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權
如果將我們每個成人的生活從工作的角度分析,工作就無處不在,人人都是工作者,時時都是工作者。如果工作從主賓角度區(qū)分,工作就有主體與客體之分,我們每天都在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主賓不斷在變,非常有趣,構成多姿多彩的生活,構成紛繁復雜的世界。
如教育行業(yè),在學校里,教師是工作主體,學生是工作客體,教與學,老師和學生都是工作者;在交通運輸行業(yè),交通管理主體是交警及運管人員,行人和乘客是工作客體,行人和交警都是工作者;在醫(yī)院,醫(yī)生護士是工作主體,患者躺在病床上接受救治是工作客體;在服務行業(yè),餐廳經營人員是工作主體,餐廳用餐客人是工作客體,都是工作者,客人用餐也是工作;酒店運營者是工作主體,住店旅客是工作客體,都是工作者,就是旅客睡覺也是工作;一名酒店經理剛剛上班,還是服務工作主體,提供服務,來到餐位陪朋友一起吃飯,身份就變成了工作客體,接受服務;在政府機關,公務員是工作主體,人民是工作客體。因此現代社會,人人都是工作的主體與客體,時間不同、環(huán)境不同,身份就不同,每個人都應當明確身份的即時轉換,只要人人懂得科學工作,尊重自己工作崗位,尊重自己工作時的身份,愛護工作時的服務對象,就會形成和諧美好的工作氛圍,人人幸??鞓贰?/p>
工作者的價值首先表現在工作者有思想,能夠通過思想的實現,保護自然世界、改變自然世界、應用自然世界,能夠通過物質條件的改善,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工作者的治理能力表現在工作者有知識、工作者有經驗、工作者有能力,工作者能夠通過對黨和政府政策的學習、通過圓通制工作標準的訓練,把無限的思想有限化、把無形的經驗有形化、把隱性的流程顯性化、把零散的要素系統(tǒng)化、把雜亂的節(jié)點條理化、把不可控的結果可控化。
工作者的價值和能力是通過工作者的崗位表現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江西考察時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建議,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人人愛崗敬業(y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會呈現在我們美好的生活中。
崗位,是一個特定的職業(yè)環(huán)境,由具體的工作內容組成,是組織要求個體完成的一項或多項責任以及為此賦予個體的權力的總和。用傳統(tǒng)思維來看,物質生產環(huán)境中如理工農醫(yī)類不同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差異比較顯著;而在腦力勞動環(huán)境中如文法經管類不同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差異就難以用眼來區(qū)別。如何科學區(qū)分文職崗位工作的不同,圓通制對腦力勞動、文職崗位工作機理進行了科學解剖和分析,通過工作標準顯化腦力勞動的工作內容,能夠科學簡捷區(qū)分文職崗位與其他工作崗位的不同。
工作崗位是單位內部根據工作項目與工作任務分工確定的責任體,單位責任與權力都是通過崗位上工作人員施行的。了解社會和單位工作崗位的設立及管理規(guī)律是重要的工作經驗之一。中央編辦、中組部、人社部通常掌管全國重要部門重要工作崗位的統(tǒng)籌編制與管理工作。一個機構是否設立,設立一個機構后內部設立幾個部門,設置什么崗位,往往都是編制辦公室負責的;一個政府機構設置幾位領導,如何分工,多是組織部門確定的;全國企事業(yè)單位崗位如何統(tǒng)籌設置,崗位工作技能如何發(fā)展,都是由人社部門負責的。而廣大的農業(yè)系統(tǒng)民營企業(yè)和組織崗位,都是單位管理者根據需要自行設定的。
工作崗位的任務內容,單位規(guī)模不同,行業(yè)不同,都有所不同。中國工作標準研究院在文職崗位工作調查研究中發(fā)現,每年有近80%的崗位工作內容發(fā)生變動,基本都屬于行業(yè)專業(yè)技術進步引起的內容改進,而變化較慢的基本都是通用工作。通用工作不像有些行業(yè)消亡了、產業(yè)限制發(fā)展了等變化很快,許多中小企業(yè)文職崗位工作者離職率高,這部分人群對工作內容的變化研究少,特別是經常變換崗位的人員,對工作內容變化感受遲鈍,政府機關改革力度大,大型企業(yè)文職崗位工作人員對技術及管理標準變化而帶來文職崗位工作流程的變化感受明顯,因此幫助學生提前熟悉崗位及工作項目,讓學生了解變化和發(fā)展也非常重要。
工作者如果與其工作內容結合起來,就有許多特別的形象化描述。如公務員,局長、縣長;如軍人,將軍、士兵;如農民,果農、棉農;如教師,教授、講師;如醫(yī)生,大夫、護士;如公安,干警、特警;如法官,書記官、律師等等。這些工作是社會上大家經常遇到的情景,諸如農民從事的勞動大家都比較形象化,工人的生產也比較形象化,而文職崗位的工作就比較抽象。這里要注意,農民和工人的作業(yè),人們稱謂是“勞動”和“生產”,而文職人員的作業(yè),人們稱謂是“工作”,因此說工作者,通常多指的是文職崗位。
能夠精準區(qū)分工作崗位工作內容,便于提升大學生就業(yè)崗位認知水平和工作能力準備,提升在職人員工作價值分析和工作能力評估。工作能力,是指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的本領,崗位工作能力是完成特定崗位工作任務的本領。能力水平高低,是判斷崗位勝任力的先決條件和主觀條件。工作崗位總是以一定工作內容為條件的,以工作者有完成這些工作內容的能力作保證。如果沒有完成該崗位工作的能力,就不能進入該崗位工作,對個人來講也就是不能滿足該崗位的任職要求。
那么,工作有沒有頭?有沒有尾?筆者進行了深入透徹研究。從個人角度來看,人們進入工作崗位之時就是工作的頭,離開工作崗位時就是工作的尾,這是基于個人認知的普遍現象。因此通識工作經驗,最應掌握的技能,是學會一項工作從頭至尾各重要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工作內容和行為動作,可以將這個過程細分為16個要素,編制成16項工作標準,構成最基礎的通識工作經驗,學生通過對16項通識工作標準的訓練學習,就掌握了工作科學的基本要素,如同學音樂要學每個音節(jié),學英語要學ABC等26個字母,通過這些工作要素對應工作標準的學習訓練,就能具備工作基本功,就能建立起“用圓通制思維謀事,用工作標準模式做事”習慣。今天本文重點要研究解決的是通用工作經驗,就是每個文職工作者經常遇到的,在人生經驗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普遍、最基礎、對成功者未來非常重要的工作技能。這些工作項目的工作技能,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管理要求,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通用工作標準是比較流水化的作業(yè)內容,內涵變化少,缺乏知識的人,把這些事做得次數多了,也能夠學會,并能做好。社會上評論說大學畢業(yè)生缺乏工作經驗,實際上不是他們缺乏專業(yè)工作經驗,而是最缺乏文職崗位通識工作經驗和通用工作經驗,缺乏在通常工作環(huán)境下大家都能夠做出的規(guī)范行為表現,缺乏大家都普遍要用到的工作技能,大學畢業(yè)生都不會,許多在職人員也不會,必然受人詬病,工作效率和質量都不高,這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大學現在普遍開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學課程,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創(chuàng)業(yè)園”、“共享空間”、“創(chuàng)客空間”等支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機構、環(huán)境層出不窮?;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將工作崗位的特性稀釋了,變成基于項目的合作,隨機的組合。有事就合作,沒事就分開,這種事件項目性工作模式,不受距離和空間限制,因此對于大學生對工作崗位的認知影響很大。
政府機構及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相對穩(wěn)定,工作空間和工作時間相對固定,就需要基于崗位來開展工作。因此工作崗位有什么工作任務?應當安排什么工作任務?這些工作任務誰來完成?一定是我們大學畢業(yè)生嗎?隨著“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快車道,實現各級各類文職崗位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的現代化,要加強文職崗位工作科學的研究,適應風起云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fā)展,適應“機器人時代”的到來,積極應對高新科技對人類工作經驗帶來的挑戰(zhàn)。
家庭機器人、酒店服務機器人、情感機器人、繪畫機器人、書法機器人、寫詩機器人、唱歌機器人……連詩歌這樣表現人類情感的復雜思維所產生的非邏輯語言都可以用寫作的智能機器人,對于完成建立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具有普遍性、邏輯性特點的工作標準萃取任務,似乎只在股掌之間,遠遠超越了人們對“產業(yè)機器人處理危險及重體力工作”“大數據識人斷事”的期待,需要建立適應發(fā)展的全新規(guī)則,成為激勵科技哲學深入探討的重要命題,也成為工作科學——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命題,積極構建人類應用這些成果的環(huán)境和條件,積極發(fā)展替代人力不足或人類不樂意處理的事務。
未來文職崗位工作前景如何?誰來當領導?中國工作標準研究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所基于圓通制科學工作理論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工作匹配,研究發(fā)現對文職崗位工作組織進行項目化、標準化,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新技術和大數據技術預測,就能將一項一項的工作,一組一組的工作,不斷地分化組合,重新定位工作的組織者、工作流程、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空間和工作對象等等,既能夠更大程度上實現共享,又能夠使工作者因工作項目的需要而合合分分,聚聚散散,發(fā)生與傳統(tǒng)固定崗位分工模式截然不同的新模式。社會需要人工智能機器人,我們也需要熟練掌握通用工作技能。工作標準化的發(fā)展,會為人工智能更多地引入工作環(huán)境帶來助力。
隨著技能事務性工作逐漸被機器人所取代,大量人力資源被節(jié)約。“識人斷事”說的是人們對人的品行的認識和對事情真?zhèn)蔚蔫b別、判斷和預測,是人的思維結果?!白R人”如非??茖W的“指紋密碼”、“面部識別”、“眼睛識別”等人體外部識別,“測謊儀”對人內心識別;“工作標準”就是斷事,一環(huán)一環(huán),目標路徑、時間空間、資料文檔,如同諸葛亮錦囊妙計?!白R人斷事”的正確性和準確率,是對人的智慧水平的檢驗,是建立在人對知識的獲取與掌握、經驗的積累與提取、信息的梳理與分析等一系列深度思維基礎上;綜合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挖掘、可視化等信息技術及其圖像識別、學習和語言處理技術等集成的“大數據”,基于對海量信息資料的挖掘和分析,輔助計算機飛速計算技術,支持智能機器人的學習和聯想能力,以及將已有知識和經驗轉化為聯想的能力都得到迅速提升,機器人學習過程,給我們大學生工作經驗學習帶來啟發(fā),不斷加強工作科學的研究,在經驗萃取智能化及工作標準的研究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建立對未來、對工作的基本掌控力。
工作事件化隨機組合或因某種任務原因,對不同工作部件組合成為新工作。這為我們進一步提高研究工作標準水平,強化工作標準在人工智能中的應用,升華工作標準的多維度內涵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新“工作規(guī)則”、“法律規(guī)定”總是以人們向往的美好前景作為化身被人們所接受、理解和期盼的。
新生活是持續(xù)不斷的。我們鼓勵學生立志、擬定目標、制定解決方案,追尋工作科學,今天工作科學的誕生,是人類不斷認知的結果,也是人類幾千年追索的必然,雖然它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圓通制的誕生也剛剛起步,甚或很多人還不承認工作科學,但它的孕育過程卻是源遠流長、主脈清晰。我們對工作過程和結果的研究,仍然是工作科學未來能夠獨立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和重點,是保證未來新生活不斷創(chuàng)新的源泉。
工作者為什么需要工作經驗?因為人們要維持生計的需要,要完成工作任務或解開難題。未來有什么難題需要工作者去解決?這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難以預料的事,許多經驗就無從說起,需要掌握研究未來難題的方法,學會即時萃取經驗的能力。因此研究工作科學,我們研究圓通制工作標準怎樣科學萃取經驗,非常重要??傮w來說,在研究圓通制過程中發(fā)現,萃取經驗過程要重在分析、比較、歸納、整理、綜合,注重各種可能因素對事件的影響,工作標準的特性是為給更高級工作標準的規(guī)劃、決策、計劃、管理、執(zhí)行等工作提供依據。信息論、控制論、協同論等也成為當代工作科學的基本理論依據,圓通制的研究方法大多來自其他學科領域,其中一部分是由我們研究圓通制者創(chuàng)造的。工作標準的研究較為常用的方法包括:圓通制科學工作法、德爾斐法、形態(tài)分析法、類推法、關聯樹法、交互影響矩陣分析、時向序列分析、指數平滑法、自回歸—移動平均法、回歸分析、系統(tǒng)動態(tài)分析、腳本法(前景方案)、編制連續(xù)圖像、網絡分析、歷史類比等20余種。其中圓通制科學工作法就是剖析工作經驗的構成,提供算法。今后更多時候將萃取工作經驗的過程通過人工智能來完成,可以綜合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挖掘、可視化等信息技術及其圖像識別、學習和語言處理技術等集成的“大數據”,通過對海量信息資料的挖掘和分析,輔之以中央處理器計算技術,使得今天的智能機器人學習和聯想能力,以及已有知識和經驗轉化為聯想能力都得到迅速提升,對人類的智慧與能力形成挑戰(zhàn)和強力支撐。
未來機器人工作能力再強大,也是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的成果,因此學生在校珍惜學習時間,快速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身價值,是現實的需要。有經驗的大學畢業(yè)生,能夠針對社會機構單位,不論規(guī)模大小、業(yè)務繁雜程度高低,只要進入,就能根據單位項目的需要重新定位,比如辦公室主任、財務部經理、營銷經理等崗位工作內容,需要適應崗位管理內容變化與條件。畢業(yè)時積累常人許多年的經驗,滿足現代社會需要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學會工作組合,熟悉新形勢下的崗位定位,成為社會急需的崗位精英。
大部分文職工作者能夠完成普遍性工作,具有通用工作能力就可以快活一生。在現代技術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過程、工作措施、工作環(huán)境等都在日新月異,每年總有幾個甚至十多個產業(yè)調整,工作項目沒有了,工作崗位被取代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產業(yè),新的崗位,新的工作,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工作者都能夠“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面對不同時代不同人才需要,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大學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都是一個角度的質疑。什么人才是杰出人才?杰出人才需要完成什么工作?處理什么事情?杰出人才的標準是什么等等,不能一概而論。當然,如果畢業(yè)生都不能掌握遵從通識工作標準和通用工作標準,肯定不是杰出人才。對專業(yè)性工作標準來說,戰(zhàn)爭年代需要將軍和優(yōu)秀的士兵,要打勝仗、能打勝仗的將軍和士兵,這就是杰出人才;和平年代社會需要安寧祥和的豐富生活,各行各業(yè)的建設專家和優(yōu)秀工作者和具有特定才華的明星、科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等等,都是基于其特定崗位的專業(yè)優(yōu)秀人才。
腦力勞動者的主要工作形式,就是用腦來完成知識與信息的輸入加工,如學習、思考、訓練等等,用大腦思維加工輸出語言、文字、信息等等。腦力勞動者的工作特性就是不會因為書寫了一份報告而少了什么,而是大腦里因為撰寫報告而增加了許多信息。
什么是思維?思維最初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過程。當我們將人們的工作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輸出工作結果時,思維就有突出的貢獻和成果。完成一項工作,一項非常重要的會議,參會的人員都在用腦,都在思維,圍繞會議主題涉及所有的認知或智力資源。因此圓通制工作思路導圖將展示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系和規(guī)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征的反映。思維更簡潔地表現人的腦力勞動。腦力勞動的工作車間是大腦,腦力勞動的生產過程是思維,腦力勞動的成果是語言、文字、歌唱、行為、動作等等,核心是人的智慧表現。
文職崗位是現代人腦力勞動的代表性崗位。說一千道一萬,文職崗位工作者還是一個用腦思考問題和實際做事模式科學性的問題。我們總結為兩個核心能力:一是按照圓通制思維謀事的能力,二是按照工作標準模式做事的能力。用圓通制思維謀事的能力就是思考事物或者謀劃工作的結果,符合該群體優(yōu)秀人士的普遍認同,表現出優(yōu)秀的邏輯思維能力;按照工作標準模式做事的能力就是處理工作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獲得該群體優(yōu)秀人士的普遍認同,表現出杰出的執(zhí)行能力。這兩項通用工作能力,通過學習訓練通識工作標準,匯聚成工作者的智慧,就能基本培養(yǎng)完成治理能力所需要的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