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狼煙”是這樣解釋的:“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借指戰(zhàn)火?!笨吹竭@,你可能會想到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注意:是烽火戲諸侯,而不叫狼煙戲諸侯,因為那時還沒有狼煙一說。那么,狼煙真的是燒狼糞的煙嗎?
首次提到燒狼糞用于烽煙的是唐代段成式,他在《酉陽雜俎》中寫道:“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币馑际?,燃燒狼糞形成的煙很濃。且能直直上升,不像其他的煙那樣遇風即散。宋人陸佃沿襲此說并加以發(fā)揮,其著《埤雅釋獸狼》中記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笨梢娮蕴埔院螅羌S用于烽煙這一觀點傳承下來,就連明代的李時珍、戚繼光都這樣認為。
不過,敦煌學者李正宇對此做了研究,首先他發(fā)現(xiàn)狼糞燃燒形成的煙并不是直直上升,跟牛糞沒多大差別。其次,《狼圖騰》的作者呂嘉民也做過實驗:“燒狼糞就像是燒羊毛氈,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后來,李正宇在西北地區(qū)的許多烽火臺遺址里發(fā)現(xiàn)燃燒蘆葦、紅柳等植物留下的殘跡。據此,他認為烽火臺燃燒的實際上是蘆葦、紅柳,甚至雜草。唐朝時兵部明文規(guī)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莖葉、葦條、草芥,“為放煙之薪”。這與李正宇的發(fā)現(xiàn)是吻合的。
唐朝前期的主要邊患是突厥,而突厥是一個以狼為圖騰的民族,經常在旗纛上繪—個狼頭。唐朝后期的邊患變成了回紇和吐蕃,回紇同樣以狼為圖騰。吐蕃雖然不以狼為圖騰,但其地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屬“狼星”的分野,所以唐人對其有“狼蕃”之稱。歷史上的中原人習慣稱游牧民族首領為“狼主”,稱其軍隊為“狼兵”。那么,“狼主”領“狼兵”來犯,邊關點燃的烽煙稱為“狼煙”,意為防狼或御狼之煙,是說得過去的。
當然,狼煙中或許還是有一些狼糞的。杜佑《通經總要》載有燃放烽煙之薪中,除蒿艾、葦條、莖葉、牛羊糞之外,還有狼糞夾雜其中。狼糞僅是其中之一,但以取狼糞所燃之烽煙作為“狼煙”之說,實屬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