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科技城彭山實驗小學校 陳 慧
語言是一門藝術(shù),優(yōu)秀的語言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反之則會帶來消極的影響。研究顯示,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使用兒童化語言更利于打動孩子的內(nèi)心,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兒童化的語言更有助于孩子對于知識的理解。處于低段的學生,思維邏輯的連貫性較差,因此,低段數(shù)學教師更應該把教學語言變成生動有趣、富有生活化,讓課堂更加高效,這也就是所謂的數(shù)學課堂教師語言兒童化的基本特點。那么小學數(shù)學老師應如何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活”用兒童化語言呢?
優(yōu)質(zhì)的數(shù)學課中,語言需要精煉,課堂需要層次分明,但一節(jié)優(yōu)質(zhì)的小學低年級的數(shù)學課,語言則更需要生動、有趣。在教學中正確運用兒童化語言,猶如在課堂教學中添加一種特殊調(diào)味品,能使深奧難懂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真正做到“潤物無聲”。
在低年級階段,孩子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思維活躍,課堂表現(xiàn)積極,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好動,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那么怎樣讓課堂既充滿活躍的氣氛,又能收放自如呢?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常提醒、多表揚,提醒、表揚的語言也要兒童化,低年級階段常用的就是“一二三、坐坐好,小眼睛,看老師”。這樣精簡的口令遠比老師在課堂歇斯底里的“安靜”來得有效,“誰聽得最認真?我聽得最認真!”“1 要怎樣寫?1 要這樣寫?!焙秃⒆佑脤υ挼姆绞?,孩子們一邊說,一邊也會跟上做,自然而然,注意力就集中了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痹诒頁P孩子的時候,教師的語言也應該兒童化,可以充滿激情,比如采用比賽的方式去表揚:“誰做得最快呢?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也可以具體、明確,例如:“你的回答不僅正確,而且聲音很響亮?!边€可以充滿真誠、欣賞,例如:“老師很欣賞你,你的回答可真完整?!碑斎唬處熯€可以帶動其他的孩子一起去表揚他,如:“棒,棒,你真棒。”相信在教師兒童化語言的召喚下,課堂的氛圍自然會活躍,兒童的注意力自然會集中。
數(shù)學源自生活,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往往帶著較強的情緒性,容易被興趣左右。教師可以采用打比方、類比等手法,加上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枯燥的知識“演化”成更形象、更具體、貼近生活的事物,學生自然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例如,在一年級教學數(shù)字時,如果僅僅只是講述1~10 該如何去書寫、如何數(shù),相信孩子們一定是不想聽的,教師可以將數(shù)字比作生活中的事物:1 像鉛筆,2 像小鴨,3 像耳朵,4 像小旗,5 像秤鉤,6 像豆芽,7 像鐮刀,8 像麻花,9 像勺子,10像筷子加雞蛋。設計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賦予了數(shù)字“生命”,讓課堂充滿生機,也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shù)學無處不在,更讓其更有興趣學習數(shù)學知識。
又例如,在教學《認識>,<,=》時,學生對單獨的“>”或“<”是能分辨清楚的,但當兩個符號放在一起比較時卻很容易混淆。為了使學生掌握好什么時候填大于號,什么時候填小于號,我們會類比總結(jié)出:開口對大數(shù),尖角對小數(shù)。記得在教學時發(fā)生的一件趣事——在得出結(jié)論后,突然,一個小朋友站起來:“老師,開口是什么?”突然一個小男生回答道:“開口就像個大嘴巴?!倍嗪玫谋确窖?!是啊,如果這個規(guī)律換種說法:“大嘴巴對大數(shù),小尖角對小數(shù)”,充分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和“<”就更加生動起來,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低段學生的思維是無意識的,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在一個地方,很容易對老師講解的東西產(chǎn)生斷層感,但這種現(xiàn)象可以通過長期的培養(yǎng)逐步控制。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知識點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提高課堂興趣,達到調(diào)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目的。
兒歌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的一個內(nèi)容,兒歌容易記住并且朗朗上口,在一年級,不僅僅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兒歌的重要性,在數(shù)學教學中,兒歌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途徑。如在教學“10 的分與合”時,我教授了一首湊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合成一雙手?!痹诮虒W兒歌時,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記憶的動作,正是因為這些動作和朗朗上口的兒歌,孩子們在學習10 的分與合時才能得心應手。
又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學生對于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僅僅能記住1 米長,1 毫米短,但具體到底有多長卻不能說出所以然來,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兒歌:“伸開雙手是1 米,八字手槍1分米,指甲蓋兒1 厘米,一粒小米1 毫米?!边@樣簡單的兒歌,不僅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長度單位,也更加形象地知道具體的長度。相比機械記憶,兒歌的效果會更加卓著。
小孩子都喜歡玩游戲,教師可以巧妙利用這一特點,在低年級的課堂中巧用游戲,將知識點貫穿其中,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戲,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訉W習,讓學生真正體會“玩中學”。例如,一年級教學“加減法計算”時,在訓練計算速度時可以增加一些游戲環(huán)節(jié),將算式寫在蘋果和氣球上,簡單的摘蘋果、打氣球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孩子在學習時不僅掌握了新知,而且大大增強了課堂氣氛的活躍性。
除了游戲以外,還可以適當增強一些課堂的神秘感,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小魔術(shù),如在教學“10 的分與合”時,將10 根棒棒糖放在一個口袋中,小朋友隨意摸幾根,老師一下子就能猜到還剩下幾根。經(jīng)過幾次游戲后,有些小朋友發(fā)現(xiàn)了奧秘:袋子里有10 根棒棒糖,從而引出“10 的分與合”。利用這樣的小魔術(shù),不僅將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而且也大大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很多時候,有聲語言講解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教師費許多口舌,學生還是聽不懂,但輔以相應的手勢,學生立刻就會明白。
比如,在一年級教學“排隊問題”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小朋友排成一列做操,小紅的前面有5 人,小紅的后面有7 人,這一列一共多少人?在講解這個問題的時候,通過畫圖能讓孩子很容易明白需要+1。對于問題:“小朋友排成一列做操,從前往后數(shù),小紅排在第5 個,從后往前數(shù),小紅排在第7 個,這一列一共多少人?”通過畫圖,孩子們也容易知道需要-1。但是當這兩類問題放在一起時,不免有孩子困惑:什么時候+1?什么時候-1?這時,兒童化的肢體語言就顯現(xiàn)出它獨特的作用。第一類問題,我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紅,前面5 人,后面7 人,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數(shù),所以要+1,而第二類問題,在數(shù)之后,從前往后,自己數(shù)了一次,從后往前,自己又被數(shù)了一次,做動作的時候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拍了自己兩下,所以要-1。這樣簡單、生動的肢體語言使得困難的知識點簡單化,也讓孩子更清楚地看到過程,理解結(jié)果。
記得有位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要想了解孩子的心靈需求,首先自己得像個孩子?!弊鲆粋€充滿童心的數(shù)學教師,使用兒童化的語言,充分發(fā)揮童言的魅力,讓童言成為與學生溝通的紐帶。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痹诘湍昙墧?shù)學課堂中活用兒童化語言,必將成為孩子學習數(shù)學的催化劑,感染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愛上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