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450000)張亞珍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一種以頑固性低氧血癥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具有治療難度大、致死率高的特點[1]。機械通氣是目前臨床治療ARDS的主要手段,但長期使用呼吸機極易引發(fā)呼吸機獲得性肺炎(VAP),進而影響臨床治療順利進行,甚至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2]。通過護理干預降低ARDS患者VAP發(fā)生風險是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此次研究以在我院就診的84例ARDS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其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84例ARDS患者分為A、B兩組,各42例。A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39~64歲,平均年齡(51.63±3.92)歲。B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38~66歲,平均年齡(51.75±3.78)歲。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ARDS臨床診斷標準;②機械通氣時間>48h;③學歷小學以上;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長期昏迷;②嚴重呼吸道感染;③惡性腫瘤;④精神障礙;⑤腦卒中病史;⑥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⑦溝通障礙。
1.4 護理方法 A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遵醫(yī)囑用藥、病情檢測、生命體征檢測等。B組接受護理風險管理,主要包括:①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任小組組長,其與護理人員為小組成員,由護士長嚴格參照《ICU十大安全目標》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和護理能力;②風險識別:依據患者病情、治療方案、身體狀況等因素評估患者潛在護理風險,根據評估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③風險預防:定期對病房和設備進行消毒,嚴格落實手衛(wèi)生規(guī)定,在進行氣管插管或吸痰操作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用藥后密切關注患者生理變化,定期進行口腔清潔;④心理疏導:待患者意識清醒后告知患者其身體和病情變化,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鼓勵、安撫患者情緒,并向患者展示經有效治療后出院患者的相關案例。
1.5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VAP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護理風險事件(誤吸、非計劃性拔管、輸液反應、靜脈炎等)發(fā)生率;使用舒適狀況量表(GCQ)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舒適度。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處理,其中定性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定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VAP發(fā)生率 B組VAP發(fā)生率(1/42,2.38%)低于A組(7/42,1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74,P=0.026)。
2.2 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B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2/42,4.76%)低于A組(8/42,19.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86,P=0.043)。
2.3 GCQ評分 B組GCQ評分[(91.43±6.32)分]高于A組[(81.59±6.7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67,P=0.000)。
機械通氣是目前ICU救治ARDS患者的常用手段,但機械通氣治療極易引發(fā)VAP進而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既往研究顯示加強對行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干預對預防VAP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但ICU護理工作較為繁重,極易發(fā)生各種護理風險事件,因此加強對ARDS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3]。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護理風險管理的B組VAP發(fā)生率和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A組,且B組GCQ評分較高,這表明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降低VAP和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風險,且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評估患者治療、護理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并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模式,其通過加強護理人員無菌操作技巧和意識來有效防止VAP發(fā)生,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進而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而通過心理疏導則能有效排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期間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降低ARDS患者VAP和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風險,且能提高患者舒適度,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