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紫,王海燕
(1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遼寧 盤錦 124010;2 沈陽市蘇家屯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與行政執(zhí)法中心,沈陽 110101)
中晚熟粳稻品種遼粳401 是由遼寧省水稻研究所于2002 年以遼河5 號為母本、 鹽粳68 為父本,經人工雜交、逐年世代選育而成,2014 年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遼粳401 是近年來育成的突破性水稻新品種,株型理想,綜合性狀優(yōu)良,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以下幾方面突出優(yōu)點:一是米質優(yōu)、口感好,主要指標達到國家優(yōu)質米二級標準;二是產量高、穩(wěn)產性好,生產田一般產量650~700 kg/667 m2; 三是抗病性強, 抗稻瘟病、 條紋葉枯和稻曲病等主要流行病害;四是生育期適中,具有廣適性特點,適合遼寧省中晚熟稻區(qū)種植, 種植區(qū)域基本覆蓋了整個遼寧稻區(qū)。
生育期158 d 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105.2 cm,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主莖16 片葉,半緊穗型,穗長17.3 cm,穗粒數(shù)126.9 粒/穗,千粒重25.5 g,穎殼黃白色,無芒。2012~2013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組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46.3 kg/667 m2,比對照遼粳9 號增產8%;2013 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 平均產量620.5 kg/667 m2,比對照遼粳9 號增產5.7%。一般產量達650~700 kg/667 m2。
經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8%,精米率76.9%,整精米率74.1%,粒長5.0 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10%,堊白度1.2%,透明度1 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85 mm,直鏈淀粉含量15.9%,蛋白質含量8.9%。 品種米質優(yōu)良,米質主要指標達到國家優(yōu)質米二級標準以上。其食味及適口性好,帶胚率高,營養(yǎng)豐富。隨著生產優(yōu)質稻米技術體系的成熟、稻米產業(yè)化的發(fā)展,遼粳401 的省內外市場占有率會大幅度提高。
遼粳401 高產、 穩(wěn)產的根本在于其綜合抗性好。 2012~2013 年2 a 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表明, 遼粳401 對稻瘟病和條紋葉枯病有較強的抗性,尤其是對稻瘟病抗性達到高抗級別,大大減少了防治稻瘟病的用藥量和成本。 遼粳401 在生育后期持綠葉片多,功能葉片壽命長,植株活稈成熟,水稻收獲時穗軸及小穗依然呈綠色,多年試種表明, 該品種在早期發(fā)苗和后期灌漿階段耐低溫性強,高產穩(wěn)產。
溫光反應是水稻品種推廣區(qū)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遼粳401 的生育期為158 d, 屬中晚熟品種,適于遼寧省的水稻主產區(qū)種植,并且具有溫度與光照反應不敏感的突出特性, 使其種植范圍縱跨5 個緯度,適宜在鐵嶺、沈陽、遼陽、鞍山、海城、營口、盤錦、錦州、丹東和大連等中晚熟稻區(qū)廣泛種植, 適于種植的地域較目前主栽的水稻品種大得多。2014~2015 年,該品種在上述地區(qū)都有很好的表現(xiàn),得到了廣大稻農和稻米加工企業(yè)的認可。
選用成熟度好、充實飽滿的種子,在晴天進行晾曬1~2 d,然后除去雜質和部分空秕粒。 種子晾曬及選種后,在清水中加入16%殺螟丹或浸種靈或使百克浸種2~3 d,撈出后,再用40%水稻苗病清或水稻滅枯凈50 g 拌濕籽12.5 kg, 拌勻堆悶2~3 h 后播種。
選擇優(yōu)質肥沃無鹽堿無草籽的園田土或旱田土,經培肥、粉碎、過篩制成營養(yǎng)土。配制營養(yǎng)土,一是每300 kg 土加50 kg 優(yōu)質腐熟人畜糞肥,粉碎過篩;二是應用壯秧營養(yǎng)劑與調酸營養(yǎng)劑,針對偏酸、中性土壤的主產稻區(qū)(遼陽、沈陽、鐵嶺等內陸城市),每180 kg 營養(yǎng)土與40 kg 壯秧劑進行混拌,能夠保證秧苗健壯生長,防止苗期病害的發(fā)生。
約在4 月14~20 日播種, 工廠化育苗播種量為100~125 g/盤,床面蓋土要均勻,薄厚一致,蓋土以0.5 cm 厚度完全覆蓋種子為宜。
2.4.1 水分管理 水稻出苗階段調控好水分非常關鍵,要求土壤相對含水量達80%以上。 因育苗溫室內溫度較高, 蒸發(fā)量大, 每天要少量多次補水,陰天可以不補水。 出苗后以盤土發(fā)白、秧苗卷葉為標準,根據(jù)需要隨時補水。每次補水都要使盤土水分飽和(秧盤開始滴水),目前一般采用微噴技術進行噴施,棚邊最好人工補水,這樣可做到棚內水分均勻。
2.4.2 溫度管理 在水稻苗期, 育苗棚內晴天中午最高溫度可達40 ℃, 對秧苗生長有較大危害,秧苗容易發(fā)病。 降溫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風,一般要求早通風,特別是晴天時,在溫度升高之前通風,可防止溫差過大,造成苗期病害的發(fā)生;二是補水,中午通過補水能使溫度降低3 ℃。 采取上述措施能使棚內溫度不超過35 ℃。 一般要求在水稻1 葉1 心時溫度控制在25 ℃,2 葉1 心時溫度控制在20~25 ℃,3 葉1 心時要控制在22 ℃以下。2.4.3 施肥 在1 葉1 心期噴施“斷奶肥”,結合施用多效唑、尿素(1%)、磷酸二氫鉀(0.25%)。2~3葉時苗床用硫酸銨50 g/m2,追肥后澆清水洗苗。
2.4.4 煉苗 通風是保障工廠化育秧的重要措施,一可換氣,二可降溫調濕,三可煉苗。出苗階段以閉棚為主,根據(jù)需要適當通風。 1 葉1 心至2 葉1 心期白天通風,夜間閉棚。 2 葉1 心期后由于氣溫升高,全天通風不閉棚,降溫煉苗。
要求翻地壟塊要整齊,深淺一致,不重翻、不漏翻,深翻20~25 cm,淺翻以12~15 cm 為宜,有利于作業(yè)效率和保證機插質量; 耙地要耙平、耙細,田塊高低差不超過3 cm;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泥漿深度5~8 cm,水深2~4 cm,表土硬軟度適中,無雜草、稻茬等雜物,耙后沉淀2~3 d。
5 月20~30 日插秧,秧苗規(guī)格一致,行距一般為30 cm 左右,4~5 苗/穴,基本苗在6 萬~9 萬株/667 m2。 機插秧的總體要求為插深2~3 cm,均勻度>90%,漏插率<5%,空穴率<3%,漂秧率<3%,傷秧率<4%。
推廣應用施肥機械, 將施肥箱和施肥器固定安裝在插秧機上, 將化肥集中施在水稻根部側面深約6~8 cm 的區(qū)域,以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 水稻機械化深施肥的化肥利用率達50%,相比常規(guī)施肥提高了20%左右。 機械化深施肥的用肥量以水稻全生育期總需肥量的80%為宜,余下的20%作為返青肥施用。
在生產上利用拖拉機換裝水田膠輪, 配帶懸掛式寬幅噴桿噴霧機或采用遠距離電動噴槍,噴灑藥水防治病、蟲、草害,可做到噴灑均勻,霧化好,保證施藥到邊到角,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選擇全喂入式或半喂入式水稻收獲機, 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保證運轉平穩(wěn)、行走均勻。收獲時,要求稻谷的水分含量在20%左右,聯(lián)合收割的總損失率應小于2.5%,破碎率小于1%。
推廣葉齡施肥技術, 確定水稻分蘗肥和穗肥的合理施用時期和適宜施用量,前期促進早分蘗、后期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 在保證水稻有效穗數(shù)的同時,提高結實率,增加每穗實粒數(shù)。
在遼寧中部平原稻區(qū)和遼河三角洲稻區(qū),氮肥基、蘗、穗肥比例6∶3∶1,蘗肥在n+2 葉施,穗肥在倒2 葉施用,效果最佳。
提高移植密度,減少氮肥用量,既可通過大幅度增加有效穗數(shù)實現(xiàn)高產, 又能顯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在資源日益短缺、生產成本漸高及面臨污染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下, 增密減氮是值得推廣的水稻栽培技術。 該技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插秧密度為30.0 cm×(13.2~15.6)cm,氮肥用量比對照(硫酸銨70 kg/667 m2)減少15%。
示范推廣水田深耕平衡施肥技術。 水田深耕不但可加厚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和耕性,促進微生物的活動,能夠加速土壤熟化;還可增加土壤通透性能,提高施肥效果。俗話說“生土攪熟土,一畝頂幾畝”。 深耕深度為25 cm 左右。 整地前采集土壤樣品,明確土壤養(yǎng)分狀況和供肥能力,根據(jù)目標產量和水稻養(yǎng)分吸收規(guī)律, 確定所需的養(yǎng)分含量和養(yǎng)分比例,進行水田全層施肥,避免肥料浪費,減少土壤污染。
4.4.1 帶藥移栽防治水稻害蟲 在水稻移栽前3~5 d,于苗床上對秧苗噴霧或澆施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等藥劑,即可防治稻水象甲、一代二化螟、灰飛虱及水稻潛葉蠅等水稻主要害蟲。 該防治技術既可有效地達到防治目的, 又可節(jié)省用工,同時減少了用藥量,對于減量增效意義重大。
4.4.2 利用性誘劑防治水稻二化螟 在5 月中旬前后放置二化螟性誘劑對二化螟雄蟲進行誘殺,降低雌交配率,從而降低產卵量,有效控制二化螟為害。 該技術為綠色環(huán)保技術, 防治效果達到80%以上,適于大規(guī)模綠色稻米及有機稻米生產,具有較大的推廣空間。
4.4.3 針對單一或多種病蟲害, 推廣多種藥劑田間桶混防治技術 在施藥現(xiàn)場根據(jù)實際需要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農藥制劑配成一種混合制劑進行使用,既可擴大使用范圍、兼治多種有害生物、提高工效,又可提高防效、減緩抗藥性產生,還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施用頻次,降低防治成本。如10%醚菊酯與25%吡蚜酮質量比1∶2 或50%烯定蟲胺與25%吡蚜酮質量比1∶1 進行桶混施用防治稻飛虱,48%毒死蜱與20%氯蟲苯甲酰胺有效成分比10∶1 或阿維菌素與氯蟲苯甲酰胺質量比1∶1 進行桶混施用防治二化螟,20%氯蟲苯甲酰胺與20%噻蟲嗪質量比1∶1 進行桶混施用防治稻水象甲等。
4.4.4 利用誘導免疫型抗性激活劑防治稻瘟病在水稻苗期一次性施用誘導免疫型抗性激活劑——烯丙苯噻唑,即可防治水稻稻瘟?。òㄈ~瘟、穗頸瘟),且其防治效果高于常規(guī)防治藥劑效果。既可節(jié)省用工量,又避免了在稻瘟病防治最佳時期降雨造成防治效果不佳, 有效降低了由于稻瘟病防治向環(huán)境釋放的有機溶劑的量, 具有重大的生態(tài)意義。
4.4.5 利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殺菌劑,結合生態(tài)控病防治水稻稻曲病、紋枯病、稻瘟病 紋曲寧是枯草芽孢桿菌生防菌Bs-916 與井岡霉素復配而成的活菌微生物農藥,是國家“跨越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在水稻孕穗后期用300 ml/667 m2兌水噴霧,施藥2 次,間隔期7 d,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可高于81%, 對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高于80%,兼防水稻其它葉部穗部病害,具有無毒、廣譜、持效期長、效果穩(wěn)定的特點,是生產綠色無公害稻米的理想生物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