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璐 任菁
摘要:目的——考查音樂心理劇對流浪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效果。方法——對4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流浪兒童實施每周1次,共計8次的音樂心理劇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4名流浪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在對自我的認識方面提升明顯。結論——音樂心理劇是一種適用于流浪兒童的心理救助方法。
關鍵詞:流浪兒童;心理健康;音樂心理劇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培育項目“流浪兒童社會融入的心理機制研究”(2016PY23)。
流浪兒童是指“年齡在18歲以下,脫離家庭與離開監(jiān)護人流落社會持續(xù)超過24小時,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1]。我國目前依然有很多流浪兒童,是現(xiàn)代社會問題之一[2]。由于長時間生活在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中,大多數流浪兒童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性格孤僻、自卑,行為沖動、暴力等[3]。音樂心理劇是一種新興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是將音樂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想象及其他音樂治療技術與傳統(tǒng)的心理劇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治療方法,其效果優(yōu)于單獨運用其中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其作用是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可以通過即興音樂的創(chuàng)作來支持多種情緒,并將這些音樂表達的情緒有效地傳達給每一個參與者。目前關于心理劇療法的實踐研究并不少,杜麗麗在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音樂心理劇療法可以有效地增強流浪兒童的自尊心,也能使流浪兒童隨著劇情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本研究的目的,是考查音樂心理劇能否有效地提高流浪兒童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重慶市救助管理站內收留的4名流浪兒童作為研究對象。4名被試智力均正常,年齡在7到12歲之間。4名被試的個人情況如下。
小A,女,7歲,家庭具體住址不詳。出生后即隨父母到外地打工,父母離婚后跟隨母親改嫁到外地。后隨母親回到家鄉(xiāng),在旅館等待找工作的母親,但是母親一去不回,只能獨自一人流浪。根據其描述,推測母親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癥。曾經,無論是母親,還是繼父,對她的態(tài)度都不好。
小B,男,9歲。家住農村,長期流浪??赡芑加芯窦膊〉哪赣H離家出走,家中有父親、兩個哥哥、姐姐和弟弟共6人。后被拐賣到本地各大商圈從事乞討活動,其間多次逃跑未果,后被警察所救。
小C,男,11歲。具體家庭住址不詳,為獨生子,父母離異且均在外打工,被判給父親,但與父母關系均不好。長期獨自在外結交一些朋友從事違法活動,后被警察所救。
小D,男,14歲。為家中獨子,自述此前有嚴重厭學傾向和攻擊行為(在學校時打群架等),曾被多所學校開除。在流浪一段時間之后想要回到學校上學,但是擔心學校會看低他、拒絕他上學。
(二)研究工具
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等人修訂的、適合中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HT)。量表由1個效度量表(測謊)和8個內容量表組成,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程序
采用前后測的方式,重復實驗設計,在進行系統(tǒng)的音樂心理劇治療之前和之后分別進行一次前測和后測,所用量表均為MHT?;厥諗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根據團體即興演奏和個體即興演奏階段,針對4名被試通過音樂意象分別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沖突,設計了1周1次、共8次的音樂心理劇治療。
每次音樂心理劇的干預流程可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熱身階段、角色分配階段、演出階段和分享階段。
二、結果與分析
在音樂心理劇干預之前和之后施測“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如果總分在65分以上,則提示有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每一個維度得分如在8分及以上,則提示在這一維度上有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4名被試前后測各維度得分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在干預之前,小A和小D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小A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等因子上存在問題;小B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等因子上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小C不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小D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恐怖傾向等因子上存在明顯的問題。而在進行音樂心理劇的干預之后,每個被試的心理健康問題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緩解。
為了進一步驗證音樂心理劇的干預效果,對4名被試的前后測分數進行差異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以及總分的前后測均有顯著性的差異,干預后的得分顯著低于干預前的得分。由此可知,音樂心理劇對于提高流浪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顯的效果。
三、討論
(一)音樂心理劇對流浪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效果
通過對“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前后測所得分數的差異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4名被試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等幾個因子上獲得了顯著的改善。從干預前后面臨相似情境下的各種表現(xiàn)可以看出,4名被試均能夠將干預過程中學到的方法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有效地控制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名被試都朝著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這對于他們重新回歸社會是至關重要的。
(二)音樂心理劇用于對流浪兒童心理干預的適用性
音樂心理劇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可以對個體進行干預,也可以對團體進行干預,表現(xiàn)形式靈活。該療法符合流浪兒童的年齡特征,因為流浪兒童年齡較小,對自身情緒難以用具體的言語進行描述。對于流浪兒童而言,長期在外流浪,衣食難自保,也無暇滿足自己愛玩的天性,更是難以與他人建立互相信任的咨訪關系,而音樂心理劇能夠在滿足他們愛玩天性的基礎上建立起良好的咨訪關系。
總之,音樂心理劇作為一種新興的輔導形式,在對流浪兒童進行情感推動時能夠讓他們關注自己的內心,引導其暫時從周圍緊張、惡劣的環(huán)境中走出來,踏上舞臺,將自己的內心演繹出來,認識不良情緒并將其發(fā)泄出來,從而達到進一步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對流浪兒童的干預而言,音樂心理劇是比較合適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吳亦明.流浪兒童救助模式的轉換與保護性特殊教育機制的構建[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6-21.
[2]劉昕.流浪未成年人的“問題化”、現(xiàn)實困境和研究反思[J].理論與改革,2017(3):181-188.
[3]于璐,熊韋銳.從“回家”到“回歸”:流浪兒童救助模式的轉換與整合[J].中國青年研究,2013(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