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治利四法

      2020-12-23 19:45:10應熙鳳姜水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20年78期
      關鍵詞:利小便中焦瀉心湯

      應熙鳳,姜水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0 引言

      《傷寒論》原文第159條為“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亦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本條文從傷寒誤下為始因,集中論述了有關下利的四種不同辨證與治療,可將其歸納、總結為燮理升降法、溫中補虛法、澀腸固脫法、利小便實大便法。本文就以上治利四法,概括、分析于下。

      1 燮理升降法

      燮理升降法即調理脾胃,恢復機體中焦斡旋的生理機能,和解中焦半上半下樞機。喻嘉言在注解《傷寒論》中關于此條文提出“下利完谷,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故也。設不知此意,以為結熱而復下之,其痞必益甚,故復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昭揭病因?!敝薪蛊⑽甘菣C體氣機升降的關鍵,當脾胃受損,中焦斡旋失司,樞機不利,升降失常,氣機痞塞,脾虛則清氣不升故見下利[3],有學者稱此類見心下痞硬的下利為“痞利”,以腹瀉“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在上還可見由胃氣上逆、客熱上擾所致的嘔吐、呃逆、心中煩躁不安等系列癥狀。

      故治療此類下利宜燮理升降,選用瀉心湯類方,參考眾多后世注家、醫(yī)家的論述,雖三個瀉心湯類方證中都可有下利的癥狀表現(xiàn),但以甘草瀉心湯對于痞利的應用最多。方中用大量的炙甘草味甘入脾,補益中氣調和脾胃,消痞止利,半夏、干姜均味辛性燥,“辛開散其結”,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黃連、黃芩“苦泄除其滿”,清中焦?jié)駸幔藚⒑痛髼梾f(xié)調甘草緩急益氣補虛。諸藥合用甘調、辛開、苦降,補中和胃,消痞止利。

      2 溫中補虛法

      “寒者溫之”、“虛則補之”,溫中補虛法即運用理中類方為基礎溫補中焦,使脾健運功能得以正常的方法。胃主受納而降濁,脾主運化而升清,當中陽不足,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寒濕內盛,氣機升降紊亂而致下利,簡稱“寒利”,此寒利應屬于太陰脾虛寒證。原文中張仲景并沒有明確提出來將理中湯、丸作為此類下利的主方。在《傷寒論》太陰病篇中對于太陰病脾虛寒證,仲景提出“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的治法。理中湯(丸)來自《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篇,為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構成,當屬于“四逆輩”的范疇。故后世多將此方作為太陰病主方,同時臨床上也常用大、小建中湯[2]。

      理中湯(丸)以辛、熱之干姜溫運中焦、祛散寒邪,甘溫之人參益氣健脾,同時助干姜以振奮脾胃之陽氣,白術歸脾、胃二經(jīng),健脾滲濕,炙甘草調和諸藥,兼以補脾和中;用蜜制丸,因丸藥具有甘緩之氣,可補脾調胃。諸藥合用,補脾溫胃散寒,則脾能升清胃能降濁下利自止。在服用時仲景提出“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要求喝熱粥幫助發(fā)揮其藥力以內溫。

      3 澀腸固脫法

      澀腸固脫法即采用具有收澀作用的藥物來治療大便滑脫不禁的方法?!袄碇姓撸碇薪?,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1]。仲景在此明確指出下焦不固,下利滑脫者,以赤石脂禹余糧湯填補下焦,澀腸固脫,以止下利[4]。多次誤用下法后,不僅使中焦受損,更損及下焦之元氣,導致脾腎陽虛,統(tǒng)攝失權,大腸失約,關門不固,而致下利滑脫。此屬危急情況,已傷及下焦腎氣,急則治其標,宜投赤石脂禹余糧湯以收澀止泄固脫。

      “服湯藥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復以他藥下之,而利不止,是病在大腸矣,理中非不善,但遲一著耳,石脂余糧,助燥金之令,澀以固脫,庚金之氣收,則戊土之濕化”[4],柯韻柏認為此下利病位在胃、大腸,應以赤石脂、禹余糧澀收止利?!侗静菔斑z》中記載赤石脂作為收澀的藥物可以治療滑脫,禹余糧為質地重鎮(zhèn)之品可固脫。本方以甘酸辛溫之赤石脂收澀去脫,甘澀性平之禹余糧重鎮(zhèn)固脫,兩藥均可大腸經(jīng)入胃經(jīng)以澀腸固脫。后世有醫(yī)家認為若把兩藥研為藥末直接沖服,可在腸道對粘膜形成被覆作用,一來對腸道、胃壁起保護作用;二可吸附腸道水液,故對純虛無邪,下利滑脫的癥候有很好的固脫止瀉作用。

      4 利小便實大便法

      利小便以實大便法即通過利小便,恢復小腸生理功能,使水液滲于前之膀胱,而大便實于后之大腸。小腸與大腸、膀胱兩者關系密切,《類經(jīng)·藏象類》曰:“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泌清濁,水液由此而滲于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9],小腸主液,分清泌濁[5];《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腸別之濁下于大腸,大腸傳導污穢糟粕,小腸泌之清滲于膀胱,膀胱留貯水液,二便成[6]。當脾虛失運,氣化失司,小腸泌別清濁的生理功能失常,水濕滲于大腸,水液混于糟粕,而致下利[7]。

      基于以上機理提出利小便實大便的法則,后世眾多醫(yī)家都以五苓散作為“利小便實大便” 的代表方[8]。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也有關于以利水治療泄瀉的論述,他認為泄瀉多是由于水液和谷物糟粕混雜不分所致,故以利小便為法。朱震亨在其著作中就提出“凡泄瀉水多者,仍用五苓散治之”的看法;趙錫武也認為五苓散為淡滲健脾之劑,能恢復中焦脾的運化功能,脾陽振奮,臟腑氣化功能恢復而瀉下止,小便始利[10]。五苓散在《傷寒論》中仲景用于治療膀胱蓄水證,由桂枝、茯苓、白術、澤瀉、豬苓構成具有溫陽化氣,滲濕利水之功,臨床應用極為廣泛。方中豬苓、澤瀉甘淡同歸腎、膀胱兩經(jīng),利水滲濕,茯苓、白術入脾經(jīng)以補氣健脾利濕,桂枝溫胃助陽,通陽化氣,此方雖表里同治有解表之功,但重在利水化氣,臨床使用時不應局限于有無表證。

      5 小結

      綜上所述可概括出在仲景《傷寒論》第159條中所論述的治利四法,即燮理升降法、溫中補虛法、澀腸固脫法及利小便以實大便法。此條文論述了傷寒病本在表,卻誤用了瀉下藥物而致中焦脾胃受損,當胃脾氣虛,中焦氣機失調,脾寒氣陷而出現(xiàn)心下痞硬、下利者,則用甘草瀉心湯和胃消痞止利;若脾胃陽氣不足,氣機紊亂,運化失司,寒濕下迫大腸型下利即運用理中湯以補脾胃去虛寒;若脾腎陽虛,魄門失攝,瀉下不止者,宜用赤石脂禹余糧湯行澀腸止瀉之法;若脾運失職,水濕滲于大腸,清濁相合,大便稀溏,不能制止,故以利小便實大便,使水走前陰,則大便實下利止,在此仲景并未給出具體方,后世提用五苓散。

      猜你喜歡
      利小便中焦瀉心湯
      暢通中焦選對藥
      李生財論治濕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經(jīng)驗
      “怪病不治治中焦”腎陰虧虛也會誘發(fā)喉痹、失眠
      辨證仍是中醫(yī)之魂——從小瀉心湯止血說起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綜述
      健康大視野(2020年1期)2020-03-02 11:33:53
      結合《傷寒論》探討“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傷寒論》辨小便在黃疸病中的應用
      運用吳鞠通寒濕理論治療中焦寒濕證療效觀察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的臨床觀察
      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治療胃癌癌前病變30例
      海城市| 凤山市| 米林县| 淮滨县| 滨州市| 左云县| 泸水县| 特克斯县| 平凉市| 乐东| 曲沃县| 开江县| 保德县| 阿克陶县| 淮安市| 卓资县| 建湖县| 乐都县| 长泰县| 河源市| 固阳县| 鱼台县| 白河县| 大新县| 乌兰浩特市| 水富县| 新邵县| 交口县| 伊川县| 山西省| 深州市| 宜州市| 望都县| 交城县| 佛教| 安龙县| 色达县| 宜丰县| 沧源| 陆川县|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