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亮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另外,有些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在地理課程的實踐學習中積極性欠缺,導致教學效果較差。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地理課堂教學模式。高中地理教學亟待發(fā)生內外融合的轉變,使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和運用課堂所涉及的抽象的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環(huán)境保護教育和環(huán)境教育都是重要內容。隨著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環(huán)境問題日益顯現(xiàn),并成為當前課題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保護環(huán)境十分重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加強課程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效結合,并在內外融合中,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將學習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意義。另外,使用內外融合的教學模式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相關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一、根據課本內容設計實踐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不能盲目地設計活動內容,應該結合課本內容設計相應的活動,并充分考量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自身的實際學習狀況,不斷提升學生對于理論和實踐知識的掌握能力和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例如,在介紹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時,教師可以先設計實踐活動,并結合課本內容將實踐活動融于其中。具體來說,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本地區(qū)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之后再充分挖掘課本知識,對本地區(qū)的氣壓帶、風帶的具體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與探索。學生最終可以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通過對所在區(qū)域氣候特征的感知,深化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因此,教師在制定活動方案,安排教學內容時,可以明確實踐活動的挑戰(zhàn)難度,以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學習現(xiàn)狀作為研究基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還應該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明確實踐的具體目的,并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
二、加強學校建設,完善實踐活動資金投入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首先,完善課程設置,為活動的開展奠定時間和空間基礎,將教學實踐融于理論學習之中,為實踐活動的進行開辟新思路。其次,學校應該加大對實踐活動的教學資金投入。例如,在介紹關于地球自轉的角速度、線速度變化規(guī)律及意義等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地理專用教室,采用VR技術等,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宇宙的無窮奧秘,認知地球公轉和自轉的規(guī)律。在高中地理的內外融合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先進技術,引導學生感知抽象的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從而提升地理綜合素養(yǎng)。
三、加強實踐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地理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聯(lián)系密切,教師在制作實踐活動方案時,必須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性,實現(xiàn)科學理論和實際生活的統(tǒng)一,拓展相關知識的應用。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大氣系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在夏季可能遇到的不良天氣現(xiàn)象,分析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運動狀況對于天氣的影響,然后,讓學生就當前階段的天氣狀況進行自主分析,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繪圖的功能。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嘗試引進各類實踐活動,在符合課程改革精神和《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的基礎上,提高教學效果。但是現(xiàn)階段的實踐教學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學校和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充分發(fā)揮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