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以其跨文體、多文本的特點,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實現(xiàn)比較閱讀和高效閱讀。關于如何開展文言文的群文閱讀,潘慶玉教授對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解讀就是一個很好的范本。文章以潘慶玉教授執(zhí)教的群文閱讀課為例,從文本選材、問題設計、媒介形式、民族文化、哲學意識等方面對文言文群文閱讀進行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愚公移山》;群文閱讀;課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34-0108-02
《愚公移山》是選自《列子·湯問》的一篇寓言故事,在這節(jié)課上,潘老師從該篇文言文作品入手,采用以一篇帶多篇的形式,并將西方的神話故事納入課堂教學,多元文本巧妙融合。課堂還結(jié)合圖片、動畫、音頻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富有趣味與層次。連環(huán)問題的設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這節(jié)課變得更富有張力,充滿魅力,具有活力。
一、東西結(jié)合的文本選材
潘老師采用了群文閱讀的形式進行教學,沒有單純停留在讓學生領會愚公精神的層面,而是結(jié)合《巴別塔》和《西西弗斯神話》兩篇外國作品,讓東西方不同的神話作品在課堂上得到展現(xiàn)和碰撞。這樣就把課文的賞析視角放大,擴展到對古代東西方神話之間的文化比較上。
通過對三篇不同文本的比較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形象所揭示的重要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先祖遇到關乎命運的挑戰(zhàn)時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和行動。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互對比,讓學生的視角不停地切換,從而深入思考人類整體命運和個體命運,引導學生領會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進而讓這節(jié)課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群文比較。
二、連續(xù)與反復的問題設計
在教學中,潘老師對《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的講解可以分為四大部分,雖然每一部分都由大量的問題構(gòu)成,但是潘老師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并且每個問題都有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潘老師所提的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的,讓學生觀察一段“移山變小”的動畫。通過簡單的動畫,學生就能夠輕松地領會文章的主要思想,也可以找到對應的段落,領會“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接下來就是讓學生思考文中的幾個地理位置,并且配合地圖的展示來明確文中所提到的位置。對這篇課文提出的第二類問題是關于人物的分析,對于文中出現(xiàn)的多個人物,潘老師直接將他們進行分組排列,而且分組的標準也顯而易見,使學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依據(jù)。文中出現(xiàn)的多個人物,在故事里的作用也都不同,潘老師通過對人物的行為和語言進行分析,使學生迅速掌握要點。
盡管課堂對地理位置和人物的處理方式比較簡潔,但是潘老師繼續(xù)設置了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這樣處理就將文章講得詳略得當,也更加富有層次。對于妻子和智叟的質(zhì)疑,潘老師在這里做了一次對比。學生們都能體會到妻子對愚公年老體弱的擔憂以及對移山壯舉的關心。而智叟自始至終都是以一種反問語氣表達出他對愚公移山行為的嘲諷和譏笑。而潘老師在這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嘗試以妻子和智叟的口吻來與愚公交流,這種方法能讓學生體會到妻子與智叟的不同態(tài)度。并且此時潘老師將文言文中的反問句巧妙穿插進來,兼顧了文言知識的學習。在對這篇課文第二大部分的講解中,潘老師還引導學生對其他人的態(tài)度進行探究。前面講完妻子與智叟的語言描寫上的對比,引出后面的其他人“雜然相許”與愚公所言再次對比,作者在這里并沒有寫出其他人所討論的內(nèi)容,直接以“相許”帶過。這其實表現(xiàn)出其他人對愚公的支持,愿意以直接的行動來支持愚公,也更突出了智叟的目光短淺。
對于《巴別塔》這篇西方作品,潘老師通過四個問題進行講解,前三個問題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梳理和概括,最后一個問題以比較的方式探討東西方人在面對命運問題的時候所采取的方式,折射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不同。這是在尊重文章獨特性的前提下,又將不同的文本進行關聯(lián)和對比,將不同地域的文本置于不同文化視角下進行關照,這種大時空的觀念和大跨度的思維實現(xiàn)了對文本多層面的建構(gòu),促進了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積累與貫通。這是這堂課上不同文化在學生頭腦中的碰撞,這種碰撞打開了學生的視野,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西西弗斯神話》是一篇哲理豐富的文本,讓學生一下子完全理解透徹是有難度的,學生可以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慢慢體會。所以在這堂課上對這篇神話故事的處理是讓學生的思維聚焦在神話的獨特之處上,學生會感受到思維跳躍,這是他們在面對文本理解時所面臨的思維挑戰(zhàn)。潘老師將其與《愚公移山》內(nèi)容置于表格中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將這兩篇文章放在可比較的框架下,通過問題的引導將這節(jié)課的意義空間擴展到最大程度。
三、跨媒介形式的銜接
首先在這一節(jié)課的最開始,教師就以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山越來越小的變化,學生可以直接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內(nèi)核。出示地圖介紹地理位置更是拉近了學生與故事之間的距離。這些感天動地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這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課堂搭建,極大增強了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用大量的歷史背景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感受愚公移山精神,這些圖片當中所傳遞的信息是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升華。所以,這也是潘老師所說的:群文閱讀有更廣泛的概念,不僅僅包括讀文字,還包括讀圖讀表等。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西西弗斯神話》的圖片與視頻的加入,這種直觀形式所帶來的震撼力能夠極大地強化學生的感受,畫面和聲音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那塊石頭的哲學意味。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潘老師還提出對“路”的解讀思路,讓學生深入思考,并通過多媒體用《敢問路在何方》中的歌詞啟發(fā)學生。
多種媒介的使用,讓語文閱讀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包含更廣泛意義上的非語言文本的“看”,使群文閱讀課通過生動直觀的形式激發(fā)出學生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
四、民族文化的啟迪與熏陶
語文教育是一種文化傳播,優(yōu)秀文化應該在語文課堂上得以發(fā)揚光大,借助語文教育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挖掘愚公精神的教學設計是扎扎實實來自于文本,然后選用西方神話《巴別塔》進行比較閱讀,以此來引領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的特征,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待民族文化。潘老師用一系列的歷史事件來展示愚公精神的傳承軌跡,這些文化鏈接無疑讓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和博大,引導學生從中吸取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最后,潘老師結(jié)合漢字的發(fā)展歷史,抓住一字一詞的解讀,用一切機會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認同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讓學生體會漢字與西方字母文字的不同,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漢字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的獨特地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認同感。
五、哲學意識的喚醒
教師通過三篇神話故事的群文閱讀教學,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和堅持奮斗的精神。在將這三篇文本進行對比呈現(xiàn)之后,潘老師又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詢問學生最喜歡哪一篇文章。這一個問題發(fā)揮的作用是讓學生各抒己見,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喚醒學生的哲學意識。學生不僅僅要理解故事情節(jié),更要思考人的存在本身和人的生命價值。所以在教學中潘老師通過層層鋪墊和不斷啟發(fā),使學生理解力不斷提高,從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所思所想。
總之,盡管這是一堂不足兩個小時的群文閱讀課,但是它確實是值得反復觀摩和學習思考的一堂課。潘老師結(jié)合東西方文本,巧用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并靈活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媒介,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喚醒學生的哲學意識,真正打造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潘慶玉.從《愚公移山》看閱讀教學中的認知視角[J].語文教學通訊,2019(18).
[2]劉靜靖.《愚公移山》解讀史及教學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2019.
[3]師麗平.《愚公移山》課例比較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8.
[4]張珍娟.群文閱讀之民俗意義探究——“八年級下第一單元”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9(08).
Research on the Rea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Wen Yahui
(School of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Group reading, with its cross stylistic and multi text characteristics, can achieve comparative reading and efficient reading in limited classroom time. How to carry out group rea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fessor Pan Qingy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able Yugong moved mountains is a good model. Taking the reading course of group writing taught by Professor Pan Qingy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text selection, question design, media form, national culture and philosoph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group reading; lesson analysis
作者簡介:溫雅慧(1997-),女,山東招遠人,教育碩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