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防災科技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
應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災害與事故面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有關活動。應急管理既包括事發(fā)應對、事中處置,也包括事前預防和善后恢復。自古以來,應急管理在國家治理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應急管理文化在中華農業(yè)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效果顯著,居功至偉。如今,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可以史為鑒,利用古代應急管理的文化成果,尤其注意其中的名言警句。眾所周知,引用經典名言是習近平總書記論述與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效果優(yōu)異。中華傳統(tǒng)應急管理中的名言警句充滿了管理智慧、人文關懷和精神力量,體現(xiàn)出先進的價值觀和卓越的思想性。但這些經典論述多被淹沒于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之中,未被有效地發(fā)掘利用。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繁多,地域分布廣泛,發(fā)生頻率很高,所以中國古代十分重視災害的預防工作,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于憂患意識、防災思想的名言警句。
例如在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周易·系辭下》中就有句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可保也?!盵1]307這句話后來被唐代魏征在《論時政疏》第三疏中加以改述:“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盵2]《周易》“既濟”卦又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盵1]250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又引用之:“愛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盵3]162這些名句都在反復強調“安而不忘危”“思患而豫防”才是一個君子的所做所為。只有提前懷著憂患意識,事先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情況,才能保住身體與國家的平安。隨后,《尚書·周官》中有“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4]173之說,約同時代的《逸周書·王佩》又云:“不困在豫慎,見禍在未形?!盵5]98事先做好抵御風險的準備,就不會令人措手不及;要在禍患未形成之際,發(fā)現(xiàn)禍患的端倪。
相比于災害發(fā)生之后開展救援工作,防災減災的責任和意識更為重要。對于應急管理工作來說,預防災害永遠是第一位的。等到災害發(fā)生之后再去采取救濟措施,那就已經是下策了。目前我們的風險監(jiān)測預警工作中還有短板,災害風險防范意識還是較為薄弱的,所以接下來的應急管理工作中,我們需要大力加強管理者的防災減災工作,同時還要大力增強全民的風險防范意識。而古代典籍中這些關于憂患意識與防災思想的經典名句,可以作為政策制定的思想來源與歷史依據(jù)。
相關論述還有春秋李耳《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6]309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九年》:“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盵7]845-846《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盵7]994《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盵8]31這其中的“備豫不虞”“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都是需要各級應急管理者常記常新的經典成語。此外還有戰(zhàn)國荀況《荀子·仲尼》:“滿則慮嗛(歉),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重其豫,猶恐及其禍?!盵9]112漢代桓寬《鹽鐵論·世務》:“事不豫辨,不可以應卒。”[10]507《鹽鐵論·結和》:“偷安者后危,慮近者憂邇。”[10]479茍且偷安的話,后來的日子里很快就會有危險;目光短淺的話,未來就會有擔憂。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云:“禍患常積于忽微?!盵11]397宋代蘇轍《御試制策》第一道:“古之圣人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夫無事而深憂者,所以為有事之不懼也?!盵12]明代宋濂《元史·張楨傳》:“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盵13]4266在壞事情萌芽的時候,就需要加以制止,不要讓它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近年來的災害事件一再證明,只有事先化解或減緩各種災害的風險,才能大大降低災中救援的壓力和損失。
除此以外,古人還有很多優(yōu)秀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防災的重要性。如“未雨綢繆”出自《詩經·豳風·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14]515盡管天未下雨,也需要從桑樹根上剝些皮,來修補好房屋和門窗,以防雨患的到來。韓非《韓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盵15]160煙囪縫隙冒出的火星,也可以把百尺高樓一下子焚毀。“曲突徒薪”這個成語源自《漢書·霍光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徒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盵16]2958把煙道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只有事先消除產生事故的危險因素,才能防止災禍發(fā)生。漢代賈誼《新書·數(shù)寧》:“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偷安者也?!盵17]22火種在柴草之下,上面睡覺的人只能是茍且偷安罷了。此外還有漢代劉安《淮南子·繆稱訓》云:“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于微?!盵18]556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把車軸壓斷。這些形象的生活典故充滿了防災減災的教育意義,警示我們要樹立牢固的憂患意識,全面做好災害預防工作。
“國家戰(zhàn)略物資儲備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戰(zhàn)略后備力量,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備戰(zhàn)備荒、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重要工具?!盵19]尤其在災害來臨時,應急物資的儲備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的意義,正如《漢書·食貨志》載賈誼《論積貯疏》中所說:“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盵16]1130
中國古代典籍中有很多物資儲備的經典論述,例如《逸周書·文傳》中說:“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5]22春秋墨翟《墨子·七患》:“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20]36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中有單穆公向周景王勸諫云:“可先而不備,謂之怠?!盵21]106戰(zhàn)國荀況《荀子·天論》中指出:“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盵9]307《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盵8]340漢代班固《漢書·食貨志》:“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盵16]1120唐代白居易《試策問制誥》第五道:“敦儉嗇以足衣,務儲蓄以足食。是以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野無青草,人無菜色者,無他歟?蓋勤儉儲積之所致耳?!盵22]999明代徐光啟《除蝗疏》中又說:“國家不務畜積,不備兇饑,人事之失也?!盵23]這些論述,都強調了國家與各級政府需要確保應急物資儲備以備災害。我國目前在戰(zhàn)略物資儲備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暴露出部分應急物資儲備不足、產能儲備不足等問題,這促使今后我們應當盡快找差距、補短板,大力完善國家各類應急物資的儲備體系,優(yōu)化關鍵物資的生產能力,以便提高整個國家在大型災害面前的抗風險能力。
國家需要儲蓄備患,對于個體的小家庭來說,平時也需要做好金錢與物資的儲備,正如《墨子·七患》引《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20]37春秋管仲《管子·五輔》說:“纖嗇省用,以備饑饉?!盵24]69春秋《越絕書》卷四記載計然曰:“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25]卷四平時做做月光族可以,但災害襲來時,如果沒有家庭儲蓄,就會感覺到巨大的生存壓力。這就需要我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儲蓄備患的意識。
大災大難面前,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的慈善力量,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古代關于災難救助的論述也有很多,如《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26]272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三》中載秦穆公說:“天殃流行,國家代有。補乏薦饑,道也,不可以廢道于天下?!盵21]308《左傳·僖公十三年》中也有相似的論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盵7]345《左傳·成公十二年》記載晉楚之盟辭為:“同恤災危,備救兇患?!盵7]856都是在說當災難降臨時,國家之間、各地區(qū)之間相互幫助才是正確的選擇。
春秋管仲《管子·五輔》中又提出許多恤貧措施:“養(yǎng)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吊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盵24]68戰(zhàn)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盵27]256《禮記·禮運篇》:“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8]582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十三章云:“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召,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盵28]143東漢崔瑗《座右銘》:“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盵29]718這些災難救助的經典論述,直至今日仍可以大力動員人們團結互助,凝聚起戰(zhàn)勝災害的力量。但在目前社會各界積極捐贈愛心善款與物資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所以急需制定“災害救助法”。同時需要進一步解決特殊群體救助、產業(yè)救助、微小企業(yè)救助、金融信貸等救助政策問題,這也是當前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
作為歷史悠久、飽受自然災害洗禮的農業(yè)古國,我國古代很早就開始了應急治理的探索和實踐之路,在救荒制度建設和減災治災措施進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地官司徒》中,就歸納了在災害來臨時,政府應采取的十二條救災措施,它們分別是:“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眚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盵26]259一是給災民發(fā)放糧食,二是減輕賦稅,三是減緩刑罰,四是免除勞役,五是解除封鎖山澤的禁令,六是免除市場的稅費,七是簡省吉禮,八是簡省喪禮,九是收藏起樂器不舉行娛樂活動,十是簡化婚禮便于嫁娶,十一是祭祀鬼神,十二是鏟除盜賊。這些寶貴經驗與措施已大體涵蓋后世救災體制的諸多方面。南宋董煟的《救荒活民書·救荒雜說》又將各級管理者在災時應付諸的行動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人主救荒所當行:一曰恐懼修省;二曰減膳撤樂;三曰降詔求直言;四曰遣使發(fā)廩;五曰省奏章而從諫諍;六曰散積藏以厚黎元。宰執(zhí)救荒所當行:一曰以燮調為己責;二曰以饑溺為己任;三曰啟人主警畏之心;四曰慮社稷顛危之漸;五曰進官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財發(fā)粟之策;七曰擇監(jiān)司以察守令;八曰開言路以通下情。監(jiān)司救荒所當行:一曰察鄰路豐熟上下以爲吿糴之備;二曰視部內旱傷小大而行賑救之策;三曰通融有無;四曰糾察官吏;五曰寬州縣之財賦;六曰發(fā)常平之滯積;七曰無崇遏糴;八曰毋啟抑價;九曰無厭奏請;十曰無拘文法。太守救荒所當行:一曰稽考常年以賑糴;二曰準備儲蓄以賑濟;三曰視州縣三等之饑而為之計;四曰視鄰郡三等之熟而為之備縣令救荒所當行:……”[30]主要包括從上到下各級管理者應當因災反省、勤儉節(jié)約、廣開言路、救濟災民、簡化程序、指陳得失、調撥國家儲備、責任承擔、以民為本、敬畏自然、增強憂患意識、征求社會意見、發(fā)放救援物資、加強執(zhí)法力度、接受各級監(jiān)督與關注民眾訴求等。這些措施實際上奠定了我國傳統(tǒng)災害救援的基本模式和管理體系。
南宋朱熹《繳納南康任滿合奏稟事件狀》又云:“救荒之政,蠲除賑貸固當汲汲于其始,而撫存休養(yǎng)尤在謹之于其終?!盵31]特別指出在災害之后,政府還要實施讓災民真正能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這又涉及到災后恢復工作。但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在災害中面臨的問題遠比古代要復雜得多。這就需要我們在既定的救災模式上,不斷完善升級,完善應急管理法律法規(guī)、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利用計算機大數(shù)據(jù)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加強輿論引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工作等。特別是當面臨巨災時,應急管理工作需要聯(lián)合聯(lián)動,這其中既包括中央與地方的聯(lián)動,也包括各個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
首先是需要提升應急管理的指揮能力。既然是應急,這項管理工作強調的就是行動迅速。正如東漢徐幹《中論》所說的:“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盵32]計劃固然重要,但行動起來才是關鍵。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子路初見篇》:“御狂馬不釋策?!盵33]158應急工作需要一鼓作氣,不懈奮斗。西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盵34]915南朝范曄《后漢書·董卓傳》:“揚湯止沸,莫若去薪?!盵35]2322白居易《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22]1306是說在災害面前,需要快速抓住根本任務。其次,還要打造應急管理的專業(yè)人才隊伍,明代莊元巨《叔苴子·內篇》:“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盵36]進入山中遇到問題,就得向樵夫請教,到了湖海遇到問題,就得向漁夫請教。就是強調要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權威專家和專業(yè)技術的支撐。
再者,還需要打造應急管理隊伍頑強的心理素質,在大災大難面前無懼無畏,《莊子·秋水》說:“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盵37]146東漢仲長統(tǒng)《昌言》:“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29]954北宋蘇洵《心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盵38]泰山在面前崩坍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突然躍起眼睛也不眨一下。這些名言展現(xiàn)出大災大難面前,毫不退縮、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如“三過家門而不入”出自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39]65說大禹為了治水一直奮戰(zhàn)在救災一線,是一則優(yōu)秀的防災典故。如今我們學習宣傳這些名言與典故,可以提高我們應急管理工作者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與毅力。
在救災過程中,應急管理隊伍更需要堅持民本思想。每當災難侵襲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春秋李耳《老子》第四十九章云:“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6]253戰(zhàn)國荀況《荀子·富國》:“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圣君賢相之事也?!盵9]184南朝范曄《后漢書·順帝紀》:“勉修厥職,以康我民。”[35]252《晉書·宣帝紀》載唐代李世民《制》:“天地之大,黎元為本?!盵40]20l“黎元”就是老百姓。清代汪志伊《荒政輯要敘》中說:“荒政者,仁政也?!盵41]都是強調以人民為本位的災害救援原則,這些名言透露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強大的人文關懷和恢弘的大國氣度。
當代社會高速發(fā)展,各類災害易發(fā)多發(fā),安全風險交織疊加,這給應急管理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但“雖然危機應對的具體方式和手段不斷進行著迭代和更新,但是五千多年歷史文化進程中積淀的社會意識同樣塑造了人們對危機事件做出反應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定義’或‘選擇’了現(xiàn)代危機治理的有效方式”[42],中國古代那些樸素的、唯物的、精煉精彩的應急文化經典論述,是古代廣大勞動人民在歷史長河中逐步積累的應急與防災的信息寶庫,依然能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出巨大的價值。
首先,當代應急管理建設中,需要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以“適當?shù)囊洆?jù)典”透徹地闡明的思想和道理??倳浽谖恼?、講話、著作中多次嫻熟引用《尚書》《詩經》《禮記》《史記》等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取得了優(yōu)異的效果。同樣,我們也需要發(fā)掘、盤活傳統(tǒng)應急管理中的“中國經典”和“中國道理”,一方面有利于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賦予中華優(yōu)秀應急與防災文化嶄新的時代內涵;另一方面,使用中國經典和道理,來講中國應急管理的經驗和道路,既有利于開展深入人心的社會宣傳,又有利于更好地建筑中國特色的防災精神,彰顯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第二, 經典應急名言警句能為當代應急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思想來源、歷史依據(jù)與理論支撐。“從總體上看,由于中國公共危機管理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研究成果還缺乏應有的‘問題意識’‘理論直覺’和‘學術規(guī)范’,危機管理研究還難以滿足中國政府危機管理實踐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還需要更開闊的理論視野和扎實的實證研究?!盵43]1面對這一現(xiàn)實,薛瀾在《<危機管理政治學:壓力之下的公共領導能力>序言》指出:中國古代社會智慧可以在現(xiàn)代國家危機治理的理念中得到新的發(fā)揚,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fā)揮重要作用。[43]1例如《后漢書·郭陳列傳》載漢代陳忠《清盜源疏》中有句云:“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盵35]1558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得堤壩滲水,最后造成潰決的大禍患。一個小小的針孔,可以使得所有的氣體都一泄而光。所以微小的不慎可以釀成大的禍端,明智的人是能夠謹小慎微的人。這句話可用于當代應急管理各級黨員干部防災素養(yǎng)建設,強調日常工作的憂患意識和細節(jié)中的責任擔當,以便加強應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警示教育,為當代應急防災的策略制定服務。
第三,使用傳統(tǒng)名言警句有利于增強當代應急防災宣傳與標語的文化性和經典性。2018年1月5日,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強調:“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边@句話便是來源于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直諫》中關于應急管理的精彩論述。原文云:“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豈可以水未橫流,便欲自毀堤防?”[44]要提前預防意料不到的情況,才是治理好國家的基本原則。正如水還沒有泛濫的時候,怎么能夠自毀堤壩呢?總書記引用這句經典名句,就是告誡我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在當代的應急與防災管理宣傳中,也要學習總書記“適當?shù)囊洆?jù)典”的精神與實踐,善于向古人借智慧,提高應急與防災宣傳話語的文化性,增強應急管理中口號、標語的思想性和經典性。同時也可以增強應急防災文藝作品例如勵志歌曲、救災詩、應急電影等的文化性和藝術性。
最后,經典名句能夠為當代災難與危機治理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古代那些優(yōu)秀的災害預防、救助、應急論述,經過時光的淘洗與鍛煉,透射出奮斗不息、堅韌不拔、和諧統(tǒng)一的深厚民族感情,是中華民族團結抗災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在困境中生存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例如2008 年 5 月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期間,溫家寶總理在北川中學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一詞,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凝聚力與感召力。這句話出自《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蚨嚯y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盵7]1247指國家多災多難可以激勵人民奮發(fā)圖強,使得國家更加強盛。古代防災應急的名言警句,它們既是方法手段,更是精神力量?!肮沤裰形鳎瑢ξC治理基本問題的認識往往是具有繼承性,每個民族都在與危機相抗爭的歷史長河形成了其獨特的危機文化基因,并在現(xiàn)代的危機應對過程中延續(xù)和發(fā)揮作用?!盵42]它們包含著歷史與智慧的密碼,已經潛伏于人們的深層心理,能夠調動社會民眾參與防災減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整個社會共渡難關的凝聚力與自信心。
所謂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以上這些應急管理的名言警句符合中國國情且極具中國特色。2019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發(fā)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yōu)勢”,如今,讓這部分史料得到有效的開發(fā)與利用,有利于探索中國特色的防災應急文化基因、運行機理,有助于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xiàn)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