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米勒德尤其堅信日本正在威脅美國的利益,他認為,美國應該變被動為主動,調整其遠東政策,使在華美國人對其政府充滿信心,這不僅會使國家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其他列強也會知道美國的立場,更重要的是,中國將“毫無疑問地從這種鼓勵中振作起來”。[5]58-59米勒德的個性和深思熟慮的判斷,給塔夫脫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后,塔夫脫在日本橫濱給羅斯??偨y的信中寫到:“他們(中國人)把我們看作是在謀求獲得領土和經濟壟斷方面,真正無私的唯一國家。因此,我認為(中國)值得培養(yǎng)和接受他們的禮節(jié)……”。①WHT to Theodore Roosevelt,October,5.1907.WHT Papers.查爾斯·威維爾認為,這是塔夫脫主動并開始積極地把目光轉向中國。[5]58-59這表明塔夫脫對中國的了解開始擴大。
受到米勒德的影響,塔夫脫對中國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日本的工作結束后,塔夫脫又去了上海。1907 年10 月8 日,塔夫脫在美國商人的贊助下,于上海發(fā)表了演講,公開表達了他對中國新的認識。②WHT to Charles P.Taft,August 18,1907,WHT Papers.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第一,自“門戶開放”政策宣布之后,美國政府的基本態(tài)度“絲毫沒有偏離”;第二,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規(guī)模,促使美國政府采取一切必要且合法的手段,保護其不受任何競爭對手的影響;第三,“門戶開放”的內在前提,與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之間不存在矛盾;第四,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并沒有對中美關系的發(fā)展構成障礙。③Address by William Howard Taft at a dinner given by the Americans of Shanghai,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on October 8,1907,Manuscript Division,Library of Congress.(Roosevelt Papers 以下簡稱RT Papers)塔夫脫的講話引起了在華美國人的熱情回應,同時也印證了米勒德的建議。他在寫給羅斯??偨y的一封信中熱情洋溢地描述了中美關系的巨大改善,他認為美國放棄中國的賠償,建立美國巡回法院和改善移民法的管理,充分贏得了中國人的好感,同時他認為贏得中國人好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美國“沒有任何攫取中國領土和排他性的特權的意圖”。④WHT to RT,October 10,1907,RT Papers.
雖然塔夫脫在上海的講話,不是美國政策的正式聲明,但這是來自于羅斯福政府的一位高級官員的言論,無疑是影響深遠的。而其中被塔夫脫的發(fā)言間接鼓勵和影響的美國人中,就有當時的美國駐奉天總領事威拉德·迪克曼·司戴德(Willard Dickerman Straight),也就是后來為人們所熟知的“金元外交”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司戴德雄心勃勃,致力于美國的利益擴張,為把美國的商品和資本引進中國東北而不懈努力,并急于讓美國政府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司戴德的想法是,清政府在東三省地區(qū)推行新政,對在東北地區(qū)的銀行、鐵路和礦山的投資持開放態(tài)度,如果美國金融家能夠意識到中國東北的巨大經濟潛力,并采取行動,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將得到加強,并為“長城以北的美國獨有的利益”鋪平道路。司戴德認為美國能夠滲透中國東北,將實現兩個至關重要的目標:一是削弱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控制;二是為美國最終滲透整個中國提供一個起點,“美國可能將其影響力和活動擴展到帝國的其他部分”。[5]59-601907年11 月18 日,司戴德與塔夫脫在海參崴進行了長談。塔夫脫在談話中提到,他希望美國能以某種具體的方式幫助中國。隨后,塔夫脫聽取了司戴德準備的一份有關中國東北的備忘錄。其中談到以下主要內容:首先,日本的在華活動,對中國主權和門戶開放構成威脅;其次,清政府期望獲得強大的外交和財力支持,以抵消日本的影響;最后,因為美國沒有表露出“別有用心的政治動機”,因此介入中國東北,不會遭到諸列強的反對。①Willard Straight Diary,November 18,1907,Straight Papers.Division of Rare and Manuscript Collections,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Straight Diary,以下簡稱WDS Papers)當司戴德建議為中國東北提供一項貸款計劃時,塔夫脫表現出了興趣。[22]司戴德建議用庚子賠款中來自美國的豁免部分,作為一筆貸款的擔保,他認為美國資本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塔夫脫隨后對司戴德的建議表示贊賞,并認為司戴德提供給他的信息很有價值。赫伯特·克羅利(Herbert Croly)在《司戴德》一書中指出塔夫脫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對中國事務有相當透徹的了解,其中不乏同情的成分”。[6]
綜上所述,塔夫脫依靠頻繁的遠東事務的處理,積累了豐厚的外交經驗,也豐富了他對中國的認知。從縱向的角度看,塔夫脫對中國的認識,經歷了從淺到深的過程,由獨立事件的認知上升到更為廣泛的認識。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塔夫脫經歷了中國民族主義、進步運動和商業(yè)前景的蓬勃發(fā)展,這些都對塔夫脫對中國問題的思考做了進一步的鋪墊。在情感上,塔夫脫由極端狹隘的視野,變?yōu)閷χ袊巴椤钡男睦?,這一點耐人尋味。但是塔夫脫對中國認識的變化,都脫離不了其對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對華貿易的渴望與對華市場的需求,是塔夫脫和其背后的美國政府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日俄戰(zhàn)爭的爆發(fā),為美國介入遠東事務提供了一個契機。美國政府既定的方針是:加強菲律賓的安全,保持中國的“門戶開放”和擴大中國東北的貿易,實現遠東力量平衡,以提高其在遠東的競爭地位。[7]顯然,中國是美國介入遠東事務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
在羅斯福的勸和下,1905 年9 月5 日,俄國和日本簽署了《樸茨茅斯和約》。在擔任和平締造者的角色時,羅斯??偨y心中有雙重目的,他希望通過平衡遠東地區(qū)的力量,穩(wěn)定遠東局勢,進而維護所有列強在華特權。[8]在此背景下,對于理解塔夫脫對日本的兩次訪問是必要的。塔夫脫于1905 年7 月8 日從舊金山出發(fā),表面上唯一目的是解決美國在菲律賓面臨的問題,羅斯??偨y安排塔夫脫在前往菲律賓的途中,在東京停留,并“向日本人致意”。②WHT to TR,July 8,1905,WHT Papers.這并非官方正式訪問,但是依然引起了俄國的不滿。塔夫脫到達東京后,與日本首相桂太郎舉行了會談。兩天后,他向美國國務卿羅脫通報了有關會議過程和內容的一份長篇報告。③WHT to Elihu Root,July 29,1905,TR Papers.討論的三個主要議題,分別是菲律賓群島、朝鮮和維持遠東的全面和平。作為對日本不干涉菲律賓的承諾的回報,美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會議的結果,雙方以換文的形式達成某些共識,這就是著名的《塔夫脫-桂太郎備忘錄》。備忘錄的內容似乎看起來沒有涉及到中國。我們試著提出幾個疑問:中國在塔夫脫的思想中所起的作用是否是微不足道的?《塔夫脫-桂太郎備忘錄》的效果是否意味著美國將默許日本進一步擴張?在這個過程中,對華門戶開放政策還存在嗎?塔夫脫在他給華盛頓的所有報告中,或在他當時的私人信件中,很少提到門戶開放。他似乎沒有看到《塔夫脫-桂太郎協定》與門戶開放政策之間的沖突,也許美國在朝鮮問題上沒有任何有效的替代方案,但對中國命運的漠不關心是站不住腳的。備忘錄的內容雖然沒有涉及中國,但它的內容實質上是美國犧牲包括“中國完整”在內的“門戶開放”等原則,來換取日本在遠東的合作以及保全菲律賓。[9]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備忘錄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沉默”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擴張欲望,加大了中國的邊疆危機。日本人的擴張意圖讓塔夫脫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正好日本移民問題為美日的談判帶來契機,羅斯??偨y在牡蠣灣舉行的一場會議上,同意塔夫脫在去菲律賓的途中,再次訪問日本。羅斯福指示塔夫脫,除非日本方面要求,否則不要啟動任何談判。塔夫脫表示他將按照羅斯福與羅脫定下來的行動方針進行。[10]就這樣,塔夫脫以日本移民問題為由第二次到訪日本。
日本移民帶來的美國種族問題,只是加重了美日兩國長久積累的各種矛盾,而美日在中國的利益沖突,卻是很可能演變?yōu)閮蓢鴳?zhàn)爭的導火線。在第二次美日會談中,西園寺公望對塔夫脫說到:“希望美國清楚地認識到,日本在不符合她作為一個與其他強國享有絕對平等的國家尊嚴時,不可能要求她做出任何讓步的安排?!雹賂he conference between WHT and Marquis Saionzi,October 1,1907,WHT Papers.日本的強硬態(tài)度給塔夫脫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加深了塔夫脫對日本的抵觸情緒。塔夫脫談到了日本在中國的利益,他希望日本能夠尊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即維護中國的行政和領土完整,以確保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有平等的機會與中國進行貿易。但是塔夫脫幼稚地認為,日本對朝鮮的控制,與它可能對中國造成的影響之間沒有聯系。此外,在討論戰(zhàn)爭問題時,他深信日本政府最急于避免與美國開戰(zhàn),他認為首先日本沒有財力承擔這樣的戰(zhàn)爭計劃;其次日本人過于關注朝鮮問題,以至于無法超越目前的政策。在與日本政要會談之后,塔夫脫向羅斯福總統報告了會議的情況。②WHT to TR,October 18,1907,TR Papers.或許塔夫脫身在日本,無法對當時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內的遠東局勢做出客觀的評價,但他隨后出訪俄國,卻是進一步看清了遠東的局勢和美國在華利益之間的關系。1907 年12 月3 日,塔夫脫抵達圣彼得堡,開始對俄國進行訪問。他與俄國帝國新任外交部長亞歷山大·伊茲沃斯基(Alexander Izvolski)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③Montgomery Schuyler to Elihu Root,December 7,1907,WHT Papers.伊茲沃斯基詢問美國對日俄戰(zhàn)爭后遠東事態(tài)的看法,塔夫脫表示,他和羅斯??偨y對待遠東局勢的看法是一致的,都不贊成日本在中國東北占主導地位。伊澤沃斯基認為,日俄戰(zhàn)爭的意義在于俄國在遠東的影響力下降,以及由此帶來的是俄國在維護“門戶開放”方面的能力下降,“門戶開放”在中國東北可能會“門戶關閉”。伊茲沃斯基的談話,對塔夫脫的影響有多大人們無從知曉,但可以看出,中國,尤其是中國東北問題,是塔夫脫分別與日俄兩國會談中繞不開的話題,本質上,美國并不希望日俄任何一方在東北形成獨占的優(yōu)勢,因為這樣的結果,對美國資本擠進中國無任何好處。
塔夫脫并沒有按原定計劃完成他的環(huán)球訪問,在結束對俄國的訪問后,便匆匆返回美國。雖然環(huán)球訪問中途結束,但塔夫脫對中日俄三國的訪問,足以讓他對遠東局勢有了深刻的認識。中國東北復雜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讓塔夫脫憂心忡忡,他擔心美國的利益在中國正逐漸喪失。讓塔夫脫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清政府正在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塔夫脫認為這是擴大與中國貿易的機會。1908 年2 月19 日,塔夫脫在馬薩諸塞州洛厄爾市的貿易委員會面前發(fā)表演講④Address by WHT before the Lowell Board of Trade,Lowell,February 19,1908,WHT Papers.,他認為美國對中國感興趣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因為美國“普遍對世界各地的進步和文明感興趣”;其次,因為美國希望“合法地”向各個方向擴展貿易,他認為必須堅持“門戶開放”政策。塔夫脫在詳細解釋了與“進步”的中國進行貿易的好處,那就是巨大的市場與源源不斷的財富終將惠及美國人民。同時塔夫脫對美國在中國的最終貿易霸權和道德影響力充滿信心,因為他始終認為,美國在中國沒有任何領土野心,這將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綜上所述,塔夫脫通過對日談判,深入洞察了遠東局勢的現狀,摸清了日本的意圖,并形成自己的觀點,提出更積極的外交理念,他認為自己肩負著一項使命——推動美國在華商貿活動,從歷史縱向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對華“金元外交”的雛形。樂觀的塔夫脫沒有過多考慮日本將會帶來的阻力,即將入主白宮的他,迫不及待的準備將新的遠東政策付諸實施。
塔夫脫對華貿易的渴望,始終在其對華政策中,占據主導地位,最終促使金元外交的出臺。塔夫脫認為,資本的擴張是未來發(fā)展和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因此對海外市場的開拓,成為了其就任總統之后外交的重心,也正是在遠東的經歷,形成了塔夫脫執(zhí)政之前對中國的認識,讓我們看到了他關于外交事務理念發(fā)展的巔峰。
1.塔夫脫強調政治和經濟利益之間的聯系。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塔夫脫調整了羅斯福時期的外交政策。吳心伯教授曾在《金元外交與列強在中國》一書中,提到羅斯福與塔夫脫在外交方面的不同之處:羅斯福的外交著眼于國際政治,塔夫脫強調外交必須為經濟服務。[11]21尤其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羅斯福懾于日本的壓力,頻頻對日讓步,在《羅脫—高平協定》簽署之后,也使其失去調整遠東政策的最后一次機會。[11]18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國內輿論逐漸開始同情中國[12],并對失去中國東北市場表示不滿。在這樣大的背景下,加上國家經濟利益的驅動,塔夫脫開始推銷其外交理念,外交理念的內容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美國作為一個日益強大的商業(yè)國家,越來越多地參與世界事務,將需要并尋求與她迅速改變的發(fā)展速度相稱的貿易和商業(yè)出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忽視未來更為重要的貿易領域的權利,那將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13]211他指出:“政府必須認識到政治和經濟利益之間的根本聯系,美國金融業(yè)和工業(yè)界的代表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尋求投資機會和市場,政府必須陪伴、保護和為公民尋求更多的機會?!盵5]88本質上,塔夫脫是偏向保守的,其重點是優(yōu)勢競爭領域的最大化,而美國的優(yōu)勢則是具有強大的資本。塔夫脫在國內經濟問題和外交事務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在國內,他認為政府將承擔公正裁判員的職責,致力于維護真正競爭的條件,當國內壟斷削弱了競爭時,政府的職能是限制壟斷,并在必要時消除壟斷,以恢復自由競爭。他將這種理念投射到外交事務上,認為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確保美國公民能公平地獲得貿易機會。在中國,外國列強扮演了壟斷的角色,從而導致美國人因為不公平的競爭條件而出局,因此,塔夫脫認為糾正這種不公平的局面是美國政府的責任。[13]212
2.塔夫脫強調美國遠東貿易危機的緊迫性。塔夫脫在所有關于中國的演講中,特別突出貿易的重要性。他的興趣在于促進擴大與遠東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的趨勢,他傾向于通過商業(yè)利益的棱鏡折射遠東局勢的現狀:首先,在日俄戰(zhàn)爭之后,美國對華貿易總額也下降了,在1909 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總額下降了200-600 萬美元,比1908 年下降了30%,總體上從僅次于英國的第二位,被日本超越,下降到第三位。其次,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特別是對中國東北的出口急劇下降。美國的棉花出口一向在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qū)最為強勁,但仍明顯下降,它們的數量從1907 年的160 萬件上升到1908 年的150 萬件,但仍遠低于1905 年的1260 萬件,唯一的亮點是紐約標準石油公司的煤油出口穩(wěn)步上升。除此之外,美國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用于衡量貿易指標的居民和企業(yè),比起之前明顯下滑。最后,自1900 年以來,美國在中國市場,出口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左右,落后于他們的競爭對手:例如,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在1901-1908 年之間幾乎翻了一番,超過了美國1,600 萬美元的出口額,尤其在中國東北市場上獲得了更大的份額。[14]就連引發(fā)塔夫脫不滿而被調離中國的柔克義(William W.Rockhill),在前往圣彼得堡之前,也流露出一種新的不安,即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的經濟擴張,可能威脅到中國的完整和美國的利益。[15]186
最后,塔夫脫強調“中國完整”與美國利益之間的聯系。他明確表示,如果沒有一個獨立的中國,美國就沒有機會展開對華貿易,美國的努力將指向全心全意支持中國獨立。此外,美國商人在中國的合法利益理應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他認為“如果在公平競爭環(huán)境下,美國商人在中國輸給了其競爭對手,那是一回事,但是,如果美國商人因為其他競爭對手背離了‘門戶開放’的政策而失敗,那么美國政府就有權進行抗議?!盵13]210然而,抗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從長遠來看,只有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增加,美國的貿易才會繁榮。所以國務卿諾克斯同意塔夫脫的觀點,即投資是成功商業(yè)政策的開始。如果美國在其他大國獲得重大投資合同時猶豫不決,美國貿易最終將被中國拒之門外,因此新任國務卿諾克斯希望國務院能刺激美國資本流入中國,以消除日本和其他大國的有害影響,并促進中國貿易。①Memorandum by William Phillips,10 May 1909,Manuscript Division,Library of Congress.(Knox Papers,以下簡稱PCK Papers)在鐵路發(fā)展方面的投資,諾克斯認為前景特別光明,似乎是增加美國貿易和影響力最有希望的方式。②PCK quoted in J.B.Osborne,September 15,1909,PCK Papers.
可以看出,塔夫脫的“貿易觀”除了希望擴大商品貿易外,還增加了資本輸出的內容。③王瑋曾在《美國外交思想史1775-20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一書中指出這個特征使塔夫脫有別于他的前任總統們,并認為塔夫脫所奉行的“金元主義”中的經濟思想,也恰好反映了20 世紀初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的一般特征。隨后美國金融界按照塔夫脫和諾克斯制定的“金元外交”藍圖,參與了湖廣鐵路投資,錦璦鐵路貸款和“滿洲鐵路中立計劃”,這些行動都具體展示了,塔夫脫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如何一步步推行其對華金融滲透政策。
塔夫脫于1909 年3 月4 日宣布就任美國第27 任總統。在當天的就職演說中,他談到關于遠東局勢和美國的相應外交政策:“在東方可能產生的國際爭端中,由于門戶開放和其他問題,美國可以保持其利益不受損害,并可以確保對其正當要求的尊重。但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她決心不打算用口頭抗議和外交辭令來支持她的權利主張和維護她的利益。”④William Howard Taft Inaugural Address,the Senate Chamber in the Capitol,Thursday,March 4,1909.可以看出塔夫脫不打算延續(xù)羅斯福在遠東的對日妥協的政策,而是要開始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新的遠東外交政策。政策目的是,大力擴充美國在全世界的貿易和投資,尤其在遠東地區(qū),力主擴大美國在華利益。塔夫脫的政府組成班底,大量啟用對新的外交政策持積極態(tài)度并對日強硬的人士:諾克斯(Philander Knox)出任國務卿,亨廷頓·威爾遜(Huntington Wilson)出任第一助理國務卿,司戴德出任國務院遠東司司長。關于駐華公使的人選問題,塔夫脫認為,柔克義對于美國在中國的利益太過冷漠,遂將其調離。⑤WHT to Rollo Ogden,21 April 1909,WHT Papers.塔夫脫領導下的新一屆政府,從一開始就優(yōu)先制定新的對華外交政策。在國務院里,亨廷頓·威爾遜表達了對金元外交的看法:他曾擔心美國國內市場會出現產能過剩,“如果沒有足夠的先見之明,為未來而努力建設,現在就在我們未來的市場站穩(wěn)腳跟,那將是自殺,這項任務落在我們的外交頭上?!雹轜ilson to WHT,22 February 1910,Wilson Papers.Myrin Library,Ursinus College.諾克斯同意威爾遜的看法,他決心保住美國貿易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美國國務院開始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野心及其可能對美國利益的影響,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敏感。在諾克斯擔任國務卿最開始的6 個月里,他曾3 次在不同場合認真考慮過針對日本在該地區(qū)行動的外交抗議,塔夫脫均給予支持。[15]187
在塔夫脫的領導下,金元外交的目標也更加明確,即保護美國的海外市場不受侵犯、鼓勵海外商業(yè)活動、調整政府的外交方式,用美元代替子彈,服務于美國商貿。塔夫脫同當時大多數關心中國事物的美國政治家一樣,認為在中國,尤其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商機,并且認為美國遠東政策的成功,就是美國對華貿易的成功,這取決于它在中國投資的規(guī)模。塔夫脫認為中美貿易的發(fā)展對兩國都是“有益”的,他用自己構建的話語體系,將中美兩國的經濟甚至命運綁在了一起。就這樣,美國對華“金元外交”政策,在塔夫脫及其負責遠東政策的政府要員的推動下,伴隨著中國政局變動的機遇出臺了。
塔夫脫對中國認識的演變過程,有著明顯的時代印記,反映了美國資本不斷擴張的強大力量。作為總統,他迅速制定了外交事務領域新的方向標——金元外交。塔夫脫曾是上屆政府中被西奧多·羅斯??偨y最為信賴和重視的一員,但他對美國利益在遠東的前景并不完全滿意。當塔夫脫在1909 年成為總統時,他改變了西奧多·羅斯福的對華政策,大力推行“金元外交”,更加明確地回到了門戶開放政策的原則。他認為,美國應該在商業(yè)和金融世界中發(fā)揮其應有的大國地位,并強調在中國使用美元,以促進國家政策實施的重要性,從根本上維護“門戶開放”原則。新的外交政策和塔夫脫的中國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塔夫脫的中國觀并不是在真空中發(fā)展起來的,他在國外經常為羅斯福政府承擔了非官方外交的責任,在美國外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此期間,他獲得了外交事務方面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總和,幫他的外交政策構想建立一個明確的框架。作為總統,塔夫脫專注于與遠東地區(qū),尤其是與中國的外交關系——這是他自1900 年以來所有外交關系中的重心之一。
總的來說,塔夫脫對中美關系的看法可以歸納如下:他對擴展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充滿了熱情,他認為美國這樣處于高速發(fā)展中的國家,必須擴大海外貿易的范圍和增加海外投資的機會,但在列強對中國瓜分的氛圍中,對華貿易很難繁榮起來。因此,美國政府有責任在中國堅持“門戶開放”原則,最終使美國商人能夠在“完整的中國”土地上去競爭,在此過程中又要小心翼翼,避免國際沖突。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塔夫脫從美國資本實力的實際出發(fā),去積極推行“金元外交”,但對中國局勢的觀察和遠東形勢的判斷,又缺乏充分調研,無視日俄戰(zhàn)后,日本在遠東地區(qū)的實力膨脹這一事實,這意味著塔夫脫新的對華政策將會處處受到掣肘,“金元外交”難以收獲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