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 珍
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戶外游戲成了幼兒教育的研究熱點,眾多幼兒園、一線教師投身于戶外游戲的實踐中。那么,要判斷幼兒在戶外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評價無疑是最公正、有力的工具。
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僅僅是“評判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發(fā)展水平”,再加上戶外游戲空間、時間、場地等具有不確定性,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無法體現(xiàn)公平性和個性化。微課程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評價方式,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不足。
在我園戶外游戲課題研究中,微課程是某一主題下包含或滲透多個領域內容的游戲活動的總稱,主題主要來源于幼兒的問題或興趣點。教師觀察幼兒的自主學習過程,在分析的基礎上支持幼兒進一步學習,梳理了一系列微課程故事。
下面以微課程故事《孔雀來了》為例,闡述另一種評價方式——微課程故事。
軒軒:聽說大(四)班的哥哥姐姐們養(yǎng)了只漂亮的大公雞!
小胖:哇,是真的嗎?我也想養(yǎng)只小動物。
銘銘:媽媽上次帶我去動物園,見到了孔雀開屏,好漂亮!要是我們能養(yǎng)孔雀就好了。
老師:如果孔雀來了,那誰去照顧他們呀?
歆歆:我們超想去的。
老師:哈哈,那以后就讓我們去照顧孔雀,好嗎?
小胖:好耶,我們最喜歡照顧小動物了!
俊?。旱牵兹赶矚g吃什么呀?晚上怎么睡覺呀?公孔雀和母孔雀一樣嗎?
教師:那你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個調查吧!
辰辰:可是,孔雀來了,該住在哪里呢?
軒軒:老師,我們把這個門牌號掛在這附近吧,以后就讓孔雀住在這里!
軒軒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老師:那你們覺得門牌號掛在哪里比較合適呢?
碩碩:可以掛樹上,也可以掛在那個墻壁上。
經過討論,大家一致決定將門牌號掛在墻壁上。
小趙:可是,我們要怎樣將它固定在墻壁上呢?
小張:我知道,聽說“糖果迷你鎮(zhèn)”有木工坊,里面的“工匠”可厲害了,我們去請他們來幫忙!
微課程故事用敘事的方式記錄和支持幼兒的學習,評價的焦點落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上,這樣可以不受戶外游戲時間、空間和場地的限制。如:幼兒們是怎么想到養(yǎng)孔雀的?誰可以幫忙養(yǎng)孔雀?他們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幫助孔雀安家的?又有誰可以幫助他們?同時,教師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下幼兒學習過程中的“哇”時刻,經過信息分析,可以為教師進一步促進和拓展幼兒的學習經驗提供方向和指引。
學習故事創(chuàng)始人卡爾教授提出心智傾向對促進幼兒知識技能建構的重要作用。微課程故事不僅對幼兒學什么和做什么進行描述,還能分析幼兒學習行為的動機和傾向,關注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的勇敢、堅持、探索、合作等學習品質,幫助教師走進幼兒的內心,支持他們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微課程故事首先可以實現(xiàn)幼兒自我評價。在分享故事或者游戲評價的過程中,幼兒能夠重新認識自己,激發(fā)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其次,便于家園共育。幼兒積極學習的故事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群等方式分享給家長,可以拉近幼兒、教師、家長間的距離。第三,有利于教師的研究。微課程故事本就是一種敘事研究,教師可以從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中看到自身教育方法的優(yōu)點與不足,并且不斷深化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在撰寫、解讀、分享微課程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們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共同進步。
微課程故事雖然符合戶外游戲評價的需要,但要充分實現(xiàn)其意義,還需要實踐者進行科學觀察、客觀記錄、有效分析和討論,在不斷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一方式的問題并逐步改進,以達到最佳的評價效果,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