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春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云南 臨滄 677000)
隨著我國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逐步涌入到城市當中。作為農業(yè)大省的西部各省市,農村人口基數存量大,農村人口市民化問題也成為了當前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問題。加強西部農村人口市民化管理,對于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促進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1 自身素質低,難以適應城市生活。自身素質低下是當前農村人口難以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調查統(tǒng)計數據來看,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程度高達80%,在專業(yè)技能上多屬自學成才,他們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等行業(yè)中從事著重體力勞動或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或工種,獲取低廉的勞動報酬。年齡偏大、學歷低甚至無學歷的農民工很難找到合適的、報酬較高的就業(yè)崗位。在城市務工的農民中,他們愿意和自己的老鄉(xiāng)、親戚、朋友一起工作、生活,且對法律法規(guī)不甚了解,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也不懂得保護自己,在城市就業(yè)大軍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容易被排擠、淘汰和受欺負。同時,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同城市居民交流很少,城市居民對農村人口的言行也存在一定的偏見,從內心上不愿意接納,這都阻礙著農村人口市民化的發(fā)展進程。
1.2 戶籍制度導致落戶困難。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及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使得大量剩余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目前,在城市務工的農村人口達八千萬,由于城市的繁華、便利的交通、先進的教育與醫(yī)療等吸引著很大一部分農民工群體不愿意再回到農村。生活在城市的農民,不再從事農業(yè)勞動,但他們仍然是農業(yè)戶口,身份仍然是外來務工人員,享受不到居住地城市的社會福利、最低生活保障與社會救助。僵化的戶籍管理制度、苛刻的城市落戶政策、煩瑣的落戶手續(xù),制約著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
1.3 農民工子女城市教育受阻。現行的教育制度與戶籍掛鉤,導致農村人口子女進城上學面臨多重問題。農村人口子女要進入公立學校上學,需要提供各種復雜的證明材料,但受時間、精力和財力等的諸多限制,往返支付成本大,非務工人員所愿。一些教學設施與師資力量較好的私立學校,一般費用較高,農民工負擔較大。可供農村務工人員選擇的學校,因教育監(jiān)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辦學硬件設施陳舊、學習氛圍淡薄以及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農村人口子女在城市教育方面的限制,使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受到直接損害,制約著農村人口城市化進一步發(fā)展。
2.1 融入城市愿望強烈?,F代化的城市建設、便利的交通、健全的醫(yī)療與社會保障、多樣化的休閑與娛樂,無一不刺激著農村人口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一般而言,多數農村年輕人更能適應城市生活,對生活在城市的愿望更強烈,其隨遷子女也更愿意進城上學。隨著進城務工人口的不斷增加,導致公共資源的緊缺,出現了交通擁堵、就業(yè)困難、救助不足等社會問題,城市人口認為城市資源被農村人口擠占了,對農村人口進城產生了排斥心理,但為了滿足自身、家庭、子女生活所需,這些并不影響農民進城的強烈愿望。
2.2 渴望城鄉(xiāng)戶籍一體化。戶籍制度是影響農村人口市民化進程的根本阻礙,城市戶籍管理制度在身份識別、學歷限制、技能要求等方面的規(guī)定,致使農村人口在城市的生存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由于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差異,農村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不習慣,出現情感歸屬缺失,導致他們在城市擇業(yè)的時候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職業(yè)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雖然各地政府針對戶籍制度作了多次的調整與改革,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對農民遷移的制約。農村務工人員渴望消解城鄉(xiāng)差異,實現城鄉(xiāng)戶籍一體化,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
2.3 城鄉(xiāng)社會保障一體化愿望強烈。農村人口在城市務工時存在同工不同酬、機會不平等、職業(yè)限制等方面壁壘,因為知識文化水平有限,他們的就業(yè)方向主要限制在制造業(yè)、建筑業(yè)這些行業(yè)內,這些職業(yè)技術含量低,勞動報酬低,與城市人口的技術性工作與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醫(yī)療保障方面,農民工因醫(yī)療保險的地域性,其醫(yī)保在戶籍地,生病住院需要返回戶籍所在地就醫(yī)、報銷,而異地治療需要支付更多的醫(yī)藥費,加上往返費用,成本很大,這些非農村務工人員所愿。農村人口在市民化進程中出現了文化接納難、身份認同難、幸福感低等困境,這些都使得他們對城鄉(xiāng)社會保障一體化產生了強烈的愿望。
3.1 完善農村土地確權制度。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農村人口市民化過程中,需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明確土地所有權。為了保障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避免農村基層組織以城市化、規(guī)?;?、現代化名義侵犯農戶的土地權益,政府要統(tǒng)一對農村土地進行確權、登記,頒發(fā)土地確權證書,解決農村人口進城的后顧之憂。第二,有效規(guī)范農民土地流轉。對于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所承包的土地,村集體在上級政府的領導、指導下,通過政策引導,規(guī)范土地有償流轉程序,將農戶剩余土地通過轉包、租賃、入股、集約化經營等現代農業(yè)方式轉移給他人或農業(yè)企業(yè),而不是任由農戶隨意“撂荒”。第三,完善耕地補償機制。為保護農業(yè)耕地紅線,應完善耕地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機制,防止個別村干部或政府工作人員肆意侵犯農民土地權益,讓農村人口成為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3.2 深化農村人口戶籍制度改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政府需要不斷調整戶籍制度,采取多種措施放寬農村人口落戶城市的條件,以增強農村人口市民化的歸屬感、幸福感。第一,探索動態(tài)戶籍管理模式。當前我國人口流動呈加快、多元變動趨勢,出現大量人戶分離的現象,單純的依靠原有的戶口靜態(tài)管理很難對流動人口進行有效監(jiān)管。動態(tài)戶籍管理模式可通過全國人口信息系統(tǒng)比對,將戶籍模式逐步從原有的戶口管理過渡到人口管理,探索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第二,探索建立一元戶籍制度。政府建立統(tǒng)一的常住戶口登記制度,逐步取消農業(yè)與非農業(yè)的二元戶口劃分,根據農村人口的實際條件,放寬學歷、社保繳納期限等入戶限制,優(yōu)先選擇那些勤勞肯干、有能力、懂技術、合法納稅的農村人口轉移為城市居民。第三,擴大住房公積金繳納的覆蓋面。政府制定相應的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引導企業(yè)為農業(yè)轉移人口繳納公積金,減小農業(yè)轉移人口的購房還貸壓力。
3.3 完善農民工子女入學教育機制。教育公平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內在要求。農村務工人員子女隨父母進城生活與上學,這是民生所需,政府需要建立一個有效地維護教育公平的新機制。第一,加強教育制度改革。將中小學教育與戶籍制度分離開來,加強對隨遷農村人口子女的信息采錄、建檔工作,保障他們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第二,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入學機制。各地政府在中小學和幼兒教育問題上,要敢于打破地域限制,允許隨遷農村人口子女在其務工居住地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地方政府可以試行居住地學區(qū)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制度,積極統(tǒng)籌協調,相應地新建或擴建校舍,增加師資力量,妥善解決農村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入學教育問題。第三,加強對民辦中小學校的監(jiān)管力度。對于現有的城市民辦中小學校,政府要加強政策支持、監(jiān)督管理、財政扶持,使他們有能力向學生提供更多更優(yōu)質的教育教學資源。
3.4 加強農村人口社會保障機制建設。農村人口積極融入城市生活,投入到對城市建設與社區(qū)生活當中,將自己當成這個城市的一份子,這是農村人口市民化的發(fā)展趨勢。第一,建立有效的服務管理體制。政府通過提供交流學習、技能培訓、就業(yè)崗位等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村務工人員積極與城市居民進行多方交流與互幫互助,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從情感上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增強他們對于居住城市的歸屬感。第二,建立農村轉移人口社會保險檔案。對于輾轉遷移的流動性農村轉移人口,政府統(tǒng)一建立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社會保險檔案或保險卡,確保他們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城市都能及時繳納社會保險金,根據累計繳納保險的年份與金額大小,切切實實讓農村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到城市的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第三,享有與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對于在城市生活、工作的農村轉移人口,要將其與本地市民一視同仁,共同享有城市居民的所有權益,以解決他們在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