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持人 侯懷銀
社會教育研究
特約主持人 侯懷銀
(山西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主持人語:
作為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的教育形態(tài),社會教育對個體的生命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它貫穿于人生命的整個歷程以及人所賴以生存的社會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是教育的理想境界。然而,長期以來,受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學校教育的影響,社會教育被視為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處于邊緣位置,這既影響了社會教育理論的研究,又影響了社會教育實踐的開展。
在教育史上,社會教育有著良好的研究和實踐傳統(tǒng)。從詞源學角度看,“社會教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德國教育學者狄斯特威格在1835年出版的《德國教師陶冶的引路者》一書中。在中國,東京游學譯編社編輯、長沙礦物總局發(fā)行的《游學譯編》1903年10月5日第11冊目錄中,最早出現(xiàn)“社會教育”一詞。在我國20世紀上半葉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社會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翼。1912年,蔡元培和蔣維喬主持制定教育部官制,將社會教育與普通教育、專門教育三司并立,在國家教育行政組織上確立了社會教育的獨立地位,體現(xiàn)了鮮明的現(xiàn)代教育規(guī)劃意識。自此以后,作為管理全國社會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社會教育司的設置在民國時期基本延續(xù)下來。社會教育同其他教育形式的分立、互動與融合,構成了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教育學研究者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探索,不僅出版了社會教育方面的專著,而且進行了社會教育實驗。社會教育成為當時教育研究的中心和重點領域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歷史原因,社會教育越來越被邊緣化。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教育雖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地位不高,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新時代下,發(fā)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選擇和全社會共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已做出了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重要決定,這就要求社會教育必須從邊緣走向中心,強化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獨立地位。當然,對社會教育的重視,不僅要提高其地位,還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的研究。
目前社會教育有以下幾個問題急需要解決:第一,全面認識社會教育的內涵和范圍,確定好社會教育的邊界;第二,社會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問題;第三,社會教育,特別是社區(qū)教育的歷史研究、比較研究、實驗研究、政策研究,以及社會教育改革的規(guī)劃;第四,如何引進、借鑒、吸收國外的社會教育,特別是日本社會教育的理念、經驗和研究成果;第五,全面認識社會教育和社會治理的關系,推進社會教育法的制定。第六,推進社會教育的具體實施及開展,通過社會教育的公平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第七,在高等學校設置社會教育學院、系或者專業(yè),使社會教育進入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建設,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和實踐型人才,形成社會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等;第八,從社會發(fā)展、個體生命發(fā)展、社會教育力發(fā)揮的角度對社會教育進行深層次的理論研究,把社會教育發(fā)展成一個真正扎實的教育學科體系,形成新時代中國社會教育學。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社會教育”專欄的增設,對我國社會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性意義。祝愿這一專欄能夠為“新社會教育”與“新社會教育學”研究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構建以及學習型社會建設做出我們應盡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