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杰
摘 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體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小學體育作為一門戶外課程,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在小學體育教育中有效地融合心理教育,能夠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小學生身體與心理的全面發(fā)展。對當前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進一步研究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措施,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融合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體育作為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既豐富了枯燥的文化課學習,又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讓他們掌握了一定的體育運動技能。小學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意志力等具有鍛煉作用,因此如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強大的心理素質,讓學生緩解來自學習的壓力與負擔,讓小學生陽光地學習、生活,健康成長。
一、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一些小學生存有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缺乏合作精神、不愿意參與體育活動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家庭、學校都有關系。一方面,家長擔心體育鍛煉會讓孩子受傷,耽誤孩子學習的時間,導致孩子分心,不支持孩子參與體育活動,這樣無形中減少了學生與同學交往的時間,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學生正常進行體育課程時,由于教師的意識不強,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在學習的壓力下,不能及時為學生排解負面情緒。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二、提升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堂的指導者,尤其在小學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個人行為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實現(xiàn)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的融合,小學體育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知識的儲備,提高自身水平。例如,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哪些學生是由于害羞或者自信心不足而導致對一些活動的參與性不高,并及時進行疏導,鼓勵學生。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前提就是體育教師自身具有這方面的能力,教師的強大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知識儲備能夠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想實現(xiàn)體育課堂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雙重提升的教學效果,首先要建立起師生雙向的親師愛生的和諧師生關系,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跟著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走。例如,在體育課堂上一定會進行一些動作的練習,但是由于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難免會有部分學生出現(xiàn)動作錯誤或者完不成動作的情況,這時候教師需要寬容地對待,以免對學生的自尊心造成傷害,還要對這些學生進行鼓勵與幫助。對于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也應該盡量寬容對待,讓學生有改過自新和反省的機會。
四、改進體育教學手段
教學改革背景下,體育教學要想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勢必要改進教學手段,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體能訓練與體育技能訓練,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點正是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方式所忽略的?,F(xiàn)階段的小學體育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引進新穎的教學手法,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體育本身就是能夠磨煉意志、培養(yǎng)強大心理素質的一門學科,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一些教學手段,來充實體育課程,讓學生的身體與心理共同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體育游戲、影像圖片、體育賽事等,為學生傳遞一定的合作精神、不屈不撓的運動精神,讓學生在體會到體育活動的樂趣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強大的心理素質,是目前體育教學發(fā)展的趨勢。如何利用體育課程的陽光性與健康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體魄,成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是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應該轉變態(tài)度,探索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徑,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吳靜.關于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滲透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206.
[2]黃曉鶯.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J].亞太教育,2016(8):104.
[3]吳樂會.試論初中體育心理健康教學的方法及途徑[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10):232-233,251.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