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冰,張雪梅,陳求凝,謝邦貴,盧玉朱(三亞中心醫(yī)院新生兒科,海南三亞 572000)
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一種常見于新生兒的急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其病情進展迅速,預后較差,治療時間長,嚴重時可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多系統(tǒng)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20%~30%[1]。早期發(fā)現(xiàn)新生兒NEC,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對改善NEC 患兒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新生兒NEC 的病因及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且新生兒NEC 的早期癥狀多不典型,容易漏診或誤診。因此,探尋新生兒NEC 診斷及病情評估的生物學指標是研究熱點。近期的研究表明,促炎因子白細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及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通過促進各種炎癥因子的轉錄,啟動炎癥級聯(lián)反應,參與NEC 發(fā)病過程[2-3]。本研究通過觀察NEC 患兒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變化,分析其對新生兒NEC 診斷及病情評估的價值,為新生兒NEC 的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三亞中心醫(yī)院收治的足月新生兒 NEC 80 例作為病例組,其中男性52 例,女性28 例,胎齡37 ~40周,平均胎齡37.80±1.40 周。納入標準:①NEC的診斷符合《實用新生兒學》(4 版)標準[4],且為足月新生兒;②存在腸道癥狀和體征,全身癥狀和體征,腹部 X 線平片顯示腸充氣或功能性梗阻,腸脹氣腸壁囊樣積氣體。排除標準:①非足月新生兒,低或極低出生體重兒;②并發(fā)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者。另選取同期非消化系統(tǒng)疾病、非感染性疾病的健康足月新生兒6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4 例,女性21 例,胎齡37 ~41 周,平均胎齡38.30±1.60 周。兩組年齡、性別及胎齡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根據修正Bell 分期[4],將80 例NEC患兒分為Ⅰ期31 例: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非特異性癥狀及胃腸道表現(xiàn),腹部X 線檢查表現(xiàn)為腸間隙增寬,腸壁增厚,無腸壁積氣;Ⅱ期37 例:除Ⅰ期癥狀外還可表現(xiàn)為腸鳴音消失及腹痛加重,X 線可出現(xiàn)腸擴張,腸梗阻,腸壁積氣征或伴門靜脈積氣;Ⅲ期12 例:全身進行性惡化(如心動過緩,嚴重呼吸暫停,酸中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有腹膜炎體征,X線常提示腸穿孔。對照組于出生3天后,病例組于治療前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 置于未加抗凝劑的離心管中,置37℃水浴箱30min 后,以離心半徑13.5cm,3 500r/min 離心10min,分離血清保存于-80℃低溫,待檢。IL-12 及IL-17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科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方差分析多組間均數(shù),采用成組t 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血清IL-12 及IL-17水平對新生兒NEC 的診斷價值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進行分析,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e,AUC)比較采用Z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例組和對照組血清IL-12,IL-17,白細胞計數(shù)及血小板比較 見表1。病例組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病例組和對照組血清IL-12,IL-17,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s)
表1 病例組和對照組血清IL-12,IL-17,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s)
項目 對照組(n=65) 病例組(n=80) t P IL-12(ng/L) 20.62±5.83 63.80±10.27 12.640 <0.001 IL-17(ng/L) 6.35±2.28 22.73±6.50 9.752 <0.001白細胞(×109/L) 8.62±2.35 9.30±3.46 0.713 0.548血小板(×109/L) 263.40±58.20 258.60±56.30 0.492 0.637
2.2 各期NEC 患兒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比較見表2。Ⅲ期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均明顯高于Ⅰ期和Ⅱ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Ⅱ期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均明顯高于Ⅰ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各期NEC 患兒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比較(±s)
表2 各期NEC 患兒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比較(±s)
項目 Ⅰ期(n=31) Ⅱ期(n=37) Ⅲ期(n=12) F P IL-12(ng/L) 51.72±7.40 62.40±9.52 79.30±14.80 10.205 <0.001 IL-17(ng/L) 14.20±4.38 20.85±6.17 34.60±9.72 7.228 <0.001
2.3 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對新生兒NEC 的診斷價值 見表3。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診斷新生兒NEC 的最佳截值分別為48.75ng/L,15.60 ng/L,兩項聯(lián)合診斷新生兒NEC 的曲線下面積(0.902,95%CI:0.845~0.963)明顯高于單項IL-12(0.826,95%CI:0.768~0.887) 及IL-17(0.797,95%CI:0.742~0.854),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Z=4.658,5.116,P<0.05),其敏感度和特異度為90.3%和83.5%。
表3 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對新生兒NEC 的診斷價值
新生兒NEC 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重癥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病情進展快,早期表現(xiàn)不典型,輕癥與重癥臨床表現(xiàn)差別較大,部分與早產兒并發(fā)癥難以鑒別,臨床上仍以預防、早期治療為主[5-6]。目前,臨床上缺乏對NEC 早期診斷的可靠實驗室指標,故其早期診斷率較低,往往延誤了患兒救治的最佳時機。因此,尋找一種能早期診斷NEC 的敏感度及特異度高的實驗室指標對本病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IL-12 是重要的促炎介質,能激發(fā)炎癥的級聯(lián)反應,介導機體的免疫功能,與小兒腸道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相關[7]。IL-17 是一種前炎癥細胞因子,通過誘導多種細胞釋放促炎因子參與NEC 的發(fā)病[8]。
本研究顯示,病例組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在NEC 患兒中呈高表達,可能參與NEC 的發(fā)生發(fā)展。目前臨床常以修正Bell 分期診斷標準對NEC 進行分期,其中Ⅰ期為輕癥NEC,病情較少進展;Ⅱ期為NEC 確診期;Ⅲ期為重癥NEC,病情進展迅速、危重,死亡率極高。NEC 的預后與分期密切相關,若能在I期識別,及時給予禁食、抗生素治療等處理,則有阻斷病情進展的可能。反之,病情快速進展,腸道炎癥加重,進入Ⅲ期出現(xiàn)穿孔、腹膜炎表現(xiàn),此時保守治療則無效,只能外科手術處理。本研究顯示,Ⅲ期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均明顯高于Ⅰ期和Ⅱ期,且Ⅱ期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均明顯高于Ⅰ期,提示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與NEC 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有關,其水平越高,NEC 患兒病情進展越快,發(fā)生死亡的風險越大。李曉霞等[9]研究發(fā)現(xiàn),NEC 患兒血清IL-12 呈高表達,對NEC的病情進展可能有促進作用,在NEC 診斷中有一定價值。邱玉芬等[10]研究表明,血清IL-17 水平在NEC 患兒中顯著升高,與重癥NEC 患兒預后顯著相關,可能是NEC診斷或預后判斷的一個預測因素。本研究進一步應用ROC 曲線分析顯示,血清IL-12及IL-17 水平診斷新生兒NEC 的最佳截值分別為48.75ng/L,15.60 ng/L,兩項聯(lián)合診斷新生兒NEC的曲線下面積(0.902,95%CI:0.845 ~0.963)最大,其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胡利霞等[11]研究表明,抗炎或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與NEC 的臨床分期及腸道菌群豐富度密切相關,可作為NEC 病情診斷的輔助指標。亦有研究認為,促炎細胞因子IL-12 在新生兒NEC 發(fā)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利用促炎細胞因子的拮抗劑,可為新生兒NEC 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12]。
綜上所述,血清IL-12 及IL-17 水平在NEC 患兒中明顯升高,與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相關,有望作為新生兒NEC 早期診斷的實驗室指標,兩項聯(lián)合檢測對新生兒NEC 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