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春
(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yī)院, 天津 300100)
第二產程,又稱胎兒娩出期,指從子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的過程。 《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專家共識(2014)》指出,在保障母兒安全的前提下 ,適時選用合理的舒適體位,對促進胎兒娩出,減少母嬰并發(fā)癥,均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一產程自由體位分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第二產程中自由體位分娩的臨床應用相對較少,仍處在探索階段。 2000 年以來,歐美對第二產程不同的分娩體位的研究已經趨于成熟[1-5]。 在我國, 仰臥位分娩方式仍是目前第二產程應用最普遍的體位。 因為助產士對產婦進行仰臥位接產時,便于觀察胎心及先露下降的情況、 便于行會陰切開術和實施陰道助產技術(如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 近幾年,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開展第二產程實施自由體位分娩的臨床研究, 筆者就近幾年的研究現狀綜述如下。
1996 年WHO 提出, 自由體位分娩使產婦更舒適,更符合生理體位,有利于自然分娩。 自由體位就是除外平臥位, 產婦在宮口開全后依然可以像在第一產程一樣,在沒有絕對需要臥床的情況下,根據自身意愿選擇分娩體位。 自由體位分娩這一概念首先由Engelmann[6]提出。其在研究中發(fā)現,原始社會中女性分娩時多傾向于采用感覺舒適的體位進行分娩,從而提出產婦使用自由體位進行分娩這一概念。 此后相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分娩體位,包括側臥位、手膝俯臥位、站立位、坐位等。 之所以提倡自由體位,是因為自由體位接產與仰臥位接產相比, 有其特有的優(yōu)點。 賀晶等[7]的報道指出,自由體位可以增大子宮脊柱(骨盆)的傾斜角—骨盆驅動角,有利于胎兒入盆下降;可以增大骨盆徑線,糾正異常胎位,促進順產;增加產婦的舒適度,可以預防胎兒宮內窘迫;產婦采用自由體位分娩,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加強宮縮;尊重產婦的意愿可以幫助產婦減輕陣痛感。 沈娟華等[8]研究顯示,采用自由體位分娩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縮短,自然分娩率顯著提高,剖宮產率下降;且第二產程應用自由體位分娩的產婦胎兒窘迫發(fā)生率、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產婦下肢麻木/疼痛發(fā)生率均低于采用傳統分娩方式的產婦。 陳麗華[9]的研究顯示,采用自由體位分娩的產婦出現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的情況顯著低于應用傳統體位分娩的產婦。
2.1 屈腿半臥位分娩 是目前普遍應用的自由體位之一。 屈腿半臥位指產婦進入產房后,將床頭抬高約45°,產婦用雙手抱大腿腘窩或膝蓋,宮縮時配合用力。 黃海燕、陳美芳[10-11]研究結果顯示,屈腿半臥位體位可縮短第二產程時間,減少產婦平臥位的不適感。屈腿半臥位組的產婦產后出血率、尿潴留發(fā)生率、會陰側切率、 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的仰臥位分娩的產婦。 另外,屈腿半臥位體位也有利于助產士更好地保護會陰。 但是,該體位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產婦對于下腔靜脈及腹主動脈的壓迫, 減少胎盤的血供,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屈腿側臥位分娩 進行屈腿側臥位分娩時,產婦側臥于產床上,臀部和膝蓋放松,產婦可以自己抱住上側大腿, 也可將上側腿放在腳架上。 Paternotte J等[12]研究中指出,側臥位分娩能夠降低會陰側切率,便于胎心的觀察,降低新生兒產后窒息的概率。 何遠敏等[13]研究顯示,第二產程采用側臥位分娩的產婦,發(fā)生宮頸裂傷、會陰水腫的概率和產后2 h 出血量遠遠小于采用傳統仰臥位分娩的產婦; 且采用側臥位分娩的產婦會陰Ⅱ度裂傷的發(fā)生率遠低于傳統分娩體位的產婦。側臥位分娩體位降低了子宮對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的壓迫,降低了胎兒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概率,使產婦不易發(fā)生仰臥位低血壓[12]。
2.3 手膝位分娩 手膝位又稱四肢著床位或趴位。 即產婦雙膝著床,身體向前傾屈,雙手掌或雙拳支撐自己,使胎兒重心前移,從而增加胎頭對宮頸的壓迫,加快胎頭下降的速度[14]。 有[15]研究應用MR 技術測量女性骨盆,發(fā)現手膝支持俯臥位時,骨盆出口徑線和坐骨棘徑線長于仰臥位, 由此推測產婦在采用手膝支持俯臥位分娩時,骨盆出口增寬,有利于胎兒下降和內旋轉。 目前,國內關于第二產程應用該分娩體位的臨床報道較少, 但國外一些醫(yī)院手膝位作為一種常見的分娩體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劉婧巖等[16]的研究中指出, 手膝位使得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空間增大,從而減輕了宮縮時產婦腰骶部的疼痛感,增加了產婦的舒適度,并且方便助產士進行陰道檢查,同時有利于胎兒由枕后位向枕前位旋轉[17];但是,長時間手膝位會使產婦上臂酸痛,因此,產婦可借助枕頭、椅子進行適當的休息。 已經行分娩鎮(zhèn)痛的產婦不建議采用此體位, 以避免麻醉藥物作用可能引起的摔倒的風險[18]。手膝位在第二產程的應用方面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但是不便于助產士對于會陰的保護,因此,在國內對該體位進行臨床應用時, 產科醫(yī)生和助產士要對產婦進行相對準確的全面評估, 對產婦有充分的風險告知,確保產程中的母嬰安全。
2.4 坐位分娩 助產士或產科醫(yī)生指導產婦在產床或者特制產凳上取坐位, 調整體位使產婦感覺舒適并完成分娩[13]。有研究報道[19-20],坐位分娩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明顯短于采用平臥位分娩產婦, 胎先露下降更快,順產率高, 新生兒窒息和產后出血發(fā)生率較低。 臧瑜等[21]研究結果顯示,第二產程中應用坐位分娩的臨床優(yōu)勢包括減輕子宮負荷, 加強了母體肺部氣體的交換功能, 減少了胎兒窘迫的發(fā)生率和產婦產時出血的發(fā)生率,對促進母嬰健康、改善分娩結局有積極意義。但坐式分娩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坐位在宮縮間歇也會增加宮腔內的壓力, 容易導致宮頸和外陰水腫,同時,坐位分娩時胎頭對會陰的壓力增大,容易使會陰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撕裂傷,對助產士的要求較高。 因此,坐位分娩體位在臨床的應用及管理還有待進一步的臨床實踐。
2.5 蹲位分娩 蹲位分娩指產婦雙腳平放在地板或分娩床上, 在助產士或者欄桿等協助下維持身體平衡,完成分娩。研究顯示[22],蹲位與產婦平時排便體位一致,可以使產婦更好的應用腹壓協助分娩,加快胎先露下降,縮短產程時間;同時,蹲位分娩可減輕胎兒對產婦腹主動脈的壓迫,增加下腔靜脈回流,改善子宮-胎盤血供情況,從而降低胎兒宮內窘迫發(fā)生率和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23]。 李英[24]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蹲位分娩體位相較于傳統仰臥位分娩體位, 可以提高陰道自然分娩率,縮短產程時間,降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 然而,蹲位分娩加重了分娩時會陰的負擔,故對會陰損傷較大。 Shorten 等[25]研究發(fā)現,在所有分娩體位中,采用蹲位分娩的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會陰撕裂傷發(fā)生率最高。 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運用何種方法來進行助產士的接生操作,正確保護會陰。
2.6 站立位分娩 站立位是指產婦站在床邊,雙手扶住護欄,雙腿張開,第一產程宮縮時可以左右晃動臀部。譚秀娥[26]研究發(fā)現,第二產程選擇站立位分娩,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重力作用, 加大胎頭對宮頸的壓迫力度,加快胎頭下降速度,從而縮短第二產程。 產婦根據自身意愿選擇站立位時,能夠更加放松,胎頭的壓迫能夠使盆底肌肉得到更好的拉伸, 有利于減少會陰側切率。 站立位分娩的新生兒經過產道的擠壓,呼吸道內的羊水能夠被更好的擠出, 降低了新生兒濕肺和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概率。 站立位對于接產的助產士來說,不利于觀察胎頭撥露情況,也不利于會陰的保護。 因此,臨床應用較其他分娩體位少,應用前需慎重評估患者及胎兒的情況。
根據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第二產程分娩體位,是近幾年國內助產技術探討的熱門話題之一。 產婦在待產過程中, 助產士必須要考慮產婦的舒適性和被尊重的態(tài)度, 接產時不僅要考慮到產婦是否感覺舒適,還要考慮接產過程中是否便于觀察,以及保護會陰等。 自由體位避免了仰臥位分娩時的缺點,有助于縮短產程,減少產后出血,降低新生兒窒息率。 但每一種體位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有待于在日后的臨床工作中通過大樣本量的研究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