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探賾
關鍵詞:徐揚;《姑蘇繁華圖》;實寫;虛構
徐揚,生卒年不詳,字云亭,蘇州人,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畫家。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南巡至蘇州,徐揚獻畫,受到皇帝賞識,得以供奉內廷。徐揚熟悉蘇州歷史地理,曾參與《姑蘇城圖》的繪制。代表作有《姑蘇繁華圖》《乾隆南巡圖》等。
《姑蘇繁華圖》專為呈獻乾隆皇帝而作,從構思到定稿,前后用了24年,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畫全長1241厘米,高36.5厘米,“十分細膩地刻畫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園村舍、閶胥城墻、古渡行舟、沿河市鎮(zhèn)、流水人家、民俗風情、官衙商肆,描繪了蘇州城郊百里的風景和街市的繁華景象”?!啊豆锰K繁華圖》全卷共繪有各色人物一萬二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約二千一百四十余棟,橋梁五十余座,客貨船只四百余只,商號招牌二百余塊,完整地表現了古城蘇州的市井風貌”[1],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此畫今藏遼寧省博物館。(圖1)
清代蘇州府城鄉(xiāng),方圓幾百里,需要表現的內容眾多。此畫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在借鑒西洋散點透視法的同時,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傳統繪畫虛實相生的優(yōu)勢,對畫面空間的處理恰到好處。
一、《姑蘇繁華圖》的實寫
《姑蘇繁華圖》卷后有徐揚自跋:“其圖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zhèn)東行,過橫山,渡石湖,歷上方山,從太湖北岸介獅和兩山間入姑蘇郡城,自葑、盤、胥三門出閶門外,轉山塘橋,至虎丘山止。其間城池之峻險,廨署之森羅,山川之秀麗以及漁樵上下,耕織紛紜,商賈云屯,市廛鱗列,為東南一都會。”可見,此畫具有很強的寫實性。此外,從徐揚《姑蘇城圖》以及清代馮桂芬《蘇州府志》等典籍中,也能發(fā)現《姑蘇繁華圖》的實寫成分。《姑蘇城圖》,“高116厘米,寬89厘米,清乾隆十年(1745)蘇州知府傅椿主持繪制,乾隆四十八年(1783)蘇州知府胡世銓重刻。全圖繪制精細,方位正確,比例勻稱,標注詳明,是蘇州歷史上最為詳細的一幅古城地圖”[2]。(圖2)
以下重點從湖泊橋梁、名山寺塔、衙署壇廟三個方面談談《姑蘇繁華圖》的實寫成分。
(一)湖泊橋梁的對應
《姑蘇繁華圖》中的石湖、閶門運河皆為實寫。如石湖,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四載:“石湖,在府西南二十里?!盵3]畫中石湖的確在蘇州城偏西南方向。又圖中閶門運河也能在《姑蘇城圖》中找到對應位置。
《姑蘇繁華圖》中的萬年橋、懷胥橋位置與《姑蘇城圖》中的位置是吻合的,且橋孔數量與《蘇州府志》記載也是一致的。如萬年橋,此書卷三十三載:“三谼,跨胥門外濠,國朝乾隆五年建立?!盵4]54畫中胥門北邊的確有一座三孔橋,且橋上有“萬年橋”三個字。又如行春橋,同書同卷載:“九谼,跨石湖北渚?!绲濋g郡人大司馬申用懋重修,改增石欄為重級,以便游人坐憩?!盵4]54畫中石湖北岸與木瀆鎮(zhèn)之間的確有一座九孔橋,橋上石欄為重級。
(二)名山寺塔的吻合
圖中的靈巖山、獅子山、何山的位置,與文獻記載大體相同。如《蘇州府志》卷六載:“靈巖山在府西三十里,高三百六十丈, 一名硯石山, 山連村,產石,可為硯,故名?!盵5]186“岝崿山在府西南十五里, 俗稱獅子山,以形名?!盵5]180“何山在獅山北一里,《姑蘇志》: ‘ 其地舊名鶴邑墟, 故山名鶴阜,梁隱士何求、何點葬此,改今名。”[5]181圖中的虎丘山,也能從文獻記載中找到依據,如同書卷七載:“ 虎丘山, 又名海涌山, 在府城西北七里?!?/p>
畫中瑞光寺、北寺所在位置與《姑蘇城圖》也是一致的。從細節(jié)看,瑞光寺、北寺中佛塔位置、數量、層數、樣式等,皆與《姑蘇城圖》中所繪無甚差別。如《姑蘇城圖》中所繪瑞光寺塔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北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畫中也是如此。虎丘塔為七級八角形仿木結構閣樓式磚身木檐塔,其層數、樣式等與現存虎丘塔相同。
(三)衙署壇廟的依據
《姑蘇繁華圖》繪有府學、撫院、蘇州府(衙)、布政司(江蘇總藩)、社倉、校場、文廟等,這些地方的位置與《姑蘇城圖》中的位置基本對應,而且畫中有些衙署的布局設計也能在《姑蘇城圖》中找到依據。如校場內有演武堂、幡臺、門牌、廣場等,其建筑位置與《姑蘇城圖》中的建筑位置相差無幾。又如《姑蘇繁華圖》中的府學規(guī)模宏大,建筑布局為兩排四進制宅院。此種建筑布局方式與《姑蘇城圖》中府學建筑布局方式幾乎一樣。
二、《姑蘇繁華圖》的虛構
對比現代地圖中蘇州古城、木瀆鎮(zhèn)、石湖、靈巖山、山塘河、獅子山、何山、上方山等的位置,可以看出,《姑蘇繁華圖》中大的布局基本是以環(huán)視蘇州府城的方式來展開的,但是在整體的大小、比例、方位上都進行了加工處理。
(一)整體上對實景的重構
《姑蘇繁華圖》畫面大體可分為五大區(qū)域,即虎丘山塘河、蘇州府、木瀆鎮(zhèn)、石湖、靈巖山,而這五大區(qū)域都進行了方位上的斟酌、截選,以更好地呈現畫面效果。具體表現是現代地圖中虎丘山在蘇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山塘河直接從虎丘連接至蘇州古城西北角處的護城河,而畫中虎丘山繪于蘇州府城的北偏東方向,山塘河與蘇州城府的護城河基本呈現出直線狀態(tài)。從整體上看,虎丘山與山塘河的大小、比例、距離等與實際相去甚遠。
蘇州府城的布置,截選了古蘇州城最為熱鬧繁華的西面?!豆锰K繁華圖》中左邊為古蘇州府城的北面,右邊為南面。如《姑蘇城圖》所示,蘇州城墻外四面環(huán)水,唯有西面閶門附近護城河兩岸商鋪林立,最為繁華,其他面的護城河兩岸基本沒有建造商鋪。城墻之內,重要的廨署寺廟多設置在西面,高密度的民居、商業(yè)等也是西面最盛。其余三面,城內靠近城墻處農田所占面積甚多。廨署、寺廟、民居、商業(yè)等繁盛程度相較于西面都遜色許多?!豆锰K繁華圖》為長卷,畫的縱向長度有限,畫面效果也需要對遠處和近處進行虛實變化的處理。在有限的篇幅內,作者需要緊扣政治主題,巧妙構圖,進行藝術加工。如若選擇其余三個方向作為蘇州府城區(qū)域的主要內容進行繪制,則商業(yè)、廨署、廟宇、民居等表現程度和表現數量會大打折扣??拷菈μ幍拇竺娣e農田若如實描繪,將壓縮繪制篇幅,無法將城墻和城市內部商業(yè)、廨署、廟宇、民居等盡數表現,也會造成畫面的虛實處理較為困難。
繪至石湖地段,除常見的距離比例問題,方位上也做了具體的調整,具體的做法是:為了更好地處理畫面虛實、遠近關系,作者將上方山的位置放置在石湖之后,而在現代地圖中,上方山的實際位置卻在石湖西側。
在《姑蘇繁華圖》中,作者還對木瀆鎮(zhèn)區(qū)域的整體方位、水路進行了東西方向對調的處理,其東市、中市、西市、社倉、法云庵的設置與《木瀆小志》地圖中反映的正好相反。靈巖山的位置實際在木瀆鎮(zhèn)的西北方向,畫中靈巖山的位置也跟隨木瀆鎮(zhèn)進行了東西方向的對調,其與木瀆鎮(zhèn)的距離以及兩者之間的角度,畫中也有所縮減和調整。
(二)大區(qū)域內的細節(jié)處理
《姑蘇繁華圖》中每個大區(qū)域之中的細節(jié),除去實寫部分,剩余部分則進行了加工處理。如姑蘇城墻的繪制,閶門旁的城墻有一處折角對應到《姑蘇城圖》中是不正確的。畫中胥門方向朝北,而胥門實際上是朝西的。南城墻處有兩座城門,兩門相距較近且距離南城墻角落較遠,而實際南城墻只有一座盤門,且位于城墻西南角處。
再如畫中,作者將閶門連接一條弧形街道,而在《姑蘇城圖》中,唯一連接弧形街道的城門為城東的盤門,且這條街實際風景是兩旁多為園地、農田?!豆锰K城圖》中府學位于姑蘇城北接近城墻處,而畫中府學則位于閶門附近。作者之所以將弧形街道移繪至閶門處,將府學移繪至閶門處,是因為閶門附近廨署、寺廟等數量較少,距離較遠,如按實際繪制,其表現效果較弱,難以形成街市繁華景象,而如此處理則可破除閶門處無特色景觀可畫的處境。
另一種處理類型為部分景點精致化。如《姑蘇城圖》中演武堂是獨棟廡殿式建筑,而畫中演武堂共有三棟建筑,中間為大的歇山頂建筑,兩邊為小的懸山頂建筑,并呈現兩邊小中間大的建筑布局。地圖中的影壁在畫中被改為門牌坊。
(三)民風民俗主題的表現
《姑蘇繁華圖》中民風民俗如孩童讀書、野外春戲、城內義學、算命先生、岸邊茶攤、家中觀戲、狀元迎親、婦女紡織、匠人營房等應有盡有。除反映日常生活外,政治場景也有所表現。這些民風民俗多為實際存在的,如野外春戲。清代顧祿《清嘉錄》卷三載:“二三月間,里豪市俠搭臺曠野,醵錢演劇,男婦聚觀,謂之春臺戲,以祈農祥?!盵6]雖然文獻中有“搭臺曠野”的記載,但是其具體位置、樣式、規(guī)模等無從考證,而畫中,作者將戲臺置于河汊口的岸上,由于處在交通要道,人們容易聚集成群,戲臺設置此處,既方便群眾觀劇,又有助聚集人氣。且女賓皆在樓上,男賓皆在樓下,表現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儀。內容盡管有虛構成分,卻十分合理。這些民風民俗構成的場景,小部分隨意擺置,填充畫面,大部分細節(jié)規(guī)劃,整體把控。諸多場景,多為刻意營造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也有部分場景有借鑒《清明上河圖》的表現,如山前村中匠人營房的場景與《清明上河圖》中的匠人營房情景高度相似。
三、結語
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是繼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之后中國繪畫史上又一鴻篇巨制,它形象地反映了清乾隆年間蘇州城鄉(xiāng)的繁華景象,旨在贊美“康乾盛世”。由于場景巨大、內容眾多,作者運用虛構和實寫相結合的手法,大的方面如湖泊橋梁、名山寺塔、衙署壇廟等,都有實寫的成分,而在畫面五個地段的布局以及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上,則有虛構的成分??梢哉f,《姑蘇繁華圖》體現了既忠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創(chuàng)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