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三十年來水利史與水利糾紛研究綜述

      2020-12-20 12:43:07吳明晏
      關鍵詞:糾紛共同體水利

      吳明晏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區(qū)域社會史興起以來,史學界對水利的研究視角經(jīng)歷了一個從水利技術史到水利社會史的轉變過程,逐漸呈現(xiàn)出多學科、多方法研究態(tài)勢。尤其是山西省一帶,以行龍教授為代表的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對于山西省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爭水糾紛有深入研究,從“三七分水”和“油鍋撈錢”等民間故事入手,分析地方對水權的攥取與傳承,將水利與社會密切結合,成果頗豐。相較而言,1949年以后的水利史研究薄弱。因此,重新梳理水利史發(fā)展脈絡,找出水利史研究欠缺之處,有助于后續(xù)學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深化水利史研究。

      一、水利技術史階段

      水利史研究始于對自然河流與水利工程的介紹。鄭肇經(jīng)的《中國水利史》一書成為奠基之作,該書對黃河、揚子江、淮河、永定河、運河河道變遷,全國各省灌溉情況以及歷代水利職官進行了詳細描述[1]340-346。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聯(lián)合主編的《中國水利史稿》一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先秦至民國時期的水利科學技術,包括灌溉、航運、災害治理、水利理論等諸多方面[2]24-35。姚漢源的《中國水利史綱要》對1949年以前的水利史發(fā)展概況作了大致梳理,起到了統(tǒng)領作用,并對各類水利工程興廢及其與政治經(jīng)濟的關系作了初步分析,承上啟下[3]1-19。周魁一通過闡釋“歷史模型”的研究方法,試圖將中國古代的治水實踐與當代水利相結合,打破水利學科的人文與科學概念,為從社會史層面研究水利問題奠定了基礎。此外,還有一批水利志、河志、水利期刊等成果,如《海河志》《中國水利集刊》,以及各縣市水利志和一批與水利相關的資料集,如《當代中國》系列叢書中的《當代中國的水利事業(yè)》《建國以來農(nóng)業(yè)合作化史料匯編》《農(nóng)業(yè)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的整理出版,都系統(tǒng)梳理了有關水利的重要文獻,為水利史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和全局視野。

      總體而言,水利技術史研究階段雖然提出了“水利經(jīng)營管理不只是個技術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2]31,“稍及政治經(jīng)濟與水利之互相制約,互相影響” 的觀點[3]2-3,但論述的重心仍是水利工程興廢與河流治理技術經(jīng)驗,不能成為“從經(jīng)濟發(fā)展看的水利史”。

      二、水利社會史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水利社會史成為了水利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具體而言,又可分為理論性研究和區(qū)域性研究兩個方面。

      (一)理論性研究

      關于水利社會史理論研究,影響較大的是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理論”和日本學界以森田明為代表的“水利共同體理論”。魏特夫在《東方專制主義——對于極權力量的比較研究》一書中提出了“東方專制主義”理論,認為在東方農(nóng)業(yè)社會,治水至關重要,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實施必須依靠一個能夠有效管理這些工程的嚴密組織,這個組織的掌權者因而獲得了最高統(tǒng)治權,專制主義就此形成[4]50-51。與魏特夫一樣,國內學者冀朝鼎也將水利研究的視野置于政治、經(jīng)濟體系中,他的《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jīng)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一書提出了“基本經(jīng)濟區(qū)”概念,通過探索中國歷史上灌溉與防洪發(fā)展,表明了水利與經(jīng)濟、政治中心的地理關聯(lián)性以及基本經(jīng)濟區(qū)的轉移[5]9-10。水利作為保障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因素的確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時期發(fā)揮著維護政權合法性、保證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但這種“治水社會”的研究思路有其缺陷,它過分強調了水利的政治控制作用,而忽視了水利對民間生產(chǎn)生活與基層社會的影響。正是由于這一缺陷,日本學界的“水利共同體理論”開始取代“東方專制主義理論”在國內興起,并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實際上,“共同體”提法最初來源于德國社會史學家滕尼斯,他在《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提出,共同體是一種在情感、依戀、內心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礎上形成的聯(lián)系密切的有機群體[6]120-121。其實,鄉(xiāng)村本身就具備這種屬性。日本學界在研究本國農(nóng)村社會時,因其類似于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故而開始使用“共同體理論”。20世紀40年代,日本國內開始了以平野義太郎和戒能通孝為代表的第一次關于“共同體理論”的論爭。平野義太郎按照共同體理論解釋中國鄉(xiāng)村,認為自然村落具有“自治合作機能”,具有巨大的共同體性質。戒能通孝則認為華北村落沒有固定的村界,也沒有以固定村民為中心的團體。爭論結果是戒能通孝的觀點得到了旗田巍等人的支持,旗田巍否定了華北村落共同體的性質。關于共同體理論,杜贊奇也認為,20世紀以來,村落的共同體意識開始淡化[7]2-5。李懷印的《華北村治: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xiāng)村》一書認為,華北村莊有合作的傳統(tǒng),但內部也有沖突與矛盾,并不能稱之為共同體[8]80-81。目前關于中國社會的共同體理論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日本學界承認中日社會存在差異,但認為這種差異并不代表共同體不存在,而表明中國社會存在一種特有的共同事業(yè)。此后一些學者還從其他角度提出了共同體的相關觀點,如森田明、氏著、宮坂宏、長瀨守、好并隆司、今堀城二等人在論爭中提出了“水利共同體”(1)論戰(zhàn)時期的代表作有豐島靜英《中國西北部にぉけゐ水利共同體にっぃて》,載《歷史學研究》 201號;江原正昭《中國西北部の水利共同體に關すゐ疑點》,載《歷史學研究》 237號;宮坂宏《華北にぉけゐ水利共同體の實態(tài)》上、下,載《歷史學研究》240號、241號;好並隆司《水利共同體に于けゐ鎌の歷史的意義》,載《歷史學研究》244號;前田勝太郎《舊中國にぉけゐ水利共同體の共同體的性格にっぃて》,載《歷史學研究》271號;前田勝太郎《華北農(nóng)村にぉけ ゐ水利機構》,收入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現(xiàn)代ァシァの革命と法》第二卷,勁草山房1966年版;好並隆司《中國水利史研究の問題點》,載《史學研究》99號。上述篇目參見森田明著、鄭樑生譯的《清代水利社會史研究》,臺灣國立翻譯館1996年出版,第364頁注釋。轉引自謝湜的《“利及鄰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開發(fā)和縣際關系》,載《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的概念,但由于大部分文獻并未翻譯整理,因此僅能從國內學者論述中略窺一二。不難看出,“水利共同體”的特征是:民眾有共同的水利需求,并且自發(fā)修建水利設施,所需費用由受益者分擔,制定水利規(guī)章制度,建立了完整的水利秩序。而“水利共同體”論爭的中心在于:水利組織是否就是水利共同體。這場論爭也延續(xù)到了中國,但至今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魯西奇的《“水利社會”的形成——以明清時期江漢平原的圍垸為中心》一文考察了圍垸過程中鄉(xiāng)紳的參與作用和鄉(xiāng)紳內部矛盾沖突,認為江漢平原的圍垸不僅是“水利共同體”的一種類型,而且超越“水利共同體”形成了一個更為豐富的水利社會[9]。馮賢亮的《清代江南鄉(xiāng)村的水利興替與環(huán)境變化——以平湖橫橋堰為中心》一文從生態(tài)角度出發(fā),講述了清代開河失誤導致大水漫灌,但并沒有從水利糾紛的角度考察,而是更為關注鄉(xiāng)紳與地方政府力量較量所導致的水利設施反復興建,以及由此帶來的環(huán)境影響[10]。錢杭的《共同體理論視野下的湘湖水利集團——兼論“庫域型”水利社會》一文從類型學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庫域型水利社會”的概念,在對水利集團用水權糾紛的分析中指出了水利集團內外部異質性因素的排他反應,是對“水利共同體理論”的挑戰(zhàn)[11]。謝湜的《“利及鄰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開發(fā)和縣際關系》一文以明清時期濟源和河內兩縣的水利開發(fā)為例,把水利開發(fā)序列置于地域聯(lián)系中考察,重點關注了縣際關系以及地方勢力對官方行為的影響[12]。作者認為,聚落間沒有與生俱來的“共同體”,只會在水利開發(fā)的各個時空剖面形成不同程度的利益聯(lián)系,“水利共同體”分析模式限制了水利社會史研究的時空尺度??傮w而言,盡管對于“水利共同體”的認識有差異,但這一理論確實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水利社會史的發(fā)展。

      受日本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學術界對水利的關注也由“治水社會”轉變?yōu)椤八鐣?。王銘銘的《“水利社會”的類型》與行龍的《從“治水社會”到“水利社會”》兩文奠定了“水利社會”研究的基本視角[13-14]。水利史開始與社會基層組織、宗教信仰、區(qū)域社會相交融,呈現(xiàn)出歷史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態(tài)勢,涉及法學、人類學、民俗學、水利工程學、類型學、歷史地理學等,學術成果較為豐碩,并呈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域性特征。

      (二)區(qū)域性研究

      在水利社會史區(qū)域研究方面,由于水的公共性與水文自然狀態(tài)的不受控制性,通常將不同時段、不同類型的水權劃分和水利糾紛事件作為研究重心,以小見大地窺探國家與地方的互動關系。具體而言,研究熱點集中于明清至民國時期,以行龍、趙世瑜、張俊峰、胡英澤、蕭正洪、藍克利、董曉萍、石峰等人為代表,以鄉(xiāng)村水權的劃分和灌溉合作機制為突破口。

      1949年以后的水利糾紛研究較為薄弱,重點在于剖析水利糾紛的發(fā)生過程,總結水利糾紛的發(fā)生原因及其影響,研究內容趨于雷同,研究缺乏理論和研究框架的突破。

      1.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水利糾紛研究

      行龍的《明清以來山西水資源匱乏及水案初步研究》一文,以水案為中心,思考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如何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fā)和利用[15]。趙世瑜的《分水之爭:公共資源與鄉(xiāng)土社會的權利與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為中心》、張俊峰的《水利社會的類型:明清以來洪洞水利與社會變遷》和胡英澤的《水井碑刻里的近代山西鄉(xiāng)村社會》這三篇文章都描繪了明清至民國時期山陜等地由于缺水問題導致的分水之爭,著力點在于探討國家與社會對糾紛的處理和應對,即在國家權力滲透時,勢微的鄉(xiāng)村地區(qū)民眾如何通過故事傳說、神廟祭祀爭取作為公共資源的水的使用權,突出表現(xiàn)了士紳作為上下之間的緩沖閥是如何運作的[16],[17]300,[18]。其中張俊峰進一步將山西水利的灌溉類型分為了引泉灌溉、引河灌溉與引洪灌溉三種,并明確提出了“泉域型水利社會”“流域型水利社會”“洪灌型水利社會”的概念,從類型學的角度進行了個案研究,強調和突顯出水在不同區(qū)域社會中的中心作用,以求豐富水利史的整體研究。藍克利、董曉萍的《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獻與民俗》一文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fā),總結了山陜地區(qū)村民的用水觀念以及公共水資源的分配過程[19]1。石峰的《關中“水利社區(qū)”與北方鄉(xiāng)村的社會組織》一文從人類學的角度考察了水利協(xié)會這樣一種非血緣關系的民間組織在組織用水與協(xié)調水利糾紛時的作用,但未對水利糾紛發(fā)生的根源做出解釋[20]。

      王建革將視野放在華北平原,他的《河北平原水利與社會分析(1368—1949)》一文考察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滏陽河上游地區(qū)的渠道灌溉和以可分性水權為社會聯(lián)系的水利社會模式,大清河下游天津圍田區(qū)國家管理、防澇和抗旱為一體的水利集權模式,突顯了官方力量減弱后,鄉(xiāng)村基層水利組織在鄉(xiāng)紳參與下如何通過嚴密的管理制度處理爭水糾紛[21]。其中,在論述天津屯田與江南圩田的差異時,作者指出,華北地區(qū)由于水資源稀缺形成了個人水權,進而導致了水權的可分性,而江南地區(qū)由于水資源豐富,民眾將關注點放在了澇災爆發(fā)后對土地的爭奪上,使水權變?yōu)橐环N團體責任。王培華的《清代滏陽河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分配與利用》一文,詳細分析了清代滏陽河流域邯鄲、永年、磁州爭水灌溉的過程、原因和解決方法,重點指出分水制度的建立與行政區(qū)劃調整對爭水糾紛的緩解[22]。李嘎的《“罔恤鄰封”:北方豐水區(qū)的水利紛爭與地域社會——以清前中期山東小清河中游沿線為例》一文,目光跳出北方缺水區(qū)的爭水糾紛,關注到了北方小清河流域新城與高苑兩縣的蓄泄糾紛。其中以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金萬清捏控案”為例,分析了為避水爭地,同一縣境內的地方官員、鄉(xiāng)紳、民眾如何共同對抗鄰縣,同時指出清河道作為兩縣邊界,分屬不同政區(qū),政策執(zhí)行力的缺失是導致矛盾爆發(fā)的根源[23]。

      2.1949年以后的水利糾紛研究

      相對于明清至民國時期,1949年以后的水利糾紛研究比較薄弱,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傮w來看,此時期的水利糾紛大致分為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造成的用水糾紛、排水糾紛、水利產(chǎn)權糾紛三種類型。胡英澤的《流動的土地——明清以來黃河小北干流區(qū)域社會研究》一書,以碑刻、魚鱗冊、田野考察資料為基礎,總結了黃河灘地邊界與地權的變化過程,在長時段背景下探討了土地糾紛中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眾的互動[24]9-17。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談到了1949年以后陜西省韓城縣與山西省容城縣因為黃河河道變動導致的灘地邊界爭議與械斗事件,進而追蹤到三峽水庫修建后移民返鄉(xiāng)潮與國家移民意愿的沖突。這是目前學界少有的關于1949年以后民間糾紛處理的學術性論述。張小軍在《復合產(chǎn)權:一個實質論和資本體系的視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復合產(chǎn)權”的概念,以山西省洪山泉的用水糾紛為中心探討了水的經(jīng)濟產(chǎn)權、文化產(chǎn)權、社會產(chǎn)權、政治產(chǎn)權、象征產(chǎn)權并存的屬性[25]。“1949年以后,水權逐漸被國家收走,具體管理部門為介休縣政府下轄的洪山泉水利管理委員會。前幾年,相鄰某縣借助現(xiàn)代探測技術,發(fā)現(xiàn)洪山泉的地下水庫也在他們的縣境地下,便開鑿了一口深井取水。于是,科學技術打破了原來傳統(tǒng)的文化安排,引起了兩縣水權糾紛?!盵25]這場水權官司在相關部門相互推諉下無人負責,導致兩縣開始打井搶水,從而得出僅從經(jīng)濟產(chǎn)權入手,不顧及文化、社會、政治產(chǎn)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的結論。王福林的《金堤河地區(qū)水事糾紛》一書,刻畫了金堤河流域水利糾紛的具體面相,但該書以記敘為主,僅客觀描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缺乏學術性分析[26]1。胡其偉的《民國以來沂沭泗流域環(huán)境變遷與水利糾紛》一文,部分內容分析了沂沭泗流域復雜的水利糾紛事件,以及國家、地方政府對泄洪糾紛的應對措施,提出了“水利單元”的概念,以區(qū)別土地私有制下的“水利共同體”概念,用于探討人民公社時代的水利糾紛[27]。丁秀娟的《建國后微山湖地區(qū)的省際湖田湖產(chǎn)糾紛情況研究》一文,采用檔案與地方志資料,詳細分析了1949年以后江蘇、山東兩省之間的湖田、湖產(chǎn)糾紛狀況,認為湖田、湖產(chǎn)糾紛的擴大影響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以及法律權威,并結合社會學方法,認為單一收入、資源貧乏加重了群眾的小農(nóng)意識、鄉(xiāng)土觀念等社會心理因素,是導致糾紛的主要原因[28]。楊學新、宰波的《新中國政區(qū)邊界水利糾紛治理的實踐與歷史啟示——以冀豫兩省漳河堤防歸屬糾紛為中心的考察》一文,在1949年后行政區(qū)劃調整的背景下,分析河北、河南兩省關于堤防糾紛問題的解決思路,認為應在協(xié)商處理糾紛的基礎上,統(tǒng)籌規(guī)劃兩省科技發(fā)展、系統(tǒng)治理的思路,才能“標本兼治”[29]。余浩然的《向水而生——1950年代以來皖北農(nóng)村的水利與秩序》一文,站在社會學角度,采用田野調查資料,通過不同時期的人類活動特點討論水利興修的社會意義,探討了水利建設與地方實踐的復雜關系。文中提到了兩起用水糾紛案件,并借此反思后集體化時代水利管理的困境,認為政府自利性與公共性關系、民間法與地方秩序發(fā)展、基層治理邏輯對水利分配至關重要[30]。

      三、結語

      區(qū)域社會史興起以來,水利史的研究從技術史轉換到社會史層面,目光自下而上轉移,不再拘泥于江河湖泊與水利技術介紹,而是將水利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研究重心從水利糾紛入手,分析官府與鄉(xiāng)紳的作用,國家與地方的互動關系成為主流。與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水利糾紛研究相比,1949年以后的水利糾紛研究尚未成系統(tǒng)。需要反思以下三點:第一,水利史與水利糾紛研究缺乏理論和解釋框架的突破;第二,水利糾紛研究往往專注于具體村落、具體事件,并從中得出結論,缺乏與其他地區(qū)水利糾紛的對比思考,如不同區(qū)域之間的水利糾紛有何共性和個性;第三,與水利糾紛爆發(fā)地具有相似自然環(huán)境和水利設施的其他地區(qū)是否一定存在水利糾紛?如果存在,是否能夠說明水利糾紛產(chǎn)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和普遍性受到何種變量的影響?如果不存在,這些地區(qū)無水利糾紛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在今后研究中都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和考量。

      猜你喜歡
      糾紛共同體水利
      鄰居裝修侵權引糾紛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署名先后引糾紛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Ⅱ)
      為奪取雙勝利提供堅實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會
      用“情”化解離婚糾紛
      人民調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26
      利辛县| 镇雄县| 遂川县| 修水县| 会同县| 武冈市| 舒城县| 芜湖县| 天峨县| 济南市| 双流县| 和静县| 大石桥市| 淳安县| 容城县| 克山县| 邹平县| 佛山市| 景德镇市| 连江县| 克什克腾旗| 巴中市| 卢氏县| 嘉荫县| 沿河| 石渠县| 迁西县| 桃园县| 黎平县| 武冈市| 鸡西市| 葫芦岛市| 杨浦区| 林芝县| 梁平县| 宜丰县| 河曲县| 新蔡县| 黔西| 小金县|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