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歐洲為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的最大投資。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和繁榮,數字技術讓信息和資源更加開放,為學習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徑和更豐富的學習機會,因此普及數字技術、推廣數字教育至關重要。該文剖析歐盟在2018年1月提出的《數字教育行動計劃》中推動數字教育的具體目標和戰(zhàn)略,主要聚焦在提升公民的數字技能,應用數字技術促進教育教學,以及用數字技術來改善教育現狀等主要方面。參考歐盟推動數字教育發(fā)展的目標和戰(zhàn)略,我國教育信息化更應該在豐富公民信息素養(yǎng)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在學校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技術倫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同時有針對性地促進數字教育資源的多元化建設和共享機制;支持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來實現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入融合;并利用“大數據”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教育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改革。
關鍵詞:數字教育;數字技能;數字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在數字時代,面對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大規(guī)模普及應用,全球的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數字教育,改變的是教學模式,而不變的是教育本質。在利用數字資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利用技術手段開展教學,將數字資源作為教學內容和工具,更要思考和反思,數字技術如何與教育進行深入融合,以及數字教育如何推動并服務于新時代的教學方式變革。從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來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強調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fā)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1]?!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2]?!吨袊逃F代化2035》中強調教育信息化以智能、人本為根本特征,到2035年的發(fā)展目標是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推動面向人人的終身學習,強調因材施教和知行合一,實現資源共建共享[3]??偟目磥?,這些政策都提出推動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三個重要目標: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技術普及等方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更為廣泛的深度融合;普遍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到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以及教育信息資源的平臺建設與資源共享。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無論是改進教學,還是優(yōu)化教育管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深入發(fā)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和問題,比如:在技術層面,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難以充分保障,個別偏遠地區(qū)的網絡覆蓋率較低;在線教學平臺承載力有限;在技術應用方面,公民信息素養(yǎng)亟待普遍提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完善;在教學實踐中,互動交流分享不夠充分,學生學習精力不集中;實現個性化的教育管理仍存在困難;由于獲取和使用數字資源的程度不同而導致的“數字鴻溝”等問題[4]。為了更好地克服困難,迎接挑戰(zhàn),進一步實現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目標,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數字教育改革方式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因此本文從歐盟推動數字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人手,借鑒經驗,為我所用,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歐盟促進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
2020年2月,歐盟公布了《歐洲數據戰(zhàn)略》,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積極發(fā)展以人為本的技術;發(fā)展數字經濟,使其具有競爭力;通過數字化發(fā)展塑造開放、民主和可持續(xù)的社會[5]。歐盟的數字戰(zhàn)略輻射到歐盟成員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教育是歐洲為未來社會發(fā)展做出的最大投資。歐盟在教育領域的職能是從歐洲一體化角度出發(fā),發(fā)揮協調、支持和輔助的作用,推動各國教育體系的交流合作,提升歐洲整體教育質量,為歐洲公民提供優(yōu)質教育服務,進而為歐洲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塑造歐洲公民共同價值觀。因此,歐盟推動成員國數字教育的發(fā)展是實現數據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三、歐盟積極推動數字教育的動因分析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和繁榮,數字技術為學習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徑和更多的學習機會,讓信息和資源更加開放。普及數字技術、開展數字教育至關重要。
在2017年3月的《羅馬宣言》(Rome Declaration)中,歐盟成員國強調要為年輕人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和培訓機會,2017年10月歐盟委員會明確強調,教育和培訓應符合“數字化時代”的要求[6]。在2017年11月的哥德堡峰會上,與會者強調,終身教育是歐洲公民最重要的社會權益之一,因而亟需提升教育質量,推行全納教育。在哥德堡峰會上,以“通過教育和文化強化歐洲公民的身份認同”為主題的峰會討論開啟了歐洲教育的新時代[7]。隨后,2018年1月,第一屆歐洲教育峰會舉行,主題是“為歐洲教育時代奠基:創(chuàng)新的全納教育”[8]。作為歐洲新技能宣言的一部分內容,歐盟委員會提出終身學習所需的核心勝任力參考框架,并在框架中明確提出數字技術勝任力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9]。針對這一勝任力,歐盟制訂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教育和培訓可以更好地使用數字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并且強調在數字時代,教育和培訓可以有效地提升公民的數字技術勝任力?!缎袆佑媱潯访鞔_了所有歐盟成員國至2020年需要實現的數字教育目標。
(一)歐盟數字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在歐洲,數字化時代對人們的生活、交往、學習和工作方式有深遠影響。一些工作會消失,一些工作將會被取代,新的工作會出現,一些新的產業(yè)也會隨之產生[10]。這樣的時代變化和需求使得數字技術對每個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來說都至關重要。在信息時代出現了很多機遇,但是歐洲社會還未做好準備。因此,歐洲教育應當承擔起重要的職責,讓公民為已經到來的數字時代做好充足的準備,來迎接高速發(fā)展的全球化時代所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
歐盟成員國普遍認為,數字時代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比如開放的教室、真實的生活體驗、與真實生活相關的項目、新的學習工具和途徑,以及開放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進行在線合作,基于數字技術的學習能夠縮小不同社會階層學生之間的差距。數字技術還可以更好地實現個性化的教學和學習。同時成員國普遍認為在教育中使用數字技術能大規(guī)模地提升學習效率,優(yōu)化學習結果,實現教育公平[11]。盡管數字技術為教育帶來的新機遇顯而易見,但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還受到一些限制,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工作者使用數字技術的能力亟待提高。通過數字技術優(yōu)化教育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接受良好的數字技術使用的相關培訓,并且有能力通過數字技術來更加高效地實現明確的教學目標。調查顯示,不是所有的歐洲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和信心使用數字技術來支持自己的教學工作[12]。除此之外,保證數字信息的安全和可靠也是數字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數字教育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數字化信息進行保護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歐盟成員國間的互動、合作與分享是推動數字教育發(fā)展的關鍵要素
歐盟教育的發(fā)展得益于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包括實踐經驗分享、同行間交流學習等。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分享,成效更為明顯。歐盟各國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從不同維度,利用不同方式探索如何在教育實踐中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多樣的探索和研究產生大量的數據和結論在歐盟范圍內得到分享和推廣,這使得各國之間的互相學習更加便利,信息資源更加透明。因此,歐盟委員會表示,要加大力度支持成員國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使用數字技術,來促進歐洲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具體的內容包括:教育工作者數字技術能力的提升,網絡安全和網絡維護等問題。歐盟推行的《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在歐盟成員國范圍內將掌握數字技術作為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一項軟實力,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數字教育提供了明確目標和有效戰(zhàn)略。
四、歐盟《行動計劃》的目標及戰(zhàn)略分析
作為歐盟推動數字教育的具體戰(zhàn)略,2018年初推出的《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是通過數字技術的使用來促進教育實踐的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的對象范圍較廣,除了正式的學校,還包括商業(yè)組織、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非正式的教育機構等?!缎袆佑媱潯访鞔_了三大目標,即通過數字技術提升教育質量;普遍提升歐洲公民的數字技術能力;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數字技能和數字能力。為實現上述目標,歐盟相應地明確了推動數字教育發(fā)展的三大戰(zhàn)略:在教育教學當中更好地應用數字技術;為應對數字轉型發(fā)展提升歐洲公民的數字技能;通過更科學的大數據分析來改善教育現狀,并預測未來教育發(fā)展趨勢。
針對每個戰(zhàn)略,《行動計劃》都幫助成員國制訂了相應的措施來應對挑戰(zhàn),如提供相關工具,幫助教育者和培訓人員更好使用包括網絡互聯在內的各項數字技術;采取有針對性的行動增強相關數字技能;通過更好的數據分析強化既有措施并采取新措施改善教育質量。
(一)將數字技術更好地應用于教育教學當中
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在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字技術。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數字技術運用和在教育中應用數字技術有很大區(qū)別。數字技術在改善教育質量方面存在巨大的尚未開發(fā)的潛力。
在教學中,數字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確保在數字技術獲取及數字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公平并保證質量。數字技術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但是讓更多的孩子能接觸和使用信息技術是保證教育公平的起點。應用數字技術的廣泛程度以及數字教育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從數字技術中獲益,保障在教室里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基礎設施和設備等方面的支持外,還需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材料以及課程安排等內容。
除了在教學中的應用,在教育管理中,數字技術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數字技術在促進歐盟高校學生流動方面的應用。流動性是歐洲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這里以歐洲學生電子卡項目為例。歐洲學生電子卡項目旨在通過教育信息平臺的使用來提高全歐范圍內學生流動的質量和效率。到2025年,歐盟范圍內的學生流動可以在成員國之間更廣泛、更自由地實現,課程內容、圖書館資源等也將全境開放[13]。具體方式包括:學生的信息公開地發(fā)布在學校的信息平臺上;提升學生信息和身份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在保證安全可靠的情況下,不同教育機構的學生數據信息和學術成績可相互認可,并互相兌換等[14]。這一系列做法有效地減少了學生交流互換的行政程序,讓學生交流互換更加順暢和便利。
(二)提升公民的數字技能
數字技能是更新版歐洲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參考框架的重要內容。在數字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數字技能如同識字和計算能力一樣,是公民的基本能力。數字技能意味著合理使用數字技術的能力和信心,包括在信息化時代,擁有使用數字技術的知識、技能和積極的態(tài)度。歐洲公民數字技能框架列舉了五方面的數字技能:對信息和數據的基本理解;溝通與合作;數字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數字安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15]。
數字時代的變革會對歐洲公民的生活學習產生持續(xù)的影響。歐洲技能宣言指出,如今,90%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數字應用技能。但一部分歐洲公民的數字技能有所欠缺,或不能與時俱進。提升歐盟成員國公民的數字技能迫在眉睫。如果不大力發(fā)展公民的數字技能,歐洲將失去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地位[16]。因此,十分有必要從普遍意義上提升歐洲公民的數字技能。面對這個重任,教育是最強有效且最直接的手段。對此,《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公民應從幼年開始學習數字技能,并持續(xù)終身。為實現這一點,要在學校課程或課后學習中增加數字技能的學習內容。年輕人是網絡使用的熱衷者,但是需要通過體系化的教育讓他們知道如何科學地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并且進行知識的創(chuàng)造[17]?!缎袆佑媱潯愤€指出,需要增強兒童和青年的批判性思考和媒介素養(yǎng)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判斷并應對始終存在的假新聞、網絡霸凌、極端化、網絡安全威脅以及欺詐等問題。
(三)通過更科學的大數據分析來改善教育現狀,并預測未來教育發(fā)展趨勢
數據分析對于教育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使用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收集可靠有效的大規(guī)模數據?,F如今的挑戰(zhàn)是,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來提升教育質量,并解決教育問題。歐盟認為,在成員國范圍內的數據分享可以發(fā)現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指明教育進一步發(fā)展的需求。同時,對于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通過科學的問卷和調查采集到的數據可以為他們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但是現如今面臨的挑戰(zhàn)有兩方面:一是教育領域的大規(guī)模的數據要么不夠全面,要么太過時,這就需要依靠歐盟成員國的合力來共同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采集大規(guī)??煽坑行У臄祿?二是數據可以幫助教育決策者發(fā)現需求,但是現實當中在分析需求時,數據并不是重要依據,主觀分析所占比重依然很大。
《行動計劃》指出,由教育活動的利益相關者或參與者倡導的教育創(chuàng)新或變革是應對教育領域挑戰(zhàn)的重要方式。通常來說,教育領域的調查研究或數據收集是自上而下完成的,通常是國際組織或者政府發(fā)起的。但是調查研究的內容并沒有考慮教育參與者(比如教師、學生等)的真實體驗,使得調查研究的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在未來的信息技術使用中,要以教育活動參與者的視角來設計調查、采集數據,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發(fā)展?!缎袆佑媱潯氛J為,在未來,教育工作者會從對數字技術發(fā)展的滯后應對轉變成為積極使用,教育者(包括政策制訂者和教育從業(yè)人員)會利用數字技術澄清教育問題,明確教育發(fā)展方向,并主動應對挑戰(zhàn)。
五、《行動計劃》對我國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歐盟委員會在《行動計劃》中指出的加強數字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普遍提升歐洲公民的數字技能,以及使用數字技能來預測教育發(fā)展這三個方面也同樣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歐盟委員會在《行動計劃》中就已針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戰(zhàn)略部署,并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因此,《行動計劃》值得我國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時深入研究、借鑒。
(一)豐富與完善公民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
數字技能作為21世紀公民的基本能力和素養(yǎng)之一,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我國,教育工作者要豐富對于公民信息素養(yǎng)內涵和外延的認識。2018年歐盟提出的歐洲終身學習核心能力的框架中強調了公民的數字技能的五方面內涵[18]。對于我國而言,公民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是指在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人們能批判地、創(chuàng)新地、綜合地使用多媒體形式的數字信息和數字技術作為工具,來創(chuàng)新地、批判地解決問題的能力[19]。與歐盟提出的數字技能概念相對比,我國對于公民信息素養(yǎng)概念的內涵應該進一步豐富,更應該著重強調的是數字內容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維護數字環(huán)境安全和實現數字時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從而更深層次地實現公民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向信息技術能力素質的拓展,強調公民應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以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20]。對數字信息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以及維護數字環(huán)境的安全都是實現數字時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這是在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下,對公民數字技能提出的具體要求。對數字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以及維護數字環(huán)境的安全的能力還尚未在我國公民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中明確指出,但是為了實現數字時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zhàn),這兩種能力十分有必要,通過教育手段來普及這兩種能力行之有效,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著重培養(yǎng)學生這兩方面的技能。
(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增加技術倫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
在提升教育工作者對于信息素養(yǎng)概念認知的基礎上,還要有針對性地在信息技術的課程中增加倫理教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內容。數字時代使得資源的獲取更加自由,但是沒有限度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數字時代,技術倫理(TechnologyEthics)的概念應運而生,旨在探索數字技術、個人、社會三者之間的平衡,重塑公民對于數字技術時代和數字信息社會的信任,以促進社會和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21]。歐盟的《行動計劃》中提出了保障信息技術安全等內容,雖然還不夠充分和具體,但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在技術倫理的規(guī)范下,數字信息首先要保持公開性和透明性,同時信息技術要被有效地“監(jiān)管”,以保證符合倫理要求。倫理規(guī)范能保證數字時代自由的實現,并保證數字時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前學校教育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更多地從技術和能力層面來提升學生的信息應用技能,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獲取數字信息的技能逐漸普及,新的挑戰(zhàn)是如何通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使公民更自覺地遵守數字時代的倫理規(guī)范,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與此同時,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考慮,教育工作者應對學生進行數字時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應讓學生意識到數字時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一方面依靠數字信息環(huán)境的維護,比如安全自由可靠的數字環(huán)境,縮減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導致的技術鴻溝和數字鴻溝[22];另一方面要進行數字信息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將數字技術作為工具,為應對時代的高速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地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從而促進全人類持續(xù)性地發(fā)展。數字技術的倫理教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相關內容在我國目前學校教育的信息技術課程中相對薄弱,所占比重太小,需要大力加強。
(三)促進數字教育資源的多元化建設和共享機制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豐富數字教學資源的來源。數字教育資源是以數字化形態(tài)儲存的、被用于為教育目的服務的、有著豐富的形式和資源總量的教育資源的總稱[23]。在歐盟的《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加強數字資源在數字教育中的使用。在我國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如今,由于快速傳播和個性化實現等優(yōu)勢,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并已經成為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方式,為了將數字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在教育教學當中,更深層次地、多維度地開發(fā)和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尤為重要。在信息化時代,數字教育資源的高效使用有助于滿足多元化的數字教育的需求,從而直接影響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和效率。促進數字教育資源的多元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傳統(tǒng)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主體相對局限,僅包括教育場域中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如教育領導者、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及家長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字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社會化的學習使得教育活動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主體也更加豐富多元,除了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外,社會機構、企業(yè)、社區(qū)群眾、商業(yè)組織等都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數字教育活動當中,成為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參與者。因此,我國數字教育資源的多元化發(fā)展要在完善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平臺建設進一步形成覆蓋全國數字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24],不同資源主體之間要打破壁壘,促進不同資源之間自由通暢的流動,形成數字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要通過縮小技術鴻溝和數字鴻溝[25],來擴大數字資源的輻射面,提升數字資源的利用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數字教育的專業(yè)性和教育目的的精準實現,教育工作者仍然對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起主導作用。
(四)支持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新時代的教育公平觀是在保證教育質量前提下的公平,因此給每個個體提供適宜的教育,成為教育公平的內涵。為了逐步實現教育公平,并在公平的同時保證質量,提高學習效率,支持個性化的學習是有效手段。個性化的學習符合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即個體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條件,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數字教育推動了教育的個性化實現,教育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這里是以個體為單位的、有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智能協同和虛擬教學的方式,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需求。不論是課程設計、課程實施、還是課程評價,教師都可以借助智能教育更加關注個體,實現因材施教。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可以方便學生以多種方式并使用各異的工具來呈現學習過程和完成學習任務,這滿足了個性化學習方式提出的需求,即在具體的、差異性的情景設置中利用掌握的資源個性化地解決問題。那么如何實現個性化學習?首先,學習資源的“私人訂制”。當學習資源通過數字技術公布在網絡平臺上之后,學習者各取所需,自由選取自己需要的內容,并用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使用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其次,學習環(huán)境的“私人訂制”。數字教育提供給學生充足的資源和虛擬的空間環(huán)境設計,學習中學生根據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數字資源整合和使用。教師要依據具體的學習情境的要求來設計學習環(huán)境,在設計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時,要注重技術、環(huán)境、教育規(guī)律的融合[26]。再次,學習評價的“私人訂制”。由于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的差異,評價也要因人而異。在個性化的學習中,應倡導建設性的評價觀,即“為學習的評價”。評價是針對每個個體的具體學習情況展開的,因此基于學習行為本身進行的操作性評價對每個學生日后的學習更具有指導性意義。教育信息化通過技術手段為實現個性化的評價提供了便利,同時評價結果也為更好地開展個性化的數字教育提供了依據。最后,學習管理的“私人訂制”。學生以個體為單位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管理,包括進度和掌握程度等內容;教師也同樣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地學習監(jiān)控,這樣能最大限地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質量,保證公平。但是個性化學習也面臨挑戰(zhàn):如何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更高效的互動交流?如何保證個性化學習的效果?由于接受數字教育資源的方式和手段,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差異,受教育水平和程度可能再次拉開差距[27]。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五)“大數據”更好地服務和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
正如歐盟在《行動計劃》中所強調的,在數字技術時代,推進數字教育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通過更科學的大數據分析來改善教育現狀,并預測未來教育發(fā)展趨勢。這對我國推行數字教育啟發(fā)很大。作為數字技術的重要體現, “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具有前瞻性,也是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手段之一。通過“大數據”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會推動新技術和新模式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善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重構傳統(tǒng)的教育行業(yè)。 “大數據”能夠精準地捕捉學習數據,進行學習效果診斷,從而進行有效地教育決策,這是實現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具體來看,大數據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個性化。通過大數據獲取和搜集信息,并分析學習結果,明確適合每個個體的學習方式,并知道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和劣勢。其次,教師利用大數據的信息提取、分析、篩選等,將這些信息作為依據優(yōu)化教學內容,并調整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學習個體調整進度,因材施教。再次,大數據為學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具來管理、統(tǒng)計和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這可以讓學生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精細和智能。最后教育決策者通過大數據的使用,掌握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歸因分析,從而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并出臺相應的教育政策。因此, “大數據”為教育決策提供了可靠性的依據??傊?, “大數據”的使用能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并推動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教育改革,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
《行動計劃》作為歐盟實施數字戰(zhàn)略的具體改革內容,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啟示,也與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目標相吻合。參考歐盟推動數字教育的目標和戰(zhàn)略,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更應該在豐富公民信息素養(yǎng)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在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技術倫理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同時有針對性地促進數字資源的多元化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推進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利用“大數據”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教育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改革。數字信息時代,數字教育正在全世界范圍內蓬勃開展,這是機遇,更是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教技[2016]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Z].
[2][20][24]教技[2018]6號文件,教育信息化2.O行動計劃[Z].
[3][21]孫立會,劉思遠等.面6 2035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圖景——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的描繪[J].中國電化教育,2019.(8):1—8+3.
[4]劉瑞儒.從電教歷史看教育未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經驗與遠景[N].中國教育報,2019-12-02(03).
[5] European Commission.A European Strategy for Data[EB/OL].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fit-digital-age/european-data-strategy,2020-02-19.
[6] European Commission.Building a stronger Europe:the Role ofYouth,Education and Culture Policies[EB/OL].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5 201 8DC0268,2017-10-19.
[7] European Commission.Strengthening European Identity throughEducation and Culture.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Contrihution tothe Leaders' Meeting in Gothenburg [EB/OL].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 N/TXT/PD F/?uri=C ELEX:5 2017DC 0673&from=EN,2017-11-17.
[8] European Commission,A Concept Paper on Digitization,Employahilityand Inclusiveness:The role of Europe[EB/OL].http://ec.europa.eu.newsroom/document .cfm?doc_id=445 15,2020-07-19.
[9] European Commission.Proposal for a Council Recommendation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2018[EB/OL].https://puhlic ations.europa.eu/en/puhlic ation-detail/-/pu blic ation/h3777 81c-4e19-1 le8-held-Olaa75 ed71al/language-en/format-PDF/source-85181803,2018-05 -02.
[10] Eurostat.Being Young in Europe today-digital world[EB/OL].http://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Being_young_in_Europe_today_digital world,2020-07-12.
[11] European Commission.Strengthening European Identity throughEducation and Culture [EB/OL].http;//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 N/T XT/PDF/? uri=C ELEX:52017DC0673&from=EN.2017,2017-11-17.
[12] European Commission.Survey of Schools:ICT in EducationBenchmarking Access,Use and Attitudes to Technology in Europe'sSchools[EB/OL].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survey-schools-ict-education,2020-07-09.
[13] Connecting Europe Facility [EB/OL].https://ec.europa.eu/cefdigital/wiki/display/C EFDICITAL/C EF+Digital+Home,202 0-07-13.
[14] European Commission.Satellite hroadband for schools:Feasihilitystudy [EB/OL].http://ec.europa.eu/newsroom/document.cfm?doc_id=46134,2020-07-10.
[15][16] 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Citizens [EB/OL].http://ec.europa.eu/jrc/en/digcomp/digital-competence-framework,2020-07-10.
[17] European Commission.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ducators[EB/OL].https://ec.europa.eu/jre/en/digcompedu,2020-07-10.
[18] European Council.Council Recommendation of 22 May 2018 0n Key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EB/OL].Http://data.consilium.europa.eu/doc/document/ST-9009-201 8-INIT/EN/pdf,201 8-05-23.
[19]包雅君,劉永貴等.數字素養(yǎng)內涵與概念辨析——兼與信息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的比較[J].軟件導刊,2020,19(6):276-280+277.
[22]章若昆.教育數字鴻溝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展望[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6(9):96-100+98.
[23]余亮,陳時見等.多元、共刨與精準推送:數字教育資源的新發(fā)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6,(4):52-63+52.
[25]徐樂,樂馮燕.教育數字鴻溝新論——兼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的限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3):13-18+15.
[26]田陽,萬青青等.多空間融合視域下學習環(huán)境及學習情境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23-129+123.
[27]陳明選,馮雪晴.我國數字教育資源供給現狀與優(yōu)化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0,(6):46-52+50.
作者簡介:
胡佳怡: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Oiayihu1986@163.com).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全球勝任力視角下基礎教育課程實踐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項目編號:CDA1601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