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團 (河北寬城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目前,我國部分學校對中小學生的管理功能弱化,有的學生不服教師和學校的管理,直接頂撞教師,個別學生和家長甚至對管教學生的老師大打出手,等等。這些現(xiàn)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和學校不愿意或者是根本就不敢管學生。學生犯了錯誤,有的教師和班主任能放任就放任,能不管就不管,認為只要班級或課堂上不出大的亂子,表面上過得去就行了,這種現(xiàn)象目前來看不算少數(shù)。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復雜的,但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社會上往往是教師和學校管理不當、教育學生的方式不合理等諸如此類的認識。
作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筆者并不完全否認這樣的觀點,也可能有這方面的因素,但只是由于教師和學校的管理方式造成的嗎?這和社會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判沒有關系嗎?教師漸漸成為弱勢群體難道沒有家長和社會的責任嗎?事實上,不論何種原因,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們的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家長都應積極面對并且認真反思這一問題,因為這是關系到培養(yǎng)我們的后代,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大問題。
“教師”這一職業(yè),根本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教師應既教給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也要教給學生學會做人,更好地適應社會。教師要讓學生成才,更應讓學生成人,而且只有成人,才能真正成才,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人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尤其是還未成年的孩子。犯了錯誤并不可怕,怕的是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下次仍犯類似的錯誤甚至犯更嚴重的錯誤。如果學生犯了錯誤沒有人管,沒有人去及時疏導和糾正,那么小錯就可能會進一步鑄成大錯。而教師不愿意管或不敢管學生的直接后果就可能導致學生犯更嚴重的錯誤,這樣的后果將會嚴重影響我們對學生教育的效果,甚至導致我們教育的整體失敗,這是我們都不愿看到的。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成人,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不能僅給學生鼓勵和贊賞,也要對學生進行批評,包括一定的處罰(不是體罰)。記得某段時間曾經(jīng)討論過是教師的“批評權”問題,筆者認為,既然是教師,自然就應該有對學生的“批評權”,試想:如果教師連批評學生的權力都沒有了,都不能教育自己所教的學生了,那教師還是教師嗎?
教育沒有批評是不完整的,拋棄批評的教育更是不科學的。中小學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如果教師只去教書,不去育人,那么這種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我們推崇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愉快教育等,但也不能缺少“批評教育”。我們呼吁學校、社會及家長等給教育工作者的“批評”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支持,為教育工作者主動積極地行使“批評權”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當然,教育工作者本身也必須正確地履行職責,批評學生要運用恰當?shù)?、科學的方法,要加強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切不可濫用手中的“批評權”,更不能借“批評”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因為任何批評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是以對學生負責、對學生的關愛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