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鄭? 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這是一首詠物詩。題為“菊”,詩人通篇未用一個菊字,卻句句不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jìn)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在托物言志,用的是一種象征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詩人認(rèn)為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dāng)作蓬蒿的。作為首句,這一句起得并不突兀,詩人意在告誡人們不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論,并透露出對公子王孫的鄙夷之情,如此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鰡栴},有高屋建瓴之勢,更有提掣全篇的作用?!熬湃罩χW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鬢上。詩人提起這項傳統(tǒng)風(fēng)俗,意在暗示,菊苗到了重陽節(jié)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就與蓬蒿有了本質(zhì)的區(qū)別。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對于菊是非常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于菊的不同態(tài)度,初步向人們提出菊的價值。
三、四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zhì)和不俗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fēng)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到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xiàn)出菊的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chǎn)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zhì)以后,很自然地歸結(jié)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蓖咚?,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的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xué)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云:“崇文館瓦松者,產(chǎn)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蓖咚呻m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桐君(醫(y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xiàn)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詩人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zhì)?!坝蓙怼迸c“不羨”相應(yīng),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jié)。結(jié)尾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揭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征。
【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選自《莊子》二則·北冥有魚)
【乙】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節(jié)選自《出師表》)
【思考練習(xí)】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忘路之遠(yuǎn)近
B.蓋追先帝之殊遇
蓋竹柏影也
C.其視下也
其如土石何
D.以光先帝遺德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2)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甲】文如何表現(xiàn)大鵬“志存高遠(yuǎn)”的形象特點?
4.【乙】文中諸葛亮對后主有哪幾方面的擔(dān)憂?表現(xiàn)了諸葛亮怎樣的性格特點?
蘇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談卒,辭而行。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曾②不肯留?愿聞其說?!?/p>
對曰:“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③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見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聞命⑥矣。”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
【注釋】
①蘇秦:戰(zhàn)國時著名策士。②曾:竟然,居然。③謁者:古代掌管進(jìn)諫的人(國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館舍。⑥聞命:敬辭,指明白對方的意思。
【思考練習(x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三日乃得見乎王? ? ?(? ?)
(2)不遠(yuǎn)千里而臨寡人? ?(? ?)
(3)愿聞其說? ? ? ? ? ?(? ?)
(4)今令臣食玉炊桂? ? ?(? ?)
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蘇秦之楚。
A.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 ? ? ? ? (《狼》)
B.輟耕之壟上? ? ? ? ? ? (《陳涉世家》)
C.乃記之而去? ? ? ? ? ? (《小石潭記》)
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3.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
5.試說說文中蘇秦和楚王的言行給了我們哪些正面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