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遠志
【摘 要】目的:針對臨床CT鑒別診斷周圍型肺癌、肺內炎性腫塊的效果開展分析。方法:研究病例采集時間段為2014年8月-2019年5月,研究病例為我院接收治療的周圍型肺癌與肺內炎性腫塊患者,6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試驗組,60例肺內炎性腫塊患者作為比對組,兩組患者均開展CT平掃+增強檢查,觀察兩組CT影像征象。結果:周圍型肺癌和肺內炎性腫塊影像征象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肺內炎性腫塊與周圍型肺癌疾病能夠在臨床中有效運用CT進行鑒別診斷,可取得較好的診斷結果。
【關鍵詞】周圍型肺癌;肺內炎性腫塊;CT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2--01
影像學檢查廣泛運用于臨床診斷肺部疾病患,肺部CT平掃能早期發(fā)現(xiàn)肺部病變,特別是肺部CT平掃+增強對肺部病變確診、病鑒別診斷及臨床分期有重要意義。若患者臨床癥狀較為明顯時,醫(yī)生可以更早確診患者疾病,但當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時,則有可能會導致誤診漏診的發(fā)生[1]。周圍型肺癌與肺內炎性腫塊疾病的臨床癥狀有諸多相似之處,兩個疾病容易發(fā)生誤診,為了能夠讓兩種疾病得到更好鑒別,臨床可對患者采取肺部CT平掃+增強掃描進行鑒別診斷。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肺部CT+增強鑒別診斷周圍型肺癌和肺內炎性腫塊的效果,具體研究信息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運行時間段為2014年8月-2019年4月,研究病例為我院接收治療的周圍型肺癌與肺內炎性腫塊患者,6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試驗組,60例肺內炎性腫塊患者作為比對組。試驗組包含有35例男患者,25例女患者,患者年齡集中在35-74歲,年齡平均值為(46.28±2.42)歲。比對組包含有36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患者年齡集中在26-75歲,年齡平均值為(47.10±1.85)歲。比較兩組一般資料,p>0.05。
1.2 方法
試驗組與比對組患者都行肺部CT平掃+增強檢查,且患者都行病理學檢查確診。影像檢查借助荷蘭PHILIPS Ingennity Core 64排128層螺旋CT行患者肺部及病灶部位的薄層平掃+增強掃描,平掃層厚為1mm、層間距為1mm,增強采用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造影劑量按照1.2ml/kg計算,注射速度為3ml/s,動脈期掃描時間為注射對劑后30-35秒,延遲期描時間為注射對劑后60-90秒開展有效的增強掃描。在完成CT平掃+增強掃描后行規(guī)范CT后處理及重建,由兩名及以上高年資影像科醫(yī)師綜合分析進行影像學診斷,比較病理學檢查結果與影像學檢查結果,對CT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進行有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 觀察試驗組與比對組病灶的CT影像征象:包括病灶大小、形態(tài)、密度、邊緣、與周圍組織關系、增強強化情況及腫塊倍增時間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運用SPSS 25.0軟件來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運用百分比來表示,卡方值實施檢驗,p<0.05,表示數(shù)據(jù)存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病變影像征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下表1
3 討論
電離輻射、職業(yè)接觸、吸煙、環(huán)境接觸、遺傳因素以及既往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都是周圍型肺癌的危險因素,周圍型肺癌疾病患者早期可無明顯臨床癥狀僅在肺部X線或CT檢查時候偶然發(fā)現(xiàn),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刺激性咳嗽、咯血和胸痛,伴發(fā)肺部感染患者會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2]。肺內炎性腫塊疾病患者在臨床中會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血痰等感染癥狀,但是臨床診療過程中容易將肺內炎性腫塊疾病誤判斷為肺癌。
本次研究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肺部CT平掃+增強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早期周圍型肺癌為僅表現(xiàn)為肺內小實性結節(jié)或磨玻璃結節(jié),磨玻璃結節(jié)內可見血管影,邊緣模糊呈短毛刺狀,與鄰近臟層胸膜間見胸膜凹陷征;進展期周圍型肺癌表現(xiàn)為肺內深分葉狀腫塊、直徑大于3cm惡性可能性增大,邊緣模糊、有毛刺,腫瘤鈣化發(fā)生率為6-7%,一般為偏心性、砂礫狀鈣化,病灶可見空泡征和支氣管空氣征,較大病灶液化壞死而形成壁厚薄不均厚壁空洞,部分病變腫瘤侵犯支氣管引起阻塞性肺炎,腫瘤瘢痕組織牽拉鄰近臟層胸膜組織引起胸膜凹陷征,增強掃描周圍型肺癌多表現(xiàn)為中等強化、為動脈供血,大多數(shù)病變?yōu)橹夤軇用}供血;不同病理類型病變倍增時間不同,惡性病變倍增時間為40-36天。還可見肺內轉移、胸膜轉移、淋巴結轉移及其他器官轉移影像表現(xiàn)。肺內炎性腫塊的CT表現(xiàn)為肺內圓形、類圓形結節(jié)、腫塊影,大部分密度均勻,少部分可見空洞,慢性肺內炎性灶可伴鈣化,分層狀或爆米花狀鈣化提示為良性,邊界清楚,周圍肺組織受壓、肺血管紋理移位,少數(shù)病灶邊緣也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狀態(tài),增強可輕度強化或顯著均勻強化,少見支氣管動脈供血,倍增時間小于1月或大于16月。結果數(shù)據(jù)表示兩組腫塊檢出率存在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CT能對周圍型肺癌及肺內炎性腫塊有效鑒別診斷。
總之,周圍型肺癌與肺內炎性腫塊疾病可以運用CT平掃+增強掃描來進行有效的鑒別診斷,使患者可以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獻:
洪文麗,黃曦毅,葉浩翊等.肺內炎性腫塊與周圍型肺癌的CT鑒別診斷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01):130-131.
郭成偉,顏林軍.320排CT雙入口體部灌注成像對肺內單發(fā)性炎性假瘤與周圍型肺癌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9,35(08):12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