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2003年,梁浩師范畢業(yè)后如愿踏上了從教路。出發(fā)時,他謹記恩師的教誨,時刻不忘身為一名教師的責任。面對學生,他一視同仁,堅持平等與關愛;分管學校德育,他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消除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教學中,他秉承語文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行知合一,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他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靈活地學習,不僅學好語文,更要在生活中用好語文。
好老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
“教育是需要耐心的一份工作,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我們不能歧視學困生,我們要用耐心和對他的一份肯定去挖掘他身上的潛力。教育是造福的工作,我要多幫助學習路上的學困生們,不歧視,不放棄每一個學生?!?/p>
從教十多年來,梁浩從不忘自己對教師這份職業(yè)的初心。2003年,他從貴州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之所以選擇教師這份職業(yè),源于內心的感動與恩師的鼓勵。
初中時,梁浩成績不太好,恩師盛敬鶴老師,一位當時已退休又返聘的數學老師,常常利用下班時間給他義務輔導??粗鵁艄庀吕蠋煱甙椎碾p鬢,梁浩很感動,暗暗發(fā)奮好好學習。高考選專業(yè)時,在盛老師的鼓勵下,梁浩報考了貴州師范大學,他記得,當自己拿著錄取通知書給盛老師看時,盛老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將來做老師要有耐心、對任何學生都要一視同仁,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p>
在恩師如明燈般的指路下,梁浩把平等與關愛帶到了自己的工作中。那時,梁浩剛工作不久,在貴陽小河一中任教,擔任班主任。一天他在走廊里看到一位家長帶著一位身患白化病的女孩要插班讀初二。詢問后得知,家長在校長室里向校長求了半天,其他班主任都不愿意接受她的孩子。于是,梁浩帶著這位女孩來到校長室,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她?!敖邮苓@個孩子到班上,我的內心很高興。因為我?guī)椭艘粋€孩子,一如當初盛老師幫助我一樣?!绷汉普f。
當這位名叫小靜的女孩來到梁浩班上后,為了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再加上小靜本身眼睛不太好,梁浩把她的座位安在了講臺下面。梁浩知道,患白化病的孩子長期受人冷落,內心難免自卑。為了不讓老師的照顧對小靜造成心理影響,梁浩告訴她:“因為你的眼睛不好,坐到后面看不清楚黑板會影響學習,所以老師把你的座位安排在講臺下面。你能接受老師的安排嗎?”梁浩認為,事前充分地與學生溝通,在征得學生同意后再做決定,而不是直接以命令的形式要求學生怎樣做,這正是老師平等與關愛的體現(xiàn)。
消除學生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作為學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梁浩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牽頭人。他所在的貴陽市觀山湖第六中學學生多為流動人口子女,還有部分留守兒童,父母因為忙于工作而疏于對孩子的溝通、交流,他們成長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難免形成孤僻、偏執(zhí)、沉悶、自我等性格特點。梁浩知道,這樣的孩子如果學校不重視,他們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這將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為消除這個“絆腳石”,梁浩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加強了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學生入學,首先會接受生命教育與法治教育。梁浩表示:“這兩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行為規(guī)范自然就出來了,有了行為規(guī)范,對自己的重視、對別人的關愛、對生命的尊重也是水到渠成的?!?/p>
一直以來,梁浩都很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他組織學校老師制作了一系列新生調查問卷,把心理上可能存在自卑、沉悶、偏激、自我等問題的新生篩查出來,通過后期學校、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共同努力,預防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梁浩還在學校成立了心理室咨詢室,為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特地命名為“心語室”,安排專門的教師和時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談心,及時疏導學生的負面情緒。
學校地處城郊,網吧較多,部分學生放學后喜歡鉆進網吧。梁浩從原來當班主任起有個保留至今的習慣,他常常在放學時間去到各個網吧,看到學校學生上網或是看別人打游戲,都會讓他們回家?!坝械膶W生可能一時不能理解老師的做法,認為老師多管閑事,但長期下去,還是有不少學生懾于老師的管教不再去網吧,避免了網絡游戲和社會閑雜人員對他們成長的負面影響。”
這些事情一樁樁一件件,看似瑣碎,梁浩卻認為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去做。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學生帶去更多關愛,在成長的路上少些陰霾,多些陽光。
語文的教學重點是讀與寫
語文學科既具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又要讓學生將學到的讀與寫等語文知識運用于生活。耕耘語文教學園地多年,梁浩一直秉承“語文學在課外”的教學理念?!罢Z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讀與寫,”梁浩表示,“如果一位語文教師只是靠講授課文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或以考試為目的來教授學生,根據考點來狹窄的框定學生學習的范圍,這都是不科學的?!敝T多事實證明,學習尤其是閱讀與寫作需要長期的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會促進學生價值觀、思維、判斷力的提升,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因此,梁浩時常結合語文教材,設置主題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去學習、去實踐、去思考。他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上完一課后,會讓學生以課文為主題,拓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如《散步》這一課是關于孝老愛親的主題,學完后梁浩讓學生在課外走進圖書館,以小組分工,一個人負責收集名人名言,一個人負責搜集相關的史事資料,另一個人負責收集當下的與之有關的新聞、故事材料,還有的人可以設計調查問卷,撰寫調查報道。一星期后,在課上小組間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一句話,語文知識要與社會生活結合,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梁浩說。
談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梁浩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做法?!懊繉W期,我都會結合教學目標,給學生擬定學期閱讀書單,有時還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與家長一起看或讓學生朗讀經典段落給家長聽。”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是梁浩會引導學生觀看《朗讀者》等節(jié)目,讓學生模仿節(jié)目的形式撰寫開場白、結束語等,或是以節(jié)目中某位名家的音調語氣也來朗讀相同篇目進行比較。通過不斷的閱讀、朗誦、積累,學生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與讀相對應的是寫。和大多數語文老師一樣,梁浩會每個星期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不同的是,他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并交給學生審題的方法:“比如《XXX也是一種美》,這個題目里面有轉折關系,如果寫不出轉折關系,這篇文章就是不合格的?!边@樣的作文題目,學生在認真讀題、扣準題意、理清題目的要求之后再作答,不僅對學生考試有幫助,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課內與課外結合,行知合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每天,梁浩還要求學生翻看作文素材類雜志,并加寫批注;聽新聞聯(lián)播,記錄新聞內容。梁浩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興趣,靈活地去學習。”正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積累中,梁浩所教的學生中考語文科目中考平均分都在120分以上。
其實,考試成績是學生能力學習、素養(yǎng)提升之外的副產品。和“語文學在課外”相對應的應是“語文用在生活”。梁浩很高興地看到,自己的學生在成年后,能用中學時代學習的語文知識創(chuàng)造工作上的成績,點綴真實亮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