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蓉 劉堅
【摘 要】目的:探討頭頸部CTA與MRA對于頭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8.2-2019.7間經DSA證實頭頸部動脈狹窄患者64例,均行頭頸部CTA及MRA檢查,分析CTA、MRA及CTA聯(lián)合MRA的診斷準確率以及圖像清晰度。結果:以DSA結果為金標準對照分析,CTA準確率為96.8%,MRA準確率為92.1%,CTA與MRA聯(lián)合診斷準確率為98.4%,且CTA與MRA診斷準確率有差異性(P<0.05)。結論:對于頭頸部狹窄的患者,CTA與MRA都有較高診斷率,均可明確定位出血管斑塊位置及狹窄程度,且CTA診斷準確率較MRA高,CTA與MRA聯(lián)合診斷準確率更高。
【關鍵詞】CTA;MRA;頭頸部動脈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2--01
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尤其是肥胖及三高人群,且呈逐年上升趨勢[1],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fā)生于人體大血管,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甚高,當血管出現(xiàn)斑塊狹窄時,會伴隨相應臨床癥狀,如頭暈頭痛、暈厥、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缺血性腦卒中等,嚴重者會影響生命安全[2],遂臨床應對此類疾病做出快速、有效診斷。本研究旨在分析針對頭頸動脈狹窄診斷的檢查方法以及準確性、優(yōu)劣勢。
1 一般資料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2-2019.7間經DSA證實頭頸部動脈狹窄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齡45-78歲,平均(63±6.8)歲,均簽署自愿知情同意書,且滿足以下條件者:①對比劑碘過敏實驗陰性;②肝腎功能正常、積極配合檢查;③體內無假牙、心臟起搏器等金屬置入,以免影響磁共振掃描。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Aquilion16CT及GE Signa HDXT1.5T核磁共振上完成CTA及MRA檢查。頭頸部CTA檢查時囑患者仰臥位,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碘帕醇造影劑,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以下掃至顱頂,根據(jù)患者情況,掃描速率控制在3.8-4.5ml/s,掃描結束后將圖像傳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重建三維圖像。頭頸部MRA檢查時囑患者仰臥位,用頭頸部線圈掃描,掃描參數(shù)TR2360ms,TE28ms,F(xiàn)OV240mmX180mm,3D-TOF后處理成像后傳至工作站。同一患者上述兩種檢查圖像均由至少2名主治醫(yī)生分析。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3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t檢驗比較CTA及MRA準確率,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臨床將頭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I級輕度狹窄:0-30%;II級中度狹窄:31%-60%;III級重度狹窄:61%-99%,IV級閉塞:100%。
把DSA做為診斷金標準[3],檢測率為100%,依次分析頭頸部CTA及MRA的診斷準確率。DSA檢查共64位患者,其中頭頸動脈斑塊(鈣化性斑塊、非鈣化性斑塊及混合斑塊)致狹窄處共167處,多數(shù)患者存在兩處及其以上的狹窄區(qū)域。CTA檢查陽性患者62位,陽性率為96.8%,共檢查出163處斑塊狹窄區(qū)域,準確率為97.6%;MRA檢查陽性患者59位,陽性率為92.1%,共檢查出151處斑塊狹窄區(qū)域,準確率為90.4%。頭頸部CTA與MRA聯(lián)合診斷陽性患者63例,陽性率為98.4%,共檢查出166處斑塊狹窄區(qū)域,準確率為99.4%
由上可見,頭頸部CTA比3D-TOFMRA診斷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高,且頭頸部CTA與MRA聯(lián)合診斷準確率更高,接近DSA金標準準確度。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冠心病、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而頭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甚高,包括缺血灶、出血性兩大類。主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大量吸煙、肥胖和遺傳因素等。我國每年腦卒中發(fā)病率為116-219/10萬人口,我國現(xiàn)存腦血管病患者700余萬人,其中70%為缺血性腦卒中,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動脈血管硬化、狹窄是其最主要原因,隨著斑塊增大、管腔變細、狹窄程度增高,病變血管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改變,繼而出現(xiàn)相應臨床癥狀,嚴重者血栓脫落導致血管閉塞、大面積腦組織缺血、梗死,腦細胞不可逆壞死、引起患者偏癱、偏身障礙,影像生活質量,嚴重時會威脅生命安全。超急性期梗死及時發(fā)現(xiàn)治療,梗死區(qū)具可逆性,因此,及時診斷頭頸動脈狹窄不僅有利于早期治療,也大大提高了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目前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主要采取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診斷,DSA做為此類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它雖準確性高,但屬有創(chuàng)檢查,操作復雜、時間長且費用高[4],臨床不做為首選。頭頸部CTA及MRA做為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首選檢查,頭頸部CTA具有時間短、無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特異性和敏感度高,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強等特點,它后處理工作站功能強大,可見進行多平面重建、旋轉,圖像質量高,能全方位地顯示出血管病灶、清晰發(fā)現(xiàn)血管斑塊,對斑塊定性(鈣化性斑塊、非鈣化性斑塊及混合斑塊)、定位都具有很高的診斷率,但頭頸部CTA對于碘過敏一類患者屬于禁忌檢查。同樣,頭頸部3D-TOFMRA也是臨床廣泛運用的檢查手段之一,MRA的診斷檢出率也相對較高,它檢查方法簡單快捷、無創(chuàng)傷、無輻射,可以清晰顯示大血管及其與周圍軟組織關系;無需注射對比劑、價格相對低廉,可重復檢查、對比性強;且適用于碘過敏、年老體弱等不適合CTA、DSA檢查者,但對體內置入假牙、心臟起搏器等金屬異物者屬于禁忌檢查。
綜上所述:頭頸部動脈狹窄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頭頸部CTA比MRA診斷準確率高,兩者聯(lián)合診斷準確率更高??傊?,兩者均有優(yōu)缺點及相對禁忌癥,可根據(jù)情況選擇更適合患者的檢查方法,達到早期診斷、治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
吉延舉.低劑量CT頭頸血管成像與高場磁共振MRA對頭頸部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6):227-228.
陳衛(wèi)飛,王柏林.四種檢測方法在診斷頭頸部動脈狹窄性病變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3(7):47-48.
王華強,劉穎娜.TCD、MRA與DSA在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顱內動脈狹窄的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01):47-49+129.
楊欣.低劑量頭頸部CTA與高場強磁共振MRA的臨床對比研究[J].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1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