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內研究述評:共識、分歧與展望

      2020-12-11 14:33:46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理念

      (福州大學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人類因其共生性和群體性特征而產生命運相連、休戚與共的群體邏輯。自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伊始,國際社會進入“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階段[1]。隨著各國交往加深,一些傳統(tǒng)的國內問題不斷外溢演變成為國際共同問題,此類問題沖擊著“中心—邊緣”型國際結構①西方國家基于其優(yōu)越地位位于世界的中心,而非西方國家則不斷被邊緣化。,呼吁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新秩序,以應對不斷深化的全球危機。在此背景下,中國結合本國特色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由于其應對國內國際問題的有效性,此理念迅速為國內外認同,并體現(xiàn)在國內和國際規(guī)范層面:2018年我國第5次修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入憲;2017年以來,聯(lián)合國多項決議和文件中也吸納了此理念②2017年2月10日,聯(lián)合國社會發(fā)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xié)商一致通過的“非洲發(fā)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首次寫入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2017年3月1日舉行的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中國代表140個國家發(fā)表題為《促進和保護人權,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聯(lián)合聲明,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國際舞臺上再次得以宣示;2017年3月17日,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有關阿富汗問題的第2344號決議,呼吁國際社會通過“一帶一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0年5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發(fā)表題為《團結合作戰(zhàn)勝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致辭;2020年9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此外,中國還提出了建設亞太命運共同體、中巴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等區(qū)域外交戰(zhàn)略。尤其是2020年1月以來的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更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知。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提出伊始就受到國內學者關注,學界在研究明確其內涵的基礎上在宏觀上達成以下理論共識:理念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性發(fā)展危機提出的新方案;由于人類在發(fā)展、生態(tài)、衛(wèi)生等方面具有共同命運、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因此理念在性質上具有多重屬性,在外延上包括全人類組成的國際社會,在意義上可啟示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的新發(fā)展方向;理念的思想基礎源自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哲學的共生;理念對解決全球化發(fā)展危機有明確貢獻,并在實施路徑上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在理論共識之下仍存在的具體的理解分歧、實施困境和研究盲區(qū),需要進一步的理論澄清并有待在國際實踐中予以解決?;诖耍疚膹囊延醒芯康睦碚摴沧R著手,厘清存在的分歧,并在此基礎上對理論的深入發(fā)展進行了展望。

      二、國內研究達成的理論共識

      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集中在哲學、國際法、國際關系等方面,主要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的背景、概念的界定及其價值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界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更新。

      (一)理念背景:作為應對全球發(fā)展危機的中國方案

      1.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背景的整體闡述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生動因在于中國的發(fā)展與國際社會緊密相聯(lián)、共榮共損;外生動因在于國際社會一直未徹底擺脫2008年全球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并由此暴露出更深層次的發(fā)展危機。全球性發(fā)展危機表現(xiàn)為:以信息、資本、技術、服務等全球流動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對以國家為政治單元的國際社會結構提出了挑戰(zhàn)??植乐髁x、全球氣候變化、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全球性問題一方面弱化了主權國家的政治邊界,一方面強化了“人類和諧共存的整體性訴求”[2],催生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全球性發(fā)展危機的根源在于:海洋時代下的西方國家基于生產力優(yōu)勢將西方價值觀塑造為普世性文化并一度排斥非西方文明,造成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的對立。由此產生的“西方優(yōu)越論”無法解決共同利益上遭遇的危機,國際體系產生的諸多不對稱、不平衡、不協(xié)調亟需新的全球價值觀來矯正[3][4]。

      2.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背景的具體闡述

      學界對理念產生背景的具體觀點包括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理念的批判,以及對復興大國軟實力和話語權的分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邏輯促進國家間普遍交往,資本實現(xiàn)“時間消滅空間”的同時引發(fā)文明沖突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人類更加物化[5];由于資本不斷擴張以追求利益最大化,資源被過度使用造成“自然貧瘠”。而且資本主義忽略了人的類屬性問題,一些西方國家在全球危機下傾向于單邊主義,此趨勢衍生出一系列的對抗與沖突,因此需要一個溝通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新理念來解決問題[6]-[8]。隨著中國作為復興大國出現(xiàn),理念所賦予的國家道德性崛起使經(jīng)濟能力的增長具備合法性[9],通過增強輿論控制力等軟實力,回應中國提高話語權的需要[10]。

      (二)理念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重屬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賦予大國外交、普遍和平、合作共贏等概念以新的時代內涵,是在中國復興之路上對其他國家“國強必霸”擔憂的回應,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提供的國際公共思想產品,其目的是建立新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中國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8年10月14日出版的《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同志關于論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理論的合集,主要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現(xiàn)路徑等重大問題,體現(xiàn)了中國將自身發(fā)展與世界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這構成該理念政治層面的核心要義。在學理研究層面,學界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多重屬性,即在人類組成的國際社會中強調共同價值、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并具有國際法上的基礎變動和方法更新以及國際政治上的新治理戰(zhàn)略等意義。學界在具體表述上由于關注點和視角不同有一些差異,但基本觀點一致,概念的探討仍是研究的重點之一。

      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在屬性

      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解讀涉及面廣,對其性質的表述更凸顯了理念的具體屬性,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精神共同體與合作共同體的統(tǒng)一體[11],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人文共同體的統(tǒng)一體[12],是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統(tǒng)一體[13],是生命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精神共同體的統(tǒng)一體[14],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行為共同體的統(tǒng)一體等表述[15]。

      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外延范圍

      有些學者從國際共生體系出發(fā),認為全球利益關聯(lián)緊密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嚴峻的國際背景內含“命運共同體”的需求,具體觀點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交互型共同體,本質上是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內在統(tǒng)一,強調世界的不可分性[16];理念以人為類、以和包容民族差異,是超越時空與種族并面向未來的開放性共同體[17];理念源自共生關系,共生傳導機制使國內問題蔓延至國際社會,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合作共贏的意識邏輯”[18];理念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zhàn)的全球價值觀,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19][20];而且作為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念本質上是一種公共產品,其并不否定政治屬性和文明的差異,重點是構建不同意識形態(tài)溝通的平臺[21]。

      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法與國際關系含義

      有些學者注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含義,從國際秩序層面定義該理念。21世紀的國際法更注重人類自身,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于主權又超越主權,力圖在國際社會實現(xiàn)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平衡,縮小全球貧富差距并減少話語權失衡現(xiàn)象[22];理念是在承認并遵守國際法的基礎上追求和平、自由等共同價值,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確立的基本原則,是對國際秩序的矯正,而不是顛覆[23];理念是國家在利益之上產生更高利益訴求的情況下,利用國際規(guī)范構建新型國家關系并實現(xiàn)全球法治的國際法思想[24]。

      有些學者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屬性,重點探討了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國際社會的意義,并指出理念本身既是一種國際關系理想,也是一種可以實現(xiàn)這種理想的“國際戰(zhàn)略思想”,其目的是改變西方主導國際秩序的局面[25];是“在不結盟的同時進行的外交創(chuàng)新,在結盟和不結盟政策之外探索的一條中間道路”[26];是克服資本邏輯下的經(jīng)濟危機,擴大共同利益、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全球治理機制[27];是以全球視角思考人類未來提出的中國方略,是中國作為“全球利益攸關者”對國際社會的利益訴求,使各國在全球挑戰(zhàn)中共擔責任、共享利益[28]-[30]。

      (三)思想基礎:古今中外哲學與文化共生

      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學界探討的重點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代西方思想等,認為理念源自古今中外哲學文化的共同滋養(yǎng)。

      1.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的辨證邏輯思維和唯物史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想基礎。人類的共容離不開關系的共容,關系的共容依賴其客觀存在[31],唯物史觀否認文化虛無主義和絕對主義,注重文化的唯物性,為該理念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方法。

      馬克思關于共同體歷史演變的闡述成為該理念的哲學依據(jù),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從資本主義主導的虛假共同體發(fā)展到真正共同體之間的過渡形態(tài)”[32],既擺脫了虛假共同體資本決定收益的壟斷現(xiàn)象又為公平的全球獲益模式提供了基礎;自由人理論以及類哲學的概念發(fā)展為理念提供了價值觀引導。共同體理念的核心不是個性和共性,而是類性[33],因此應擺脫過去“物化人”的思想缺陷,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①現(xiàn)實的個人是指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人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調和類性與個性、共性的沖突。而且類哲學不僅強調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還包括自由發(fā)展的個人所具有的具體的普遍性[34]。類主體突破了傳統(tǒng)共同體弱化個性強調同質性的狀態(tài),注重人與自然的辨證統(tǒng)一。

      2.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解決全球危機的中國方案,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調“天下大同”的天下觀和“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因而更具有歷史厚重感。

      首先是和文化的演變,和文化包括包容性文化和內聚性文化,主張世界是統(tǒng)一的,可以用“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等來解讀人類社會的統(tǒng)一性。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衍生于和文化的理念,是和合思想在當代的體現(xiàn),彰顯了國家之間越來越深刻的交融,任何國家都需要在“利益共生關系的網(wǎng)絡均衡性、對稱性中謀發(fā)展”[35]。其次是儒家大同思想,大同思想在重視群己和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即儒家思想體現(xiàn)對個人的尊重以及和諧倫理的需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存在著邏輯上的統(tǒng)一[36]。而且儒家思想注重整體思維,除了強調人與自然共存以外,還蘊含著“對差異文化和族群的包容性”[37],為不同類型的文明共容提供思維指引。

      3.古代西方哲學

      西方文明又被稱為海洋文明,源自古希臘,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造就經(jīng)濟的高度繁榮,也產生了輝煌的希臘文化,這些優(yōu)秀文化影響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演進。

      英美等國的崛起使“西方文明優(yōu)越論”盛行,實際上西方文明也隱含著一定的共同體意蘊。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就比較重視個人美德、科學理性等價值,隨著航海業(yè)的發(fā)展和邦際戰(zhàn)爭的頻發(fā),城邦制度逐漸衰弱,希臘人脫離小集體進入大集體。斯多葛學派從自然理性的角度提出了“世界公民”“普世法律”的概念[38]。17世紀歐洲三十年宗教戰(zhàn)爭使先進的思想家從世界的角度關注社會發(fā)展,比如康德提出的世界大同主義中永久和平理想既表達了和平道德訴求,也成為現(xiàn)代和平思想的淵源[39],他也主張以世界公民為主體建立一種介于世界國家與世界邦聯(lián)之間的新的政體形式——自由國家聯(lián)盟[40]。黑格爾在反對盧梭的將國家視為“單個人任意的同意”的觀點的表述中提出了“倫理共同體”,認為國家以倫理形成社會關聯(lián)并調節(jié)矛盾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的目的是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41]。

      (四)理念對解決當前全球危機的貢獻

      習近平同志將和平、發(fā)展、正義、民主等視為人類共同價值①2015年,習近平出席第70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fā)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強調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價值也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內容,對解決很多全球性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促成全球治理新格局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拋棄了“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冷戰(zhàn)思維,以人類共同利益為最大公約數(shù),促進了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形成。資本主義的貿易理論盡管能提高經(jīng)濟產出,但它“并不能保證每個主體都能從中受益或同等程度受益”[42],獲益不平衡累積形成發(fā)展鴻溝。而且共存共生的國際社會中大國沖突與對抗的空間歸零[43],國家間相互合作與依賴已成主流趨勢,且此趨勢具有不可逆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于全球和平,主張?zhí)觥耙员┲票钡墓秩Γ淖円岳鏋閷蚝鸵詸嗔榛A的國際關系,打破過度追求利潤的資本邏輯以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新秩序,矯正資本主導下的不正義現(xiàn)象[44][45]。

      2.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差異,主張以文明共存代替文明沖突,維護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該理念實際上是對“西方文明優(yōu)越論”的摒棄,在多元文化基礎上尋求共識并加強文明間交流與對話[46],并以多中心文明取代西方主導的單一文明結構,重塑世界文明體系。

      3.對國際法的發(fā)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實了國際法理基礎。傳統(tǒng)國際法所界定的國家內政范圍在縮小,主權限制增多[47],國家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的對立逐漸被國際共生關系所軟化。理論一方面擴大了國際法的正當性依據(jù),符合“代表國家意愿”與“世界參與的普遍性”的內容與形式要求,完善了國際法的位階等級秩序,明晰了與共同利益相關的國際規(guī)則地位,是“解決由于國際法非體系性特點所引發(fā)的問題的重要方法”[48];另一方面削弱了國家在國際非政治領域的排他性,重視其他國際法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減少了國家在環(huán)境、公共衛(wèi)生等領域的可操作空間,有利于實現(xiàn)國際法體系的規(guī)范化。尤其是此次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更凸顯了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現(xiàn)實意義和相關國際法發(fā)展的必要性②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提出共同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

      4.實現(xiàn)生態(tài)正義

      人與自然關系惡化折射的是資本對生態(tài)資源的不友好,構建命運共同體就是尋找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利益的交叉點和平衡點,將倫理道德推至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49],通過推進國際經(jīng)濟關系的變革,克服資本邏輯下對自然的無度開發(fā)造成的生態(tài)負效應[50],實現(xiàn)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

      5.提高軟實力,實現(xiàn)中國的道德性崛起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力地回擊了“中國威脅論”的錯誤論調,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機與平臺,其民本思想和共贏理念成為打破西方話語霸權的價值基礎,有利于傳播中國聲音,也定位了中國與國際的關系,表明中國維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并致力于建構新型國際關系的決心,為世界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選擇[51]-[53]。

      (五)理念的實現(xiàn)路徑

      學界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需從理念轉化為具體方案,其實施路徑包括國際政治、國際法、文化、生態(tài)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

      1.以主權國家為實施主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zhí)隽愫筒┺乃季S,注重主體差異,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參與度,并通過平等協(xié)商的合作方式促進國家間的交流,放大共性以克服意識形態(tài)差異和文明沖突,實現(xiàn)全球化的正面效應。國家仍是國際法主要主體,因而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不能一蹴而就,要基于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原則并以民族國家為單位展開[54][55],避免盲目追求均等化和一體化。制定國際規(guī)則并不是消滅主權,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共生共贏[56]。

      2.以國際法為國際沖突解決框架

      通過國際法途徑解決國際爭端可以賦予爭議國家處理糾紛時的行為正當性并提高其國際誠信度[57],尤其是通過談判、斡旋等非法律方式和仲裁、訴訟等法律方法,將沖突控制在國際法框架內。而且“聯(lián)合國作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58],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主體。各國應以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全球危機為切入點,在后疫情時代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①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國要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強團結、同舟共濟。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合作共贏理念,相互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秉持開放包容理念,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jīng)濟,樹立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推動疫情后世界經(jīng)濟“綠色復蘇”,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開放發(fā)展、合作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的道路,將繼續(xù)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充分發(fā)揮聯(lián)合國在促進國際合作以及和平解決國家間沖突中的重要作用。

      3.以文化交流為求同存異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文化上強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西方文明作為“優(yōu)勢文明”壓縮了非西方文明的發(fā)展空間,而且其本身蘊含著沖突和對抗的內因,因此必須在尊重文化多樣性和異質性的前提下增強交流互鑒,突出人類共性和整體性并闡揚“雙贏”“共贏”的文明前景,打破西方文化壟斷的不正義現(xiàn)象,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9]-[61]。

      4.以生命共同體為基本共識

      生態(tài)問題在全球范圍內發(fā)生,不能在人為劃定的政治邊界內解決,因此需要各國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消除低政治領域尤其是生態(tài)領域各種形式的對抗[62],破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推動疫情后世界經(jīng)濟的“綠色復蘇”,實現(xiàn)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轉化。

      5.以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為長遠助力

      國際交往中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綜合型、復合型國際治理人才”[63],既熟悉本國國情又熟練掌握國際規(guī)則,能更好地表達各國的利益訴求以實現(xiàn)平等對話,為國際法律的優(yōu)化更新提供更好的助力。

      三、國內研究存在的分歧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政治語境,學者們在該理念的概念、淵源、實現(xiàn)路徑等方面取得了基本的研究共識,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有一些分歧,這些問題也是之后的學術研究需要關注的內容。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人類或國家

      學界目前的分歧主要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是人類還是主權國家。大多學者認為其主體是人類,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基于當前國際現(xiàn)實,主體應是國家。

      大部分學者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走向“自由人的聯(lián)合”的途徑,目的是實現(xiàn)人的價值,人類社會最終要回歸人類本身[64][65],因此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定位為人類;有一些學者則將主體論證為國家,從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入手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的實質是國際關系,而且其基本問題是通過談判、締結條約等政治性手段解決。盡管個人、企業(yè)、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法地位得到重視,但實際上他們仍要依托于國家,接受相關國家的法律管轄,同時也需要國籍國外交保護的支撐,其行為能力方為完整[66]。在世界范圍內,一切“人際關系”都無法脫離“國際關系”的范疇,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國家的共同體。部分學者主張人類和國家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國家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并不沖突,但是對于兩者發(fā)生暫時的沖突時應以何為導向并沒有明確的定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體的不同理解也是目前學界對該理論最重要的分歧,實際上仍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以來國家利益導向和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全球羈絆對國際社會提出的新要求的沖突,也即在全球危機頻發(fā)的時代背景下,能否實現(xiàn)這兩種價值導向共容以及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現(xiàn)實意義的大小

      學界在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基礎時承認其攜帶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因子,但對其具體作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些學者積極肯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誕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并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肯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積淀。也有一些學者從具體的社會背景出發(fā),認為古代思想比如“共享”“大同”等有其獨特的背景,“由于強大的‘血緣文化’和基于等級的‘禮制’觀念,加之小農經(jīng)濟特有的自閉之特質”[67],其孕育的是封閉、特定且原始的思想,只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不足以構成其價值血脈和倫理精神基礎,也無法支撐起完整的理論架構。傳統(tǒng)文化更多是經(jīng)過不斷的更新變革最終演變?yōu)楝F(xiàn)代社會中的文化內核,不是理念的直接來源,其現(xiàn)實意義比較有限。而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范圍涉及全人類,其境界、廣度、深度以及對世界的影響是古代思想無法比擬的[68]。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歷史傳統(tǒng)與價值觀依據(jù),但是關于其作用的大小、共同體理念的歷史溯源是否符合當代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等方面還存在爭議。

      (三)普世價值觀:存在與否

      在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觀盛行的國際社會,學者們對是否存在普世價值存在一定分歧。

      普世價值主要指的是全人類共同適用的價值,一些學者認為社會中存在普世價值觀,雖然西方國家大力輸出其獨有的價值觀以排擠非西方文明而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排斥,但普世價值本身是存在的,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許多內容就具有普世性,其本質是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吸納、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注入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與風格[69][70]。有一些學者直接否認了普世價值觀,認為社會在不停的發(fā)展進步,根據(jù)辯證思維,所有的事物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因而并不存在超越時空的價值觀。實際上兩者的出發(fā)點和角度不一致,前者是在橫向的社會截面分析當代人類需要的共同價值,后者是從縱向的歷史發(fā)展邏輯分析,更偏重歷史的延續(xù)性和發(fā)展性。有部分學者在縱向歷史維度的分析中認可一些映射人類性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超越時空性,但對于這些價值觀是否符合當今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內涵,以及其含義如何更新和延展并沒有具體表述。西方的衰弱以及新興國家的崛起削弱了西方價值觀對非西方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試圖復興本土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伊斯蘭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普世價值存在與否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和所達成的價值觀共識的范圍,是西方和非西方的文明沖突如何在崛起大國文化本土化趨勢下和解的問題。

      四、對當前研究的總結

      (一)理念的實施困境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至今已有數(shù)年,從理念到政策的落實過程中存在很多難題。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與具備“和合”特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存有潛在沖突,由此沖突導致的理念實施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來自守成大國的阻力

      守成大國是現(xiàn)存國際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基于國家實力在國際體系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并采用“非均勢即霸權”的二元對抗思維[71]。受其地位和對抗思維影響,守成大國并不樂于見到國際秩序由于新興大國的出現(xiàn)而發(fā)生變化進而發(fā)生不利于己方利益的調整,因此這些大國試圖將中國塑造為國際秩序的破壞者[72],并出現(xiàn)不斷阻撓全球化進程的行為,比如英國脫歐、美國單邊主義等,從而排斥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

      2.不同政治治理模式存在的潛在沖突

      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推崇,但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并未減弱,國家治理模式存在著很強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特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沖突,因此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各國需要以更包容的態(tài)度看待其他國家的治理模式,如何實現(xiàn)涉及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治理等敏感度較高的領域的共容也是各個國家在實踐中需考慮的問題。

      3.全球價值觀與本土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一些宗教原教義就有極端排他主義,很難實現(xiàn)文明共處。而且一些基于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形成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難以在短時期內轉化,比如中國古代由于前期經(jīng)濟強大以及后期政治封閉等原因形成的“天朝”思想雖已有所改變,但是“中國的世界”和“中國與世界”兩種舊的世界觀依然在現(xiàn)實中有所殘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很多國人的思想當中[73],這是全球化面臨的潛在沖突。

      (二)研究展望

      1.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境需要明確——國際社會與人類社會的主次關系

      學者們主要從政治學、哲學、法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概念與意義,三者之間的關系密切,但是學科的切入點不同,學者們在具體分析時會存在一定的偏差與分歧。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是人類還是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語境和在人類社會的語境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實際上兩者是不沖突的,國家本身就是為了一定地區(qū)的國民服務,國際社會也應為世界范圍內的公民服務,只是國家自帶的政治屬性致使國際上以利益為導向的國家對立局面不時出現(xiàn)。當然,當前的國際局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國家作為國際法主要主體,在處理涉及全球性的問題時處于絕對優(yōu)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關討論繞不過國家這個主體。但如果僅僅以國家利益至上和政治屬性來推導全球治理邏輯,其公正性和可持續(xù)性就難以保證,因此如何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中明晰國家和人類的主次關系至關重要。在全球治理的關鍵領域比如環(huán)境保護、重大衛(wèi)生安全事件中淡化政治傾向,以人類共同利益為重,才能有效緩和并解決全球危機,也是破解國際集體行為困境的重要思維突破點。

      2.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責任共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合理的責任分配方能形成具體的實施路徑。共同利益相對的是“對一切的義務”,是國際公認的、各國“為維護人類基本道德價值和共同利益所必需的”對整個國際社會承擔的義務[74],主要體現(xiàn)在環(huán)境保護、人權、國際刑法等領域。該項義務逐漸演變成為習慣國際法,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但在國際責任承擔方面,發(fā)達國家不愿承擔過多份額的責任,發(fā)展中國家難以承擔超過發(fā)展能力和水平的責任,導致責任承擔的失衡。國際環(huán)境法領域有著最基本的原則——“共區(qū)”原則,以發(fā)展中國家的共同責任換取發(fā)達國家的有區(qū)別的責任承擔,意在實現(xiàn)治理全球環(huán)境危機時大國與小國之間責任分配的實質公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xiàn)過程中,“共區(qū)”原則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尤其是在各國力量對比不均衡的國際社會,借助已有的制度設計更具有現(xiàn)實性。但是該原則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全球性危機頻發(fā),一些問題尤其是環(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迫在眉睫,等到發(fā)展中國家有能力承擔責任時危機又會進一步的擴張,這樣一種“循環(huán)悖論”會導致環(huán)境問題不斷接近臨界點然后爆發(fā),最終危及全人類。需要進行什么樣的責任分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各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是之后的研究中需要明確的問題。

      3.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全球價值的研究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否定了西方主導的“普世價值觀”,倡導和平、民主、公正、自由等新的全球價值。這些新的價值觀在字面表述上與西方主導下的“普世價值觀”內容一致,但兩者的差異在于西方國家憑借資本與技術的優(yōu)勢掌控了制定標準、解釋規(guī)則的權力,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規(guī)則。最初的主導權和解釋權在西方大國手中,以英美為代表的國家集團忽視了文明的異質性,企圖建立文化同質化的世界,使處于“西方文明圈”邊緣的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文明被“綁架”。國際社會對不同類型文化的包容性提高,一國的崛起使該國更強調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優(yōu)勢,非西方文明的復興與革新也沖擊著西方價值觀體系,世界文明愈加多樣化。而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疲軟和民主制度下的沉疴舊疾”使得全球價值標準的制定權重新落到全人類手中[75],新的全球價值將被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共同書寫。新的價值觀突破了狹隘的西方文明觀,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多樣化的世界,實現(xiàn)文化上的共存。但在具體構建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包括全球價值如何界定?人類通過什么樣的制度來分配、實現(xiàn)權利以構建新文明秩序?繼續(xù)采用大國主導的方式是否適合?如何對大國進行權力制約等都是在實現(xiàn)新的全球價值觀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和困境。

      4.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矛盾解決研究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其誕生的國際背景,但實際上每個國家的文化、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都各具特色,任何國家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拋棄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按箨懳拿鳌迸c“海洋文明”的差異使依其而生的國家存在固有的差別,從而導致各國在全球交往中存在潛在沖突。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求同存異,但在某些情況下不同國家的文化及國情差異較大,很難達成一定層面的“同”,比如國際私法中,與各國歷史傳統(tǒng)關聯(lián)較為密切的婚姻家庭觀念各具特色,在跨國交流中很難達成統(tǒng)一,造成了大量的“跛腳婚姻”。而與意識形態(tài)相聯(lián)系的高敏感領域的“同”將更難達成,尤其是國家作為主要行為體,政治利益導向使其難以脫離國家視角看待國際問題,因此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如何協(xié)調這種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利益和文化沖突也是學理研究需要關注的重點。

      五、結語

      學者們理論研究的范圍較廣,其學理價值重大,以類主體替代民族國家的維度研究,為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全球危機和各國國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也是中國對全球化應該如何繼續(xù)發(fā)展以及其前景如何的回答,彰顯了中國智慧。當然現(xiàn)存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不足,亦有待后續(xù)研究予以完善。在辨明發(fā)展困境的基礎上,探討如何應對來自守成大國的阻力、處理不同國家治理模式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平衡全球價值觀和本土價值觀等,都需要更多的智力投入,以期形成更有益的學術共識。

      猜你喜歡
      命運共同體理念
      愛的共同體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命運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命運秀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命運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命運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3:18:03
      离岛区| 赤峰市| 许昌市| 淮南市| 南开区| 德州市| 沭阳县| 中方县| 达州市| 江油市| 天津市| 东莞市| 格尔木市| 门源| 古浪县| 子洲县| 宝坻区| 邹城市| 五峰| 玉屏| 阜新| 剑阁县| 黎川县| 咸阳市| 闻喜县| 永济市| 大安市| 兰州市| 金阳县| 儋州市| 比如县| 婺源县| 乐平市| 临沂市| 玛曲县| 大同县| 南江县| 明溪县| 陕西省| 澄江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