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月,閆 影
(1.延安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2.西安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3.陜西藝術職業(yè)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人有兩個故鄉(xiāng),一個是現實地理的故鄉(xiāng),一個是精神上的故鄉(xiāng),讓更多的人從青年時期就擁有良好的精神世界,是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使命。作為一項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應該著眼于每一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它關心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成為人等一系列問題,而“人是精神,人之作為人的狀況乃是一種精神狀況”,[1]3這意味著教育要不斷促進人精神的成長,喚醒靈魂、塑造生命。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fā)的世界。[2]150除了承擔理智知識認識和理智方面的訓練之外,大學還有一個更重要且不容忽視的向度就是完成對學生靈魂的喚醒以及內在心靈的提升與超越。因此,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應自覺肩負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用一種直抵心靈的教育,充分激發(fā)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通過精神與精神動之以情的晤對,幫助學生構建靈魂的家園。我們堅信: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過喚醒的靈魂之光,劃破時代的黑夜,讓短暫的生命迸發(fā)出明亮的光輝。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斯便給出了回答:“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2]3這意味著教育的原義在于“引出”或“導向”,即把人潛藏在內部的本性煥發(fā)出來,從自然性走向社會性,從個體性走向總體性,從單一性走向普遍性,把個體的心靈和精神從低處引發(fā)到高處。[3]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一場靈魂的教育,它意味著要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需要觸及學生的靈魂,教會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否則便不是最好的教育。
然而,身處知識經濟和科技異化的時代,人們的精神逐步被技術所吞噬,并被貶低到只是為了實用功能而認識事實的程度。受當下所處世界的實證主義影響,“實證主義者不想高談闊論,而是要求知識;不想沉思意義,而是要求靈活的行動;不是感情,而是客觀性;不是研究神秘的作用力,而是要清晰的確定事實”,[1]15這使得國家對科學和技術投入了大量精力,教育的發(fā)展也隨之受到影響,并發(fā)生偏離。人們通過教育培養(yǎng)的科學技術專業(yè)人員,是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服務。但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只是為服務某些目的的專業(yè)人員,他們并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為技能的訓練,專業(yè)知識的提高還不能算人的陶冶,連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也談不上,更何況理性的培育”。[2]50在學校教育中,教育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不再關注人內心世界的成長,而是教人去追名逐利、盡可能多地去關注外在的物質世界,這使得人們被表面的知識與技能蒙蔽了雙眼,從而放棄了精神世界的導向、拋棄了塑造心靈的尺度,最終讓靈魂物化,成為一個個“空心人”。此時,一場潛在的信念危機、文化危機以及精神危機正在悄悄襲來。受功利主義的裹挾,大學教育的神圣意義也在漸漸衰減。因此,教育亟需回歸本質,通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靈魂的喚醒,重新塑造靈魂的形象、構建精神的家園。
靈魂的喚醒是一種心教的力量,是一種心靈的呼應與精神層面的邂逅相通。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體,高校輔導員不僅是先進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者,更是學生生命存在的同行者、生命成長的呵護者和生命發(fā)展的引領者、指導者和促進者。[4]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高校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教書育人、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文化素養(yǎng)、道德品質,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盡管輔導員的角色越來越多元,但是肩負的立德樹人使命卻從未變更。面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形成的大學生,輔導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人的工作,要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一定要引發(fā)某種心靈與心靈之間的震顫,如此方能打開喚醒學生靈魂的大門,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這意味著輔導員給學生做思想工作并不是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工作本身,而是為了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道德培養(yǎng),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而展開的。只有師生共同參與到這場精神的活動中來,個體的精神才能得到成長。所以,高校輔導員要時刻銘記立德樹人的初心和鑄魂育人的使命,做一個喚醒學生靈魂的使者,從教育的本質出發(fā),通過自身精神的豐滿與富足,喚醒棲居在學生內心的道德自覺,促使學生知、情、意、行得到和諧發(fā)展,并讓他們根據自身的個性與天賦,主動地去完成塑造精神世界的任務,如此“立德樹人”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軟著陸。
“教育必須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教育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術而已?!盵2]44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創(chuàng)生和靈魂的感召,只有基于崇高信仰和堅定信念的行為,才能喚起受教育者對未來的期盼和向往,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心中催生出理想與信念的枝芽。[5]可見,信仰教育是喚醒靈魂的關鍵。信念跟信仰不同,信念代表的是一種堅信的東西,而信仰則代表的是人們對靈魂的標注,它是構成人的底層代碼系統(tǒng),是一種自我驅動的原動力,更是澎湃激情最持久最強勁的推動力。信仰代表的是人類的一種情緒,它超脫于現實而存在。因此,信仰往往帶有理智的主觀情感色彩,特別表現在宗教信仰上。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宗教徒們?yōu)楹螘敲磮F結,那是因為在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共同的信仰,是這種共同信仰在學習和實踐的一切必要的嚴格性中,在間接地傳遞著一種精神的價值,[1]72從而驅使著他們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審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境界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高校輔導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通過靈魂的碰撞感動、震顫激動和促人行動使得虔誠的信仰在每一個生命體中“躍動”起來。
感動是他人的感情故事與本人的感情思想相遇而產生的情感共鳴。這是人類的一種感情養(yǎng)分。一個人只要能被感動,就意味著他的良知還未泯;只要能被感動,就意味著他的人性還尚存。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靈魂的喚醒。所以,教育不是培訓,不是要去訓練出聽話的士兵或者在流水線上工作的工人,教育是要培養(yǎng)出一個個活潑潑的人、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人。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沒有感動,如果離開了感動,學生就很難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很難體驗到生命的跳動,也很難領略到情感的激越。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要通過自己的感動去喚醒學生的感動,讓學生在感動中接受教育、升華人格,從而形成一個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
信仰往往具有強大的動力,它可以使人從時空的束縛中抽離出來、從生命的缺陷中解放出來,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開辟一片新的天地。一個具有信仰的人,是充滿詩意和充滿激情的人,他經常能感受到信仰給自身所帶來的愉悅與欣喜。所以,人一旦有了信仰,精神上就有了寄托,這將為人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而培養(yǎng)虔誠的信仰往往需要感動,感動會使受教育者由最初的“受動”漸漸轉變?yōu)椤爸鲃印?,再由“主動”轉變?yōu)椤凹印?。當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榜樣力量所帶來的震顫時,便會主動、自覺地去提升個人能力和看家本領,這對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和心理塑造將帶來重要的影響。
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其信仰所支配的,靈魂的喚醒就是要我們將虔誠的信仰轉化實際的行動。方永剛常說,對真理最大的尊重,就是運用它;對真理最大的信仰,就是踐行它。當個體將信仰轉變?yōu)閮仍谛枨?,并使得其認知和行為相符時,便是對信仰最好的完善。
在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擁有堅定而虔誠的信仰就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輔導員要從職業(yè)信仰的高度和共產黨人的初心出發(f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讓青年大學生不斷清晰地認識到“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做什么樣的人?”,使他們能自覺地將個人理想與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之中,從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譜寫人生華美的篇章。
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現實的、具體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而人絕非機器或抽象的概念,單純地知識傳遞遠遠不夠,它更需要一個認知、情感、體悟共同交融的過程。因此,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要成為一個能激發(fā)起學生全身心、正能量的思想情感“發(fā)動機”,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入情入理,觸及靈魂,運用主體性原則,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同感;利用平等對話的方式,有效喚醒學生潛藏在肉體之內的靈魂,這樣才能使得受教育者真正將真理化的東西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主體”和“客體”通常被認為是指獨立存在的不同對象。但事實上,他們指的是同一認知過程中的不同功能。“主體”是指一個謀求認知、謀求知識的人的功能。而“客體”則是指被獲得知識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原則便是主體性原則。首先,從教育是什么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得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項活動,這種交往活動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共為主體的基礎之上,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是主體對主體的關系,而不是主客體的關系,這意味著兩者之間不是一方將真理單向度地傳遞給另一方,也不是運用權威使得一方屈從。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目標就是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種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充分彰顯了人對社會發(fā)展的主體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而言就是在主體間的層面展開的一個以認知、情感、體悟互相交融來激發(fā)學生對教師的內在認同感,從而使得教育主體間達成雙向建構和雙向整合的過程。顯然,這種教育是將教師和學生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二分法式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分出,且過于強調高勢能的主體作用、過于低勢能地給定教育客體的定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注定難以煥發(fā)出真正的生命力。[6]因此,新時代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之義就是構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的、主體間的對話關系,通過“心靈”與“心靈”的呼應,實現“視界”與“視界”的融合。
雅斯貝爾斯提倡蘇格拉底式的教育,在他看來,經院式的教育和師徒式的教育都存在較大弊端,只有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才是最為稱道的教育。這種教育提倡順應人類的靈魂需求,以對話和反諷的方式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能,從而促使學生走上一條自我認知、探索真理的道路。在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中,通過深入地溝通與對話,師生之間可以實現精神上的交流,這使得人與人之間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彼此。換言之,對話點燃了教育的生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思想意識的深入互動與對話交流?!霸谝淮握鎸嵉膶υ捴?,參加者在對話的開始并不知道對話的結果。對話允許我們表達各自的心聲。對話還有道德功能。對話把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得我們有可能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人際關系?!盵7]因此,輔導員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充分利用好“對話”這一方法,努力拓寬對話的時空領域,廣泛地與學生展開溝通交流,通過自己對生活的真實感觸及體悟去驅動學生內在靈魂的覺醒。
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躬身踐行群眾路線,做到一切工作圍繞學生、一切工作關照學生、一切工作服務學生;以知心朋友的身份進宿舍,充分了解學生日常生活狀態(tài);以隨和近人的姿態(tài)進餐廳,關注學生飲食健康狀況;以符合學生風格的方式在QQ、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發(fā)聲、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需求;以樂學善學的心態(tài)進課堂,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訴求;以陽光向上的狀態(tài)進操場,關愛學生的生命健康。[8]輔導員要主動走進學生,沉下身子、充滿熱情,與學生聊真心話,為學生做暖心事,讓立德樹人在自然的溝通中展現出親和的魅力,在平等的對話中流露出人文的關懷,在問題的解決中凸顯出實用的價值,只有這樣輔導員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讓學生在更寬廣的時空領域和多維尺度上切身感受到溫暖與愛意,讓思想政治教育綻放出人性的光輝。
靈魂之光何以點亮?能驅逐黑暗、喚醒靈魂之光的是愛,愛是敞開個體通往他者生命的內在通道。人活在愛中,愛讓人成為人。愛是對他人的善意、關心與接納,是引導精神走向美滿的積極情感。愛是搭建師生交往的一座橋梁。以愛的姿態(tài)走向他者,靈魂的喚醒才有意義,人與人的聯(lián)系才成為一種真正的精神聯(lián)系。教育需要愛的支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其只能是鉗制和規(guī)訓人的機器。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可以得出,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人天生具有這樣的情感需要,當學生遇到了愛,精神人格才會得到健康的成長。
雅斯貝爾斯說,愛可以喚醒人類靈魂的重生,愛可以激發(fā)教育本有的活力。因此,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愛能激發(fā)生命的潛能。?!じヂ迥氛f:“愛是主動給予,而不是被動接受?!盵9]248“給予”不是失去,而是一種“生產”活動。“給予是潛能的最高形式表達,正是在給予的過程中,我才體驗到了我的力量、我的財富以及我的能力?!盵9]248所以說,愛在“給予”的過程中會讓生命的潛能得以實現。其次,師生之間以愛為紐帶,可以促進雙方價值的升華。歐洲人認為,“我思故我在”,但這在非洲傳統(tǒng)哲學看來那只是人類精神的一種,不是全部,我不僅僅是屬于我自己,同時還屬于某個家園,我是人性的。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是通過他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愛就是自我在他者中的存在,所以,只有將自我融入他人之中,才能使得一個真實的自我和另一個真實的自我在互愛之間變得實在起來,通過這樣的愛,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中逐步走向明亮。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愛的潤澤,這樣的愛意味著從自我抵達他者的一種“出發(fā)”,在這種向他者而生的“出發(fā)”中,思想政治教育能超越簡單地說教,而成為一項塑造靈魂、潤澤生命的事業(yè),它暗含魯迅式的“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天地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愛的教育的可能。在實際育人的過程中,輔導員要以“愛”做營養(yǎng),滋潤人心、喚醒靈魂;要善于洞悉學生的內心世界,想學生之所想、知學生之所需;要學會“移情理解”,充分運用同理心去體察和感悟學生的思緒、情感以及立場;要學會尊重、善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愛的潤澤中成己達人。
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教育哲學注重人與人之間靈魂的碰撞與對話,注重生命信仰和精神陶冶在靈魂喚醒中所起的意義與作用,這充分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真內涵。蔡元培曾說,大學是人格養(yǎng)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大學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人崇高品質和精神世界的形成過程。所以,大學是一座成就精神貴族的圣殿。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同樣的年輕人,是否上過大學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狀態(tài)。那么,到底是什么讓他們之間具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呢?答案是:大學的人文熏陶和精神修煉。可見,大學的重要性不在于知識、也不在于大樓,而是在于大學所具有的獨特精神,這是能讓學生真正終身受益的東西,而這種精神就是人類共同所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它能確保人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著。因此,人文精神,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太陽,它不僅可以用來照亮自己,還可以用來照亮未來。教育正是因為有了人文精神的浸潤,才具有了魂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便是殘缺的、沒有靈魂的教育。
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輔導員擔負著立德樹人中“立德”的重要任務,這支隊伍不僅僅要靠知識的傳授或管理學生的行為來實現育人育德,更是有著自身職業(yè)明確的育德目標,需要通過對學生生活方式、學習習慣、行為紀律以及精神面貌等全面的介入和滲透來實現對工作目標的達成。[10]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輔導員牽動著全部大學活動的思想脈絡,傳播大學精神、培育具有純粹知識追求又有完整人格的大學生成為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與神圣使命。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要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這個養(yǎng)成大學精神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組織學生廣泛開展專業(yè)知識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各種創(chuàng)新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地熏陶與感染下,接受教育、增長才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貴族。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作為喚醒學生靈魂的使者,新時代的高校輔導員就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擁有自由頭腦、豐富心靈和高貴靈魂的人,讓他們在真正踏入生活之河后,還能毫無懼色地去踐行人類的使命,做一個羅曼·羅蘭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