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生前居住北大朗潤園,有位租住在附近的北大學(xué)子是他山東老鄉(xiāng),常來和他聊天。有些日子沒見年輕人,便前去打探,問小老鄉(xiāng)最近在忙什么?小老鄉(xiāng)說在憋論文。季羨林一聽笑了:“論文豈是憋出來的?”然后補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至理名言:“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話糙理不糙,尤其出自季羨林之口,更多了幾分深意。大師終其一生,精通12國語言,公認“學(xué)界泰斗”,全在于“多喝水”。
“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道理極淺白:上游有水下游才來水,有輸入才有輸出,厚積才能薄發(fā),量變才能引發(fā)質(zhì)變。“腹有詩書氣自華”,骨子里的高貴,是一腳一腳踩出來的,不是裝出來吹出來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這理兒,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以及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等說的也都是這意思。常言“病來如山倒”,不是說病一下子就來了,而是有生以來、尤其年輕時“欠賬總是要還的”總清算和總爆發(fā);“病去如抽絲”,說的也正是由點滴開始量變向好。鄭板橋一生三分之二歲月為竹傳神寫影:“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闭撬那猩眢w會。
理論如此,實踐亦然。嬰兒學(xué)語,差不多聽了一年半后,才咿呀開口蹦第一個詞。其實,這18個月他一直在觀察在積累“在喝水”。愛迪生科研發(fā)明電燈也沒“少喝水”,實驗了1600多種材料后才取得成功。讀書須有一定的量,實踐更需有一定積累。鍛煉身體一兩次起不了什么作用,偶爾吃一兩次油膩也肥胖不起來,原因都是“喝水少”。醫(yī)生不僅要讀五年本科,更需要大量臨床經(jīng)驗,目的全為“多喝水”。人類如此,植物同理。竹子發(fā)芽后,4年僅長3厘米,從第5年開始,就每天30厘米瘋狂生長,6周長到15米。可為這“6周15米的尿”,喝了“4年3厘米的水”,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shù)百平方米,這就是竹子定律。另荷花定律、金蟬定律,說的也是這道理。
“水喝多了尿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乃一般規(guī)律,但“喝水少碰巧也有尿”“讀書少下筆偶爾也有神”等個別也是有的。因此,我們在承認個別的同時,也要防止把個別當作一般,或用個別代替一般、或用特殊否定普遍。何時何地,都不能把受個別“歡迎”和個別受“歡迎”視為受普遍“歡迎”和普遍受“歡迎”,不能把個別“熱烈反響”說成普遍“熱烈反響”,不能不顧客觀實際和規(guī)律“走捷徑”“找竅門”,不能不愿下笨功夫苦功夫投機取巧,更不可把形形色色“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的特殊個案忽悠成“守株待兔”的普遍真理。就像江湖郎中,把個別治愈病例忽悠成普遍療效大肆斂財“坑人害命”。
只有清醒地認識“喝水少碰巧也有尿”“讀書少下筆偶爾也有神”等特殊,才能更好地堅持“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的普遍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