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農業(yè)農村局 郭青松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氣溫較安陽市低1~2 ℃,冬春季常常出現(xiàn)寒冷交加天氣,小麥極易出現(xiàn)凍害現(xiàn)象。筆者根據(jù)多年觀察及實踐經驗,總結出林州市小麥凍害類型、特點、原因及預防措施。
冬季凍害是指小麥在越冬期間,由于遭受寒潮降溫引起的凍害。林州市地處太行山區(qū),冬季最低氣溫達-10 ℃,冬季日溫差15 ℃左右,極易出現(xiàn)寒潮天氣,引起小麥凍害。凍害一般表現(xiàn)為葉片凍害。
春季凍害是指小麥在春季遭受寒潮降溫或霜凍而引起的凍害。春季凍害按受凍時間早晚,又分為早春凍害和晚霜凍害。早春凍害又稱“倒春寒”,是指過了“立春”后,小麥進入返青拔節(jié)這段時間,此時,氣候已逐漸轉暖又突然來寒潮,導致溫度驟降,地表溫度由0 ℃以上突降至0 ℃以下所發(fā)生的凍害,故稱為“倒春寒”。晚霜凍害是指小麥在拔節(jié)期間由于氣溫突降而引起的凍害。林州市小麥以晚霜凍害為主,危害較大,常常出現(xiàn)無穗、抽穗無小花或不結籽現(xiàn)象。
小麥冬季凍害多為一二級凍害,對產量影響較小。春季凍害多為三四級凍害,受凍部位多是主莖、大分蘗和幼穗,有時伴有葉片輕度干枯。幼穗受凍死亡的順序為先主莖,后大蘗。幼穗受凍的形態(tài)特征是受凍幼穗穗軸呈綠白色,小穗乳白色,排列松弛,失水萎蔫,以后隨著時間推移,受凍幼穗逐漸黃化后死亡。
連年旋耕造成土壤耕作層變淺,小麥根系不能下扎,抗寒力降低。
林州市小麥適宜播種期在10 月5—15 日,但大部分農戶為了趕時間,一般在10 月1 日前已播種結束,最早的在9 月20 日已播種。由于播種過早造成小麥階段發(fā)育提前,易發(fā)生凍害。
由于整地質量差,播種量逐年增大。目前,林州市小麥每667 m2播種量在17.5 kg 左右,小麥群體大、個體弱,很難形成冬前壯苗,抗寒性降低。
農戶為了取得高產,常常增加施肥量,且多為高氮復合肥,有機肥很少,且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造成苗期旺長現(xiàn)象。
播前深耕整地,耕深25 cm,耕后耙地2~3 遍,達到上虛下實的標準。適時適量播種,選擇在10 月5—15 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控制在10 kg 左右。增施有機肥,分期追肥。
1.返青期至起身期。2 月下旬至3 月中旬以促為主,及早劃鋤鏟除雜草提高地溫,每667 m2追施5~10 kg尿素。及時噴施植物防凍劑或立即追肥澆水,促使受凍小麥葉片恢復生機,防治病害,促進生長發(fā)育,早發(fā)新孽,多成穗,成大穗。
2.起身拔節(jié)期噴施植物防凍劑調節(jié)小麥生長,防止春季“倒春寒”造成小麥凍害。如果拔節(jié)期發(fā)生晚霜凍害,應適當加大追肥量,每667 m2補施尿素10~15 kg,及早挽救損失,提高粒質量。
3.加強凍害麥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小麥遭受凍害后,植株體內抵抗病蟲害能力明顯下降,因此,要注意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返青后是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等根莖部病害侵染擴展高峰期,也是麥蜘蛛、地下害蟲的危害盛期。防治根部病害可選用三唑酮、適樂時、立克銹、烯唑醇等對水噴施麥莖基部,間隔10~15 d 再噴1 次。防治麥蜘蛛可用20%掃螨凈、1.8%蟲螨克、1.8%阿維菌素2500~3000 倍液噴防。以上病蟲害混合發(fā)生的,可采用以上藥劑混合噴霧防治。拔節(jié)期至抽穗揚花期是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漿蟲高發(fā)期,防治銹病、白粉病可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huán)唑等對水噴霧防治;預防赤霉病可在抽穗揚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 天以上連陰雨天氣,應立即用50%多菌靈粉劑100 g/667 m2對水50 kg 噴防。吸漿蟲每667 m2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 mL,對水5 kg 噴在20 kg 細沙土或細爐灰渣上拌成毒土順壟灑在地表,然后結合澆水進行防治。灌漿期是穗蚜、吸漿蟲、銹病、白粉病、葉枯病高發(fā)期,穗蚜可用蚜滅克、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1.8%阿維菌素、敵畏·氧樂乳油等對水噴防。防治吸漿蟲在小麥抽穗到揚花前當田間手扒麥壟見到1~2 頭成蟲時,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氧化樂果1000 倍液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