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軍,田旭東
(甘肅省中醫(yī)院脾胃病科,甘肅 蘭州 730050)
田旭東主任醫(yī)師為甘肅省著名中醫(yī),對治療肝纖維化、肝硬化、消化性潰瘍預防復發(fā)治療、中醫(y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癌前病變、中醫(yī)干預治療重癥胰腺炎、中醫(yī)治療潰瘍型結腸炎等方面造詣深厚,曾經(jīng)主持過國家醫(yī)學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平ㄔO工作。老師在治療脾胃病中一直強調(diào)“治中如衡、非平不安”,該理論基于人體脾升胃降的特點。本文中通過數(shù)個案例對老師思想進行闡述。
我國中醫(yī)歷代醫(yī)家都將顧護胃氣作為治療的重要準則之一,在治療疾病中將“保護胃氣”貫穿其中,在《景岳全輸·雜證謨·脾胃》中表示,欲察病,先察胃氣;欲治病,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說明在治療疾病過程中,首先需要顧胃氣,人以胃氣為本,表示人體中胃氣為元氣治本,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當飲食不當時容易對胃氣造成傷害。胃氣為人后天之本,作為水谷轉化源,在疾病出現(xiàn)、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案例一:陳某,女,35歲。胃部脹痛2年余,饑餓狀態(tài)時加重,通過進食能夠緩解胃部脹痛,存在噯氣頻繁發(fā)作、干嘔惡心、納差、間斷性反酸等癥狀。診斷前一天黑便兩次,同時胃痛癥狀加重,通過胃鏡診斷表示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舌苔呈現(xiàn)白膩狀,為脾虛,以開郁理氣、化濕健脾法,開藥如下:丹參20 g、旋覆花15 g、浙貝母15 g、海螵蛸15 g、代赭石15 g、白芍15 g、黨參15 g、茯苓10 g、柴胡10 g、炙甘草5 g、檀香5 g,加水進行煎服,1劑/d,患者在服藥2劑藥后,噯氣降低、惡心已止、胃痛明顯改善,仍存在食納差、進食后上腹部脹滿,在二診中,加半夏10 g、厚樸10 g,加重使用炙甘草。田旭東老師認為在對脾胃升降氣機調(diào)整中,對肝的疏泄作用非常重要,疏肝和胃為提升肝脾下陷清氣、降低肝胃上逆濁氣。
案例二:李某,男,49歲。胃部反復脘痛4年余,加重2周,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疲乏反酸,同時大便干結、口干、易怒?;颊咴?年前與外院通過胃鏡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舌苔呈現(xiàn)白膩狀,脈弦細。為中焦氣機失和、胃失和降、肝氣犯胃。治療中以降逆悅脾、疏肝和胃為核心,開藥如下:炒白芍20 g、丹參15 g、白術15 g、枳殼15 g、柴胡10 g、元胡10 g、焦神曲10 g、代赭石10 g、生姜10 g、大棗5 g、甘草5 g、鉤藤5 g、旋覆花5 g、砂仁5 g,加水沖服,1劑/d,服用6付后通過診斷,患者無嘔吐情況、胃脘痛完全消失,食納仍較差,偶爾伴有惡心,仍然存在反酸,脈沉細、邊齒痕、舌苔呈白,上述藥房去元胡后加黃連5 g、吳茱萸5 g、丹皮10 g,繼續(xù)服7劑。
在上述兩病例中均使用旋覆代赭湯加減進行治療,田旭東老師常常講胃腑通為順、降為和,不僅僅是對胃腑腸道進行通瀉,主要為對患者氣機進行調(diào)整,使胃氣降、脾氣升。脾胃同居與中焦,胃宜降則和、脾宜升則健,當脾胃濁氣不降、清氣不升,導致兩氣相干,滯留中焦,則導致脾胃受損。治中焦如衡中強調(diào)使人體脾胃兩者氣機達到平衡,同時強調(diào)中焦氣機中肝木疏泄的重要性,黨參具有補氣虛、益脾胃的效果,代赭石質(zhì)地重,具有善鎮(zhèn)沖逆的功效,旋覆花性溫、具有降逆止呃、下氣消痰的作用。田旭東老師認為當代人群在飲食中多厚膩,導致胃容易受到損傷,因此需要重視對甘草、黨參、大棗、生姜的使用,達到顧護胃氣的目的。
田旭東老師在臨床治療中非常重視寒熱并調(diào),在使用辛涼之劑時必須要加溫藥進行佐制,當寒熱錯雜邪氣結于中焦中,會導致脾胃出現(xiàn)升降失和的情況,僅僅使用辛溫芳香之劑會存在助熱化燥的弊端,如僅僅使用苦寒清熱之劑又存在損陽傷氣的弊端,因此在治療中需要以寒熱并用為原則,通過對臟腑寒熱進行平調(diào),達到治療脾胃病的效果。
案例:王某,男,44 歲。胃脘部反復燒灼疼痛、在進食涼物后癥狀加重,存在大便稀溏、嘈雜、呃逆、口干等情況,舌苔呈現(xiàn)紅薄狀,脈呈緩。辯為寒熱錯雜之胃脘痛,治療中以寒熱平調(diào)為原則,使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方:半夏10 g、黨參10 g、干姜10 g、黃芩10 g、炙甘草5 g、黃連5 g、大棗3枚、生姜2片,加水煎服,1劑/d,患者二診中表示胃脘部疼痛明顯緩解,食欲較差,在進食后上腹部呈脹滿感覺,大便略為稀溏,在上述藥方中加炒白術15 g、焦麥芽15 g,患者再服7劑。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害雜病論》中,具有消痞散結、寒熱平調(diào)的功效,本案例中患者寒熱錯雜,中焦失和,脾胃升降失常,在治療中應當以益氣和胃、平調(diào)寒熱為主,半夏瀉心湯中,黃連、黃芩屬苦寒,具有泄熱開痞的功效,生姜辛溫,具有止嘔、散寒、穩(wěn)中的效果,半夏辛溫,具有降逆止嘔、散結除痞的作用,上述四藥配合使用具有辛開苦降、平調(diào)寒熱的效果,同時患者寒熱錯雜又因為中虛失運,因此加以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案例:蔣某,男,61歲,患者進食后出現(xiàn)反復上腹部脹滿、乏力、噯氣、大便稀溏、不思飲食。舌苔呈痰、薄、白狀,脈沉細。辯為脾虛氣滯。對其使用健脾運脾之劑,藥方:仙鶴草30 g、黨參30 g、炒麥芽15 g、佛手15 g、茯苓15 g、白術15 g、枳殼15 g、石菖蒲10 g,加水煎服,1劑/d,枳殼具有行氣消脹、理氣寬中的功效,佛手性屬溫和,具有梳理肝氣避免木郁克土、舒暢脾胃氣,同時不會造成耗氣傷津的弊端,與枳殼相伍具有運脾調(diào)氣的功效,石菖蒲具有化濕和胃、芳香醒脾的作用,炒麥芽具有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的作用,仙鶴草、白術、黨參具有益氣健脾的效果,諸藥合用,具有補氣助運、調(diào)氣健運的功效,同時具有肝脾共調(diào)的作用,調(diào)暢臟腑,使其升降如常。
我國古代中醫(yī)學家提出“治未病”的思想,脾胃是人體正氣中非常重要部分,田旭東老師在治療過程中,始終以顧護胃氣、健運脾胃為主要,體現(xiàn)出現(xiàn)“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在實際臨床治療中,需要對患者胃氣進行保護,不能妄自使用攻伐治療方式,避免損傷正氣,加重患者并,田旭東老師表示人們在生活需要調(diào)節(jié)飲食、勞逸結合,保證脾胃功能正常運行,避免疾病出現(xiàn),當出現(xiàn)疾病時對脾胃進行調(diào)養(yǎng),避免疾病加重。人體脾胃屬于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中醫(yī)治療疾病中,扶正、祛邪都需要注意對脾胃,需要對胃氣進行保護,對脾胃進行補益,促進胃氣的生化,進而立中氣,能夠防止外邪內(nèi)陷,同時有效放置攻伐太過,同時對其他臟腑機械能滋養(yǎng),保持陰陽平衡。在中醫(yī)中中焦脾胃體現(xiàn)出由整體出發(fā),進行辨證論治,脾胃在人體中屬于中州,是氣機升降的豬妞,當人體出現(xiàn)上下同病、五臟皆病、陰陽失調(diào)時,通過中焦論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
田旭東老師認為,對脾胃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以及平衡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中醫(yī)中“和”的思想理念。在臨床治療中遵循升降如衡;寒熱平調(diào);補運兼施,恢復脾胃正常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