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童話故事描繪了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和夸張幽默的人物角色深得幼兒的喜愛。在閱讀童話故事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感受到童話故事中五彩斑斕的世界,進而引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在興趣高漲閱讀童話故事中,幼兒更加樂于表達。有研究指出,兩歲幼兒已經(jīng)具有口頭表達能力,但是完全理解與正確使用時間言語需要7~8歲[1]。幼兒時期是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飛躍期,尤其是3~4歲的幼兒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的詞匯,這一時期需要針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采取恰當?shù)姆椒ù龠M他們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3~6歲是幼兒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童話故事表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zhàn),直面幼兒成長中可能面臨的問題。童話故事中塑造了一個個情感豐富、天性純真、個性鮮明的角色形象,幼兒通過把自己假想成主人公,歷經(jīng)一個個困難和挑戰(zhàn),從困境中尋找勇氣,最終獲得成長。如《青蛙王子》《六只天鵝》《金斧子銀斧子》《鵬鳥》等童話故事,讓幼兒看到了撒謊帶來的惡果,認識到誠實的重要性,從而知道做人要誠實的道理。幼兒通過閱讀童話故事,學習童話故事中所傳達的積極心態(tài)和美好品質(zhì),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美好品質(zhì)的人。
此外,幼兒在閱讀和傾聽童話故事時,能夠通過教師引導性的提問進行問題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促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生活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喜歡閱讀童話故事的幼兒,其想象力更加豐富,語言能力較強,樂于表現(xiàn)自己;而語言能力較差的幼兒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膽小愛哭。如今,部分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仍然存在“小學化”傾向,甚至還開設了英語課程。試問,幼兒對自己的母語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又如何來學習英語?本文基于童話故事對幼兒語言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將童話故事的特點與各個年齡段幼兒的語言發(fā)展特點相結合,來探索童話故事在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中的改進策略。
無論是喬姆斯基的“感覺理論”還是后天環(huán)境理論,均強調(diào)語言的習得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和家長喜歡親自給孩子講故事,在講故事中又會不自覺地加入個人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或者過度強調(diào)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聆聽故事,將故事主題傳達給孩子的同時卻缺乏雙方的互動,導致幼兒沒有獨立思考和主動理解的過程。成人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兒童的世界,往往會忽略兒童的主觀感受,在日常教育中卻難以及時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例如,部分教師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幼兒,即使是童話故事也常常會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去理解兒童,沒能傳達出童話故事對兒童的獨特魅力[2]。
其實,兒童是具有獨特的語言理解模式的。他們的語言接受能力較強,語言發(fā)展速度也比成人更快。在《小樹葉,你別哭》故事中,成人可能會根深蒂固地認為這是一種擬人化的手法,而在兒童的世界里,萬物有靈,樹葉也是有生命的,會哭泣也很正常。因此在兒童語言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原生態(tài)的語言,讓幼兒自主理解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通過童話故事深入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利用經(jīng)典童話文學中的語言信息來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教師要注重從幼兒的角度考慮語言活動組織的形式、提問的內(nèi)容和方式以及活動重難點等。
幼兒的語言能力包括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傾聽能力等。幼兒園傳統(tǒng)語言教育對表達能力較為重視,對其他方面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教師重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忽略了理解、閱讀、傾聽等能力,導致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刻意將童話故事割裂成聲音、一字、一句;在故事結構上,教師會限于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等因素,將完整的故事截取成一段故事,或者刪除不具有鮮明特色的故事內(nèi)容和人物角色等;在幼兒語言表達上,部分教師強調(diào)語速、音調(diào)、音重,降低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也使語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其實,教師應利用多媒體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童話劇的形式更好地發(fā)揮幼兒喜歡模仿、在游戲中學習的特點,創(chuàng)新性地進行全語言教學。童話劇是一種以童話為基礎藍本、以戲劇為創(chuàng)作形式、搭配舞臺加工和歌舞設計的劇種,《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等著名童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童話劇舞臺上[3]。例如,《安徒生童話》的語言隨意而原始,富有兒童文學的特色,運用大量的兒童語言和象聲詞,將孩子的一字一句放入故事中。安徒生還善于使用幽默的語言表現(xiàn)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天馬行空的想象給幼兒描述了一個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童話世界,情感豐富,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如《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傷感、《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情、《丑小鴨》的夢想等。教師應充分利用經(jīng)典童話故事組織和開展童話劇表演,有效調(diào)動幼兒的參與興趣,幼兒樂于表演,更加樂于語言表達。
一方面,教師應使用全語言學習材料,讓幼兒學習完整的語言,切忌將語言割裂成聲音、一字、一句。例如在《狼和小羊》故事中,兒童扮演小羊和狼,各自陳述對自己有利的理由,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引導幼兒對主題進行辯論,從而發(fā)展了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完整故事對幼兒語言的積極影響,切忌過多割裂故事情節(jié)或故事角色,應有的放矢地根據(jù)幼兒當下的興趣和需要,通過完整故事來加深幼兒對語言的理解。
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需要幼兒積累故事素材,盡可能接觸到多種體裁的童話故事。這些童話故事是寶貴的教育資源:一方面,童話故事通過兒童的內(nèi)心獨白展示了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世界,如《沒有畫的畫冊》故事中“這就是媽媽常常提到的人世間的惡毒”,這句簡單的話語展現(xiàn)出小女孩復雜的內(nèi)心情感;另一方面,童話故事展現(xiàn)的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如《皇帝的新裝》中“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使世界變得羞愧”,這種率真的感情表達其實是兒童的道德傾向,既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又表達出兒童不加掩飾的情感抒發(fā)。
因此,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幼兒挑選優(yōu)質(zhì)的童話故事資源,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以及我國優(yōu)秀的童話故事資源,在幼兒園和家庭等環(huán)境中營造聽故事的氛圍。幼兒聽到多種體裁童話故事,能夠有效提升他們傾聽能力,擴大閱讀量,也有助于他們在童話故事的海洋中自主探索。另外,教師和家長要提供利于幼兒表達的機會。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獨立閱讀童話故事,如《大鬧天宮》的童話故事能激發(fā)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幼兒閱讀后會主動模仿其中的情節(jié)和主人公的語言,并和同伴進行角色扮演游戲,使自身的語言能力得到發(fā)展。
童話故事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閱讀童話故事能夠點燃幼兒的語言火花,能讓幼兒在童話的世界里充分想象、盡情表達,體驗到童話故事所傳遞的積極能量,有效促進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發(fā)展。
[1]余習德,李明,夏新懿,朱一奕,高定國.兒童時間言語的發(fā)生與發(fā)展[J].學前教育研究,2019(02):57-69.
[2]霏魯熱·普拉提.幼兒文學對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的運用初探[J].語文建設,2016(06):5-6.
[3]曲紅蓮.淺談童話劇的表演藝術和審美價值[J].戲劇之家,2020(2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