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燕
“信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固然有一定的危害,但仍然是可破解、可避免的。其破解的核心,還是要靠個人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放棄一些過去的習慣。雖然這可能會讓人脫離自己的舒適區(qū),讓人感覺不太愉快,但是,比起獲得的益處,這種輕微的犧牲是十分值得的。
互聯網與大數據的發(fā)展,進一步將個人近期的喜好作為推送信息的依據,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到自己曾經選擇、喜愛的信息內容,而非我們不曾涉獵的應該知道的信息,從而禁錮了我們的思維。如何打破“信息繭房”,走出思維禁錮的“小黑屋”?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
1.培養(yǎng)受眾多元化的閱讀習慣
隨著信息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的快速發(fā)展,媒體推送給我們的信息越來越具有個性化,雖然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減少了我們獲得其他方面知識信息的機會,而那些被過濾掉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幫助我們對世界、對事物形成客觀科學評價的基礎信息。這就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長久下去,我們的眼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認知變得越來越片面狹隘,不能接受不同的觀點與意見,限制了我們的理性認知與思考能力,從而固化了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從多種媒體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尤其是閱讀習慣,讓自己在多個領域都有所涉獵,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用不同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對這個世界有更加客觀的評價,做出的決策才會更貼近現實,目標也能更容易實現。正如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碑斈阕龅綇亩嗲馈⑷轿坏孬@取隨機性的信息時,“信息繭房”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自然就會不攻自破了。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作者對工作、生活、社會的思考及經驗的介紹、教訓的分享與反思,是價值觀傳遞的一個載體。一本書的完成一般需要作者積累五年甚至一生的人生體驗,而我們只需要用短短的一個月或更短的時間讀完,可以從中學習到作者濃縮了人生的精華,非常值得。相比較現在眾多媒體的多元信息充斥在我們身邊,這些信息很多都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非系統化的。所以,我們要盡量多讀書,減少身邊片面化的、碎片化的信息的侵擾,增強對信息的系統性攝取,以獲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2.提高信息甄別能力
要有打破“信息繭房”的自覺意識,要養(yǎng)成對媒體信息主動選擇和判斷的習慣,要培養(yǎng)自己對信息的篩選、質詢的技術和策略。對任何媒體推送的信息,我們都可以詢問以下五個基本問題:第一,誰制造了這個信息,以及為什么要制造這個信息?第二,它用了什么技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第三,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價值和觀念?第四,別人與我對這條信息的了解會有多大的不同?第五,其中剔除了哪些信息?只有質疑和思辨,才能使我們對媒體信息的認識更加理性和客觀。另外,我們還要學會區(qū)分各種形式的媒體,查證和核實信息來源,比較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并進一步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反思,做出更加客觀的判斷。
3.學會接納不同的聲音
自覺地將小圈子的資訊疊加進大社會的資訊里,這種資訊“混搭”的方式將極大改善“回聲室效應”。因為小圈子中傳遞的信息都是受這個圈子里的人的共有喜好和心理傾向過濾之后的信息,有群體極化的特征,就是強化這個小群體共同的利益,與該群體理念一致的理念會被關注和放大,而與這個群體理念相悖的理念,會被剔除、屏蔽或否定。即使小圈子中有些成員有不同意見,也會因從眾效應或害怕被排斥而不敢說出來,使得群體極化效應越來越明顯。所以我們要學會傾聽圈子內外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要更加客觀地評價一件事情,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定。要想避免被群體極化的信息影響,還應該積極參與學校或社會組織的不同行業(yè)的社會實踐活動,積累各方面的工作、生活經驗,豐富自己的閱歷,適時學習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接收積極、正能量的信息,獲得更多判斷條件和依據,提升自己判斷和篩選有益信息的能力,避免思維被禁錮在“小黑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