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臨淄區(qū)婦幼保健院,山東 淄博 255400)
細菌耐藥性屬于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導致這一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濫用抗生素藥物以及不合理使用抗菌類藥物等,這些現(xiàn)象會導致菌株失去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而且隨著耐藥菌株的大量繁殖,還會極大的提高細菌的耐藥性,這就導致抗菌藥物的治療效果嚴重下降。所以,就有必要加強臨床微生物檢驗以及細菌耐藥性檢測等工作,使臨床用藥更具有規(guī)范性。因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各個科室的5820株致病菌采用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以及臨床微生物檢驗,旨在確認在臨床上開展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以及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的應用價值[1]。詳情如下文所示。
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各個科室的5820株致病菌,對獲取的標本進行常規(guī)培養(yǎng)、分離以及鑒定后,開展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以及臨床微生物檢驗。
對收集的所有標本通過開展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以及臨床微生物檢驗。主要使用VITEK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開展微生物檢驗工作,通過藥敏條監(jiān)測細菌的耐藥性,并利用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對藥敏條進行處理。同時,結合肉湯稀釋法測量抗菌藥物的最小抑制菌濃度,并觀察和分析細菌的實際耐藥性。
在對收集的5820株致病菌株進行分離后,發(fā)現(xiàn)其種2982株屬于革蘭陽性球菌51.24%;其余2838株屬于革蘭陰性桿菌48.76%。其中,排在前五種的細菌分別是:大腸埃希氏菌1318株22.64%;肺炎克雷伯亞亞種1238株21.27%;銅綠假單胞菌801株13.76%;金黃色葡萄球菌602株10.34;不動桿菌274株4.71%。而其他菌株主要是變形桿菌屬、腸球菌以及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等,共1587株27.27%。
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性最強,耐藥率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氨芐西林(85. 71%)、替卡西林(84. 69%)、哌拉西林(82. 54%)、萘啶酸(81.77%)以及頭孢克肟(58.73%),但是其對美羅培南的耐藥率最低(0.0%),對阿米卡星以及頭孢哌酮的耐藥率均未超過1.5%。肺炎克雷伯亞亞種對阿米卡星、頭孢哌酮、頭孢他啶、頭孢吡肟、哌拉西林的耐藥率均為0%。并且對阿莫西林、氨曲南以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均處于較低水平[2]。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最高,為95.00%,對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以及頭孢吡肟耐藥性較差,均不超過7%.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率均為100%,對頭孢唑啉的耐藥率為50.00%,對左氧氟沙星以及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性均不超過6.00%。
近些年來在臨床上,細菌耐藥性問題尤為嚴重,甚至極大的影響到了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細菌能產生耐藥性的原因就是其本身就具有耐藥性基因,而且在臨床上大量的應用抗生素藥物,這就進一步促使耐藥菌株的產生,甚至還會出現(xiàn)多重耐藥菌株,這也就必然會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影響[3]。再加上近些年來,在臨床上廣譜抗生素的大量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進一步加劇,很多的專家學者為了能夠保證抗菌藥物的有效性,也積極的開展深入性的研究,防止由于藥物使用不當而引發(fā)的不良失誤。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4],開展良好的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以及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能夠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在現(xiàn)如今的臨床治療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抗感染和抗菌藥物,將能夠很好的保證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尤其是在開展抗菌治療時,需要選擇能夠對細菌生長造成抑制,并能夠消滅致病菌的藥物。而在對患者開展抗菌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會出現(xiàn)細菌耐藥性的問題。而為了能夠有效的積極細菌耐藥性問題,就需要做好細菌耐藥監(jiān)測以及微生物監(jiān)測,這樣就能夠更好的掌握細菌的實際情況,并為患者選擇針對性的抗菌藥物。.
本文也就這一觀點開展深入的分析。本次研究中:在對收集的5820株致病菌株進行分離后,發(fā)現(xiàn)其種2982株屬于革蘭陽性球菌51.24%;其余2838株屬于革蘭陰性桿菌48.76%。其中,排在前五種的細菌分別是:大腸埃希氏菌1318株,肺炎克雷伯亞亞種1238株,銅綠假單胞菌801株,金黃色葡萄球菌602株,不動桿菌274株。而其他菌株主要是變形桿菌屬、腸球菌以及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等[5]。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性最強,肺炎克雷伯亞亞種則對多種藥物的耐藥率為0%,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最高,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G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率均為100%。這充分說明了臨床上有很多致病菌都存在著極強的耐藥性,但是這些耐藥菌也有其針對性的抗菌藥物,為了能夠更有效的開展對患者的治療,就要選擇敏感性高的抗菌藥物,但是也不能夠濫用抗菌藥物。尤其是在臨床治療時,需要系統(tǒng)的對致病菌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并進行有效的檢驗和分析,切實掌握致病菌的具體屬性,從而能夠“對癥下藥”,這樣就能夠有效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出現(xiàn)院內感染問題,提供患者高質量的醫(yī)療服務[6]。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開展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以及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有著極其顯著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掌握細菌耐藥性的變遷,從而指導對患者的臨床規(guī)范性用藥,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