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侯新穎*
(大慶油田乘風醫(yī)院,黑龍江 大慶 163412)
疣狀胃炎患者往往有著較高幾率出現(xiàn)胃癌,因此有必要對該病起到足夠的重視。相關研究人員認為其胃黏膜中的幽門螺桿菌是造成該病的原因,因此多采用幽門螺桿菌根除術進行治療[1]。本研究主要是對胃鏡下高頻電凝聯(lián)合幽門螺桿菌根除術對疣狀胃炎起到的干預效果進行探究。
選取我院2017.06~2019.06收治的200例疣狀胃炎患者(男110例,女90例,年齡(43.43±4.12)歲);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100例(男56例,女46例,年齡(42.17±2.31)歲)以及觀察組100例(男54例,女44例,年齡(42.34±2.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此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僅采用幽門螺桿菌根除術進行治療:給予患者阿莫西林、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克拉霉素口服治療。其中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51021734,四川制藥制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用藥量為1000 mg/1次;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3168,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用藥量為20 mg/1次;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46345,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用藥量為500 mg/1次;所有藥物每日分2次于晨起、臨睡時服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行胃鏡下高頻電凝治療后對其實施上述根除術治療。胃鏡下高頻電凝治療前保障患者身心處在正常水平時進行,電流輸出功率以30W為佳,對成熟性隆起行電凝灼燒直至平坦,顏色發(fā)黃(或變白)。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以臨床癥狀消失為顯效;以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為有效;以臨床癥狀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數(shù)常100%。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19.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率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并以率(%)表示,以(P<0.05)為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例數(shù)為90例、有效例數(shù)為9例、無效例數(shù)為1例,總有效率為99%(99/100);對照組組顯效例數(shù)為76例、有效例數(shù)為14例、無效例數(shù)為10例,總有效率為90%(90/100);兩組總有效率先比較,x2=7.792,P=0.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疣狀胃炎患者數(shù)量正逐年上升,而諸多研究資料表示疣狀胃炎患者病情發(fā)展成為胃癌的幾率相對來說比較高[1-3],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積極對該病進行該治療,降低其胃癌發(fā)生幾率。
通常情況下,人體胃黏膜中的幽門螺桿菌存在多表現(xiàn)為陰性,但對于疣狀胃炎患者而言,其幽門螺桿菌主要表現(xiàn)為陽性。因此臨床認為幽門螺桿菌可能是導致該病出現(xiàn)的相關因素,并采用藥物治療方式來根除幽門螺桿菌,并進一步對其造成的感染實行相關預防,但實際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2]。胃鏡下高頻電凝治療是近年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模式,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其能夠對患者病灶處的疣狀隆起實行電凝灼燒[4-6],顯著改善了患者病灶部位的相關癥狀,從而起到控制炎性的效果,具有著較佳的治療作用。
在胃鏡下,疣狀胃炎可分為成熟型、未成熟型兩種分型,通常未成熟型對患者帶來的危害性比較小[7-9],其通??稍?個月內實現(xiàn)自行消退;而成熟型通常是由于胃黏膜組織增生所導致,由于其不會自行消退且對人體危害性較大,因此藥物對該分型的治療效果并不佳,需采用結合電凝治療以及幽門螺桿菌根除術治療。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0-12],說明胃鏡下高頻電凝聯(lián)合幽門螺桿菌根除術對疣狀胃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一幽門螺桿菌根除術治療,有較佳運用價值。
綜上所述,胃鏡下高頻電凝聯(lián)合幽門螺桿菌根除術對疣狀胃炎患者的治療效果確切[13-15],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