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王蓓蓓
創(chuàng)新思維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已引起教師的熱切關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從小學數學“教”與“學”的現實需求出發(fā),在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著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呢?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由于突出了“課堂、教師、課本”三個中心,只要求學生記憶掌握知識,因而學生的思維受到約束,不能有效地得到發(fā)展,特別是學生自己的看法、見解等得不到表達,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發(fā)展。為改變這種狀況,可通過“課前預習——交流——探討評議——練習——疑問解答”這一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在教學中應注意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路與見解等,讓學生大膽地談自己的認識。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看法、問題,不打擊批評,即使學生有錯,也應鼓勵他敢于想象、敢于發(fā)言、敢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現自己。開展交流,促進學生相互溝通、共同提高;談體會、談看法,更有利于學生的想、說訓練。允許學生提出任何問題(盡可能與本節(jié)課內容有關),讓學生對以往不清楚的問題進行再認識,或初步感知以后的內容,從而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只能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任何時候都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否則學生的思維會得不到發(fā)展,個性也得不到張揚。教師在習題的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是否處于主體地位,能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否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逐步獲得知識,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感。
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不能只是運用一些思考題、難度題來實現,還應讓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廣度有新的理解和問題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本方法有:
學生通過預習、交流,常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有時更易理解,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如:學生預習“小數讀法”后,通過討論,總結出自己補充的讀法“整數部分每級按個級讀法來讀,然后在后面添上億字或萬字,小數部分不論有幾個零,都要讀出來”。這樣更進一步豐富了讀法,區(qū)分了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的不同之處。
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時能發(fā)現知識的規(guī)律,進而更深一步地去設想、推導,獲得現在未做要求,但高年級以后才涉及的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教學“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大多數學生能按書上的方法找出比較的方法,但有學生認識到“整數比較大小可以用位數的多少來進行比較,而小數不能用位數多少來比較大小”。這樣開闊了學生知識的視野,又為后來在學習小數時認識“十萬分位、百萬分位……”做好了鋪墊。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疑問。如在學習畫角后,要求畫180 度以內的角。學生能較好地運用量角器畫出所需的角。在課堂提問中,就有學生提出“190 度的角怎樣畫?”從知識的角度來講,可以回避這個問題,但課堂教學更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提出:①先畫出一個平角,從頂點再畫出一個10 度的角;②畫一個170 度的角,但標出的是它的另一部分的大小。這種思考更能展現學生的智慧,更具創(chuàng)新性。
大量地運用談話式、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活躍;教具的合理運用,對于一些難點的突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圓面積公式”指導,把圓平均分成8 份、16 份、32 份……再拼合成一個長方形,進一步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借助多媒體技術,逐步演示平均分成不同份數后拼成的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又如,教學“角的度量”時,讓學生用硬紙條、圖釘做成一個角,拉動一條邊,觀察后讓學生談談看法,從而揭示出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關系,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明確。正是由于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空間,從而激勵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發(fā)現、去認識、去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教師應努力探索有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徑等,以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