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閆娟,張杰,拓明祥,田青,楊紅麗
延安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陜西 延安 716000
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是臨床鼻科常見慢性炎癥性疾病,患病率逐年遞增且趨于低齡化,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全球性健康問題[1]。藥物或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常用方法,但有20%的患者治療后效果不佳且在短時間內復發(fā),導致病情遷延不愈[2]。盡管臨床對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對其發(fā)病機制仍尚未明確。有學者認為環(huán)境、微生物、遺傳或免疫應答缺陷等因素與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發(fā)生有關[3]。研究指出,免疫反應參與了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fā)生及發(fā)展,但關于其炎性反應對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發(fā)病作用及對病情進展的影響仍有諸多不明[4]。調節(jié)性T 細胞(Tregs)為自身免疫反應的T 細胞亞群,被認為是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危險因素[5]。維生素D屬于固醇類脂溶性維生素,屬人體免疫調節(jié)因子,血清25(OH)D 是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并間接對Tregs 生產影響,調節(jié)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發(fā)生及發(fā)展[6]。對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的血清25(OH)D、Tregs及相關細胞因子表達水平與病情變化的關系,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2月延安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收治的80 例慢性鼻頭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選擇不伴有鼻息肉慢性鼻竇炎患者80 例作為觀察組1。納入標準:①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診療指南》[7]中相關診斷標準;②病程>12 周,且未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②肝、腎、心功能嚴重障礙或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哮喘、變異性鼻炎等變態(tài)反應性疾??;④近1個月內有接受激素、抗生素治療;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⑥既往有代謝紊亂疾病史;⑦阿司匹林耐受不良者。觀察組中男性 48 例,女性 32 例;年齡 18~65 歲,平均(41.65±7.52)歲;體質量42~70 kg,平均(55.13±3.68)kg。觀察組1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0±7.43)歲;體質量42~70 kg,平均(54.98±3.70)kg。另選取健康體檢者80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1例,女性 39 例;年齡 18~64 歲,平均(41.99±7.31)歲;體質量42~69 kg,平均(54.88±3.69)kg。三組受檢者性別、年齡和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組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采集三組受檢者空腹外周靜脈血10 mL,常溫靜置10 min 后,給予患者離心處理(3 000 r/min,離心半徑5 cm)15 min,分離上清液保存于-45℃的冰箱中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生產廠家:武漢興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中25(OH)D、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35(IL-35)、轉化生長因子β (TGF-β)、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取出殘留液體加入稀釋緩沖并充分搖勻,離心棄上層清液,采用Foxp3流式細胞儀(生產廠家:美國eBioscience公司)檢測Tregs水平。25(OH)D評價方法:依據(jù)《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8]進行評定,以25(OH)D<20 ng/mL 定義為維生素 D 缺乏。(2)鼻竇CT檢查:參考點與硬腭垂直,前者為鼻骨,后者至蝶竇后壁,層厚2 mm,間距5 mm,窗技術2 000/200 Hu。(3)鼻竇CT評分:依據(jù)左側、右側,分析每側分上頜竇、額竇、蝶竇、前、后組篩竇,每側12分,總分0~24分。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受檢者的血清25(OH)D、Tregs、TGF-β、IL-35、IL-10、TNF-α、IL-1β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標與疾病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受檢者的25(OH)D、Tregs 及相關因子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25(OH)D、Tregs、TGF-β、IL-35、IL-10明顯低于觀察組1和對照組,而TNF-α、IL-1β水平則明顯高于觀察組1 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受檢者25(OH)D及Tregs及相關因子比較()
表1 三組受檢者25(OH)D及Tregs及相關因子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觀察組1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觀察組1對照組F值P值例數(shù)80 80 80 25(OH)D(ng/mL)14.23±3.12ab 17.15±2.14a 21.56±3.24 131.721 0.001 IL-1β(ng/mL)6.13±1.12ab 4.23±0.65a 3.12±0.37 306.591 0.001 TGF-β(ng/mL)78.12±5.13ab 84.12±6.11a 89.13±6.11 72.220 0.001 IL-35(ng/mL)55.12±3.12ab 59.18±4.52a 62.10±6.23 42.761 0.001 IL-10(ng/mL)15.32±3.18ab 18.12±4.18a 20.13±4.25 30.682 0.001 TNF-α(ng/mL)21.46±5.12ab 18.31±3.66a 14.12±2.99 67.031 0.001 Tregs(%)5.31±1.12ab 6.58±1.74a 7.85±1.51 58.992 0.000 1
2.2 觀察組不同血清25(OH)D 水平患者的外周血Tregs、細胞因子比較 血清25(OH)D<20 ng/mL 患者的Tregs、TGF-β、IL-35、IL-10 水平明顯低于血清25(OH)D≥20 ng/mL 患者,而IL-1β、TNF-α則明顯高于血清25(OH)D≥20 ng/mL 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者的外周血Tregs、細胞因子比較()
表2 觀察組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者的外周血Tregs、細胞因子比較()
血清25(OH)D<20 ng/mL≥20 ng/mL t值P值例數(shù)60 20 Tregs(%)4.52±0.78 5.62±0.98 7.855<0.05 IL-1β(ng/mL)6.12±1.52 4.13±1.12 9.569<0.05 TGF-β(ng/mL)65.13±5.11 78.13±6.23 14.430<0.05 IL-35(ng/mL)52.13±7.02 57.51±6.55 5.011<0.05 IL-10(ng/mL)12.52±2.16 16.79±2.52 11.264<0.05 TNF-α(ng/mL)23.12±3.18 15.56±2.11 17.718<0.05
2.3 三組受檢者的鼻竇CT評分和鼻內鏡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鼻竇CT 評分、鼻內鏡評分明顯高于觀察組1 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受檢者鼻竇CT評分和鼻內鏡評分比較(,分)
表3 三組受檢者鼻竇CT評分和鼻內鏡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觀察組1比較,bP<0.05。
組別鼻內鏡評分例數(shù) 鼻竇CT評分觀察組觀察組l對照組F值P值6.18±1.21ab 4.28±0.78a 2.01±0.35 480.971 0.001 80 80 80 7.85±1.25ab 5.10±0.87a 2.57±0.52 646.261 0.001
2.4 相關性分析 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25(OH)D與鼻內鏡評分、CT評分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457、0.408,P值<0.05),Tregs與鼻內鏡評分、CT評分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371、0.529,P值<0.05)。
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復發(fā)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直到目前為止臨床尚未闡明其具體發(fā)病原因[9]。相關資料表明,炎性反應相關的細胞因子貫穿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疾病的發(fā)生的整個過程,但是對于各個因子之間相相互作用的具體情況及關系尚不明確[10]。因此,相關細胞因子在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學機制中日益獲得臨床重視。
Tregs是一種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細胞因子,其免疫調節(jié)主要是通過表達的特異性轉錄因子、細胞接觸及分泌IL-10、TGF-β細胞來體現(xiàn)[11]。資料表明,自然Tregs分泌具有抗炎作用,如IL-35、TGF-β等,TGF-β主要是通過趨化并募集單核細胞發(fā)揮抗炎及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12]。IL-10具有降低炎性因子合成的作用,其主要是通過抑制細胞增殖而發(fā)揮作用,如TNF-α、IL-1β等,進而延緩病情進展[13]。研究發(fā)現(xiàn),在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中,其鼻息肉組織可能存在局部免疫激活現(xiàn)象,當鼻黏膜受到刺激時(如微生物病原菌或炎性因子),Tregs 表達水平會快速減少,從而導致IL-35、TGF-β及IL-10 的表達水平在短時間內快速下降,從而刺激T 細胞增殖、活化,增加局部免疫炎癥反應[14-15]。一旦機體組織內的抗炎反應處于弱炎癥反應狀態(tài)時,可誘導免疫炎癥反應處于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從而誘導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發(fā)生。因此認為Tregs表達水平下降可導致炎癥反應持續(xù),是誘導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
維生素屬于人體組織中主要且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之一,不僅對免疫系統(tǒng)及Tregs 具有調節(jié)作用,同時對天然免疫、獲得性免疫均具有調節(jié)作用[16]。資料表明,維生素D 在人體中的存在方式以維生素D2、維生素D3體現(xiàn),而維生素D3經(jīng)肝臟被羥化,從而形成25(OH)D,即維生素D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被認為是評估人體維生素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敏感性指標[17]。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均存在25(OH)D 缺乏現(xiàn)象,因此認為25(OH)D與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的發(fā)生具有密切關系[18]。研究表明,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的血清25(OH)D 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且隨著病情加重,患者的血清25(OH)D 表達水平則隨之降低[19]。本研究表明,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的血清 25(OH)D、Tregs、TGF-β、IL-35、IL-10表達水平明顯低于慢性鼻竇炎不伴有鼻息肉患者及健康體檢者,而TNF-α、IL-1β水平高于慢性鼻竇炎不伴有鼻息肉患者及健康體檢者。由此可見,血清25(OH)D、Tregs、TGF-β、IL-35、IL-10、TNF-α、IL-1β均參與了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發(fā)生及發(fā)展,臨床應密切監(jiān)測其表達水平。
CT評分、鼻內鏡評分是目前國內用于評估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嗅覺功能的有效方法,且二者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及可重復性。本結果表明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鼻竇CT評分、鼻內鏡評分均高于慢性鼻竇炎不伴有鼻息肉和健康對照者;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Tregs與CT評分、鼻內鏡評分相關,可反映鼻息肉病變嚴重程度;血清25(OH)D、Tregs、與鼻內鏡評分、CT評分呈負相關。但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量較少,且為對照試驗,并未對研究因素施加人為干預,對于結果的論證強度較薄弱。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患者的血清25(OH)D、Tregs、TGF-β、IL-35、IL-10 水平明顯升高,而IL-1β、TNF-α顯著降低,其含量變化與患者是否合并鼻息肉相關,可為診斷慢性鼻竇炎伴有鼻息肉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