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超
鄉(xiāng)村振興雖是近年才提出,但鄉(xiāng)村問題一直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在人類學研究中,鄉(xiāng)村是傳統(tǒng)知識生產的重要領域,鄉(xiāng)村研究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學關注的傳統(tǒng)話題①徐新建,孫九霞,李菲.民俗·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0,(2).。民國以來,梁漱溟開展以新儒學政治觀為指導的鄉(xiāng)村文化復興模式,晏陽初以現(xiàn)代民本政治觀為基礎開展平民教育與鄉(xiāng)村建設,費孝通、林耀華等前輩開創(chuàng)村落經濟發(fā)展研究等,形成了關注鄉(xiāng)村問題的學術傳統(tǒng)②此處觀點參見: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大意[M]/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晏陽初.農村運動的使命[M]/ /晏陽初.晏陽初全集(一).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林耀華.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M].莊孔韶,方靜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近年來,與鄉(xiāng)村相關的城鄉(xiāng)一體化、農民工返鄉(xiāng)、鄉(xiāng)村數(shù)字化、傳統(tǒng)村落保護、鄉(xiāng)村民俗變遷、鄉(xiāng)土遺產保護以及鄉(xiāng)村特色旅游等許多新的研究話題相繼展開,尤其對鄉(xiāng)村振興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傳承、保護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及相關工作的推進,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成為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標志,有研究指出,鄉(xiāng)村振興不僅要讓鄉(xiāng)村有發(fā)展的潛力、動力和主體性,鄉(xiāng)村的未來可期,更要讓鄉(xiāng)村文化具備更充分的文化自信③徐新建,孫九霞,李菲.民俗·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0,(2).。由此,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進一步處理好“保人”與“保文化”關系的重要性④麻國慶.鄉(xiāng)村振興中文化主體性的多重面向[J].求索,2019,(3).,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重要性進一步被彰顯出來。
以2003 年茂縣曲谷鄉(xiāng)河西村舉辦的瓦爾俄足節(jié)為開端⑤趙旭東,黃承偉,盛燕.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與保護——以羌族“瓦爾俄足節(jié)”為例[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羌族地區(q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上作出了系列理論探索與實踐,尤其5·12 地震以來,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⑥劉超.5·12汶川地震十年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調查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角度來看,羌族地區(qū)如今共有8 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50 余位省級傳承人,100 余位市州級傳承人,300 余位縣級傳承人。除此之外,羌族地區(qū)近年來還多次組織了不同規(guī)模、不同類別的傳統(tǒng)技藝培訓班①中國旅游網(wǎng).西南民族大學首開羌族刺繡培訓班 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EB/OL].[2020 -06 -19].https:/ /www.baidu.com/link?url.,這些接受培訓的人員一定程度也可以被稱作為文化傳承人,還有部分掌握了傳統(tǒng)技藝卻尚未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的民間人士,加起來超過1000 人??梢姡甲宓貐^(q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已初見規(guī)模,成效顯著。在當前全面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鄉(xiāng)村地區(qū)必將發(fā)生社會、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多層面的變革②賀雪峰.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幾個問題[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這對擁有羌族傳統(tǒng)文化解釋權和實踐力的傳承人將帶來怎樣變化,面臨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zhàn),未來何去何從,相關問題值得更加深入地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出現(xiàn)以及相關全球性的保護工程,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 年通過了《世界遺產名錄》,主要納入物質文化遺產;1989 年通過了《關于保護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創(chuàng)作的建議》,將無形文化遺產納入管理;1997 年制定《人類口頭遺產優(yōu)秀作品決議》,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1998年制定了《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條例》,首次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2003 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意義進行了詳細界定。此外,日本是最早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早在1950年就出臺了《文化財保護法》,首次使用了“文化財產”的概念,并劃分了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等八類③王曉葵.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guī)的演變及相關問題[J].文化遺產,2008,(5).;韓國于1962 年出臺了《文化財保護法》,并充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結合④愛川紀子,沈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與韓國[J].民間文化論壇,2016,(3).;此外,意大利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倡導以博物館為主,法國設立了“文化遺產日”,巴西采用“登錄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登記⑤飛龍.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11).。在我國,200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直到2011 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法律層面的界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中國也有著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tǒng)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以及其他等共六個大類型⑥賈銀忠.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5.。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關注物與人的關系問題,進而大多涉及少數(shù)民族社會傳統(tǒng)技藝與口頭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及其空間,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范疇。
羌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產物,在其與漢、藏、回等民族文化長時期的交匯、碰撞、傳承、融合的過程中,不僅顯示了其深厚的歷史積淀,而且形成了其獨特的個性和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目前,羌族文化的基本形態(tài)主要由羌族語言、釋比文化、薩朗文化、工藝(技藝)文化、藝體文化、宗教文化、習俗文化、口傳文化及岷江上游古文明與古蜀文化等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于世⑦劉志榮,白珍,楊燁.論羌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類型與表現(xiàn)形式[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因此,結合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定情況,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被視為羌族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它既是羌族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既是我們可以退守棲居的精神家園,又是增強文化認同的寶貴資源。
有研究者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是傳承,而傳承的重點是傳承人①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傳承人是指通過常年的生活經驗而具有豐富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人,也是在特定領域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與傳承的專業(yè)人士②張紫晨.中外民俗學詞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225.。這些專業(yè)人士往往在繼承傳統(tǒng)知識與技藝的同時又能作出技藝選擇和文化創(chuàng)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和項目保護中巨大作用,并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有學者認為,到目前為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只是一個通用的提法,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③田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探究[J].政法論壇,2013,(4).。因此在通常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般分為兩種類別,即民間認可和政府認定。
民間認可的文化傳承人大多數(shù)都是在特定領域內,掌握了極其精湛的技藝,為地方社會、歷史與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的人物。因其杰出的民間技藝,又掌握著該技藝的傳承脈絡,得到本民族或社區(qū)成員的推崇和認可,進而在本民族或社區(qū)內擁有較高的威望和權力,這在民間通常又被稱作“手藝人”。這部分人通常被稱作地方文化精英,是本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歷史書寫的關鍵人物。他們構成了政府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基礎,但是并不完全等同政府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囊括了各地近年來組織的不同規(guī)模、不同類別的傳統(tǒng)技藝培訓班的學員,以及部分掌握了傳統(tǒng)技藝卻尚未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的民間人士。這些人或多或少掌握了傳統(tǒng)技藝,進入了民間文化傳承體系,在民間得到了廣泛認可,進而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承人范疇。
政府層面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多是基于民間認可的傳承人而選取的威望較高,為民族或社區(qū)作出較大貢獻者。早在2006 年,為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guī)范化,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了國家級、省級、市州級、縣級四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EB/OL].[2020 -05 -29].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85117.htm.。在地方政府層面,例如茂縣、汶川縣、理縣、北川縣先后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文物保護暫行辦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申報評定管理辦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評定管理辦法》等文件,確保了傳承人的文化傳承工作有法可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在國家級、省級、市州級以及縣級的四級體系中,經傳承人自主申報,組織專家評定,最終認定為各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頒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書。
政府層面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又被稱為代表性傳承人,是經政府機構或政府授權的其他機構認定,并從制度上對其加以規(guī)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特定個體。有學者指出,代表性傳承人通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的佼佼者,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較一般傳承人更大,重視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的核心⑤李華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支持——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9 至31 條[J].河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3).。他們除了在本民族和社區(qū)內進行該項文化技藝的傳承與實踐,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被受邀至一些政府性的文化活動,參與一些表演性質的儀式活動,或者通過政府聘請這些人員到博物館、文化館等事業(yè)單位從事專門的文化技藝工作。
無論是民間認可的手藝人還是政府層面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所涉獵的口頭文學、民間繪畫、表演藝術、手工技藝、民間知識等領域,都是由相關人士的口傳心授得以代代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在這些領域里,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實踐者,他們以超人的才智和技藝,貯存著、掌握著、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類別的文化傳統(tǒng)。有學者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決定了傳承人的認定原則,單一屬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該從個體的歷史傳承與社會聲望兩個向度考慮;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該從文化整體中切分重要文化環(huán)節(jié),確定關鍵傳承人①蕭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方式的思考[J].文化遺產,2008,(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早就在學術界得到了認可,從學術界到政府以及民間各層都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和保護措施,如今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是,我們進一步反思這些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我們得到的經驗和取得的進步是很少的,而且出現(xiàn)很多理論與實踐上很難突破的難題。有學者指出,中國在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存在的盲目性、機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等問題,現(xiàn)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方面很難再出新穎的論題和理論突破口②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近年來,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鄉(xiāng)村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文化土壤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面臨著諸多新困境,這也將是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話題的焦點之一。
對于傳承人來說,生計問題是首要問題。很多傳承人既要進行文化的傳承工作又要為生計問題奔波,展現(xiàn)出一種糾結與復雜的心情。老一代傳承人收不到徒弟的關鍵在于年輕一代不想學,年輕一代不想學的關鍵在于他們無法靠這個來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
根據(jù)筆者長期在羌族地區(qū)的田野經驗,一些年長的傳承人在這方面的問題并不突出,而從青年釋比③釋比:羌族宗教祭司。根據(jù)每個人掌握技藝的不同,釋比分別被識別成為“羌年”“羌戈大戰(zhàn)”“羊皮鼓舞”等幾種不同類型的傳承人。YZG的例子來看,相關問題則相當突出。
YZG家住汶川縣龍溪鄉(xiāng)阿爾村,2001 年開始學習釋比。從2006 年以來,他大部分時間都忙于與羌文化相關的各種社會活動之中。筆者在與YZG 聊天時,一向不愛發(fā)言的妻子插話了:“這么多年來YZG經常大半夜都在外面跑,家里幾乎沒照管過,自己的子女上學從來都沒有時間接送過,做那么多事一分錢都掙不到”。YZG甚至也意味深長的感嘆道:“要說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我們才是專家,我們才是最懂的人,我們也想花更多精力去做,花更多精力去傳承,但是我們也要生活啊”。
從YZG的個人經歷來看,他確實為羌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做了很多努力,但自己卻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現(xiàn)在他家的房子在阿爾村來說算是比較差的,家里也沒有幾件像樣的家用電器。YZG還講道:
我對羌文化、對釋比文化的傳承方面一點都不含糊,只要有人喊就想去。但是羌文化不是我YZG一個人的事,羊皮鼓舞不是我YZG 一個人能跳的,有時候去喊別人一起參加,別人也沒有說不愿意的。但是人家一般都在外頭掙錢,幾百塊錢一天,我把人家喊來跳一場,耽誤了工沒人給工錢,雖然別人不說啥,但是我都不好意思。
田野調查中,多位傳承人都談到,雖然每次政府部門邀請他們都會有一些補助,但是這些遠遠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發(fā)的補貼不僅不夠開支,甚至還要倒貼。以前我們談論釋比文化的傳承問題,多數(shù)站在文化傳承角度來看問題,認為釋比傳承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年輕人不學習,不好收徒弟。但是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年輕人不學習,并不是年輕人不再熱心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而是做這些事無法為自己帶來收入,沒有動力讓年輕人繼續(xù)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迫切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持。
近年來,為了鼓勵這些傳統(tǒng)技藝的掌握者繼續(xù)從事相關方面的事業(yè),能夠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各級政府根據(jù)傳承人掌握技藝的社會文化價值及其熟練程度,按照國家級、省級、市州級以及縣級的層級體系對傳承人進行資金補助。以茂縣為例,國家級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2 萬元,省級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5 千元,州級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3千元,縣級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2 千元。但是,從目前社會消費水平來看,傳承人的補貼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僅憑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難以維持生計,迫不得已轉行另謀出路,使得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受到極大影響。
因此,關注傳承人的意愿及生活狀況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在當下,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能依靠其掌握的文化技能謀生、不能養(yǎng)活自己及家人,那么即使熱情再高,都會對該文化技藝失去傳承的動力。因此,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技藝與其生計之間的關系是我們進一步研究與制定相關政策的關鍵,也是當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
在前期調查研究中,大多數(shù)傳承人都認為,他們被認定為傳承人不是為了政府每年所補貼的那些補助,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文化事業(yè),希望自己所傳承的技藝獲得更多的關注,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文化的隊伍中來。
傳承人的認定是基于他對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他所傳承的該項技藝對保護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曾經有觀點認為,既然被認定為傳承人,那么他就有責任義務配合政府和其他學術機構的一切活動。這顯然沒有正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性,簡單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當做文化展示的載體,忽略了傳承人身上承載的民族文化價值和意義。從人類學視角來看,傳承人是真正的掌握了民族文化核心知識的人,引導著一個民族文化的基本走向。傳承民族文化不只是為了各類表演與各種配合,而是該民族群體精神文化的需要。而現(xiàn)在這些被認定為各級傳承人的人員頻繁被各種社會團體、學術機構、新聞媒體、專家學者采訪,而每次采訪的內容幾乎都一樣,同樣的故事傳承人已經講了無數(shù)次,致使這些傳承人都學會了一套回答問題的固定模式。例如汶川縣綿虒鎮(zhèn)羌鋒村王治升老人,他于2009 年被認定為羌年國家級傳承人。近年來,采訪他的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及學生不計其數(shù),他幾乎每天在家都要接待各類采訪數(shù)次,根本沒有時間真正的從事釋比文化的傳承工作。
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之一包括老一輩傳承人年事已高,卻沒有合適的傳承人來學習和傳承該技藝,即使有些傳承人能找到徒弟,但這些徒弟大多都是上歲數(shù)的中老年,很少有能夠主動學習和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年輕人。由于傳承人收入低,年輕人不能夠依靠學習傳統(tǒng)技藝作為自己的謀生方式,因此喪失學習傳統(tǒng)技藝的興趣。即使學會了該技藝,迫于經濟壓力,也不得不到外面去謀生而放棄傳承該項文化技藝。
首先,根據(jù)前期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認定以及傳承人級別認定上存在爭議。一方面,部分憑借社會關系或某些特殊身份被認定為傳承人的人員沒能夠熟練掌握該技藝或者僅是略知一二,導致一些熟練掌握該傳統(tǒng)技藝并得到民間廣泛認可的人員卻無法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另一方面,某些傳承人通過多年的技藝實踐,對該技藝掌握熟練,在民間得到了高度認可,卻只能認定為縣級,而另外一些跟自己差不多或者或沒有自己精通的人卻能夠認定為省級甚至國家級,這造成傳承人心理不平衡,極大地打擊了傳承人的積極性。例如羌族多聲部民歌傳承人郎加木與見車牙,兩人本是羌族多聲部民歌傳唱的多年搭檔,但是郎加木被認定為羌族多聲部民歌國家級傳承人,而見車牙卻只是省級傳承人。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問題并不在郎加木和見車牙任何一方,主要在于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機制問題不完善。其次,某些傳承人被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自己實際擅長的項目不一致。例如汶川縣威州鎮(zhèn)月里村趙邦藍,他所熟練掌握的是羌年祭祀儀式,但他卻被認定為羊皮鼓舞傳承人。最后,存在基層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不經調查,隨意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增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或傳承人的現(xiàn)象。
現(xiàn)在很多相關研究和政策措施都將焦點集中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關注不夠,這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面臨困境的關鍵,也是我們今后進行學術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從人類學的角度,我們應該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只是所列民族文化意義體系的符號表征,而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僅針對這些符號表征進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應該落實到該民族或地區(qū)的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考察該文化使用者本身的意圖及其闡釋方式,相關工作或許能有新的進展與突破。
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背景下,傳承人保護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地位已成為普遍共識①孔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的效度與限度研究[J].文化遺產,2015,(5).。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始終得落腳到具體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地方性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與傳承者②孫正國,熊浚.鄉(xiāng)賢文化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多維譜系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也是該項文化技藝的實踐者和真正的理解者③劉曉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思想戰(zhàn)線,2012,(6).。從人類學、民族學及民俗學角度來講,關注人遠比關注事件本身更為重要,因為那些文化都是他們自己的文化,而傳承人又最具地方文化知識解釋權和實踐力。只有站在傳承人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才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作出兼具學理性與實踐性的思考。因此,我們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視角出發(fā),提出了以下建議,以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提供新路徑。
鄉(xiāng)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目標就是實現(xiàn)生活富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根據(jù)前期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都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相對較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計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關鍵問題,只有先解決傳承人的生計問題,才能促進傳承人更好的將個人精力放到文化技藝的傳承上。傳承人要是能夠以自己所掌握的文化技藝維持個人生計,能夠依靠文化技藝養(yǎng)活自己以及家人,這將進一步促進從事該項文化技藝的積極性。
首先,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投入力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傳承人的補助額度是解決傳承人生計問題的當務之急,尤其對市州級和縣級傳承人來講,現(xiàn)有的補助杯水車薪,傳承人每年為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工作所產生的誤工費,遠遠大于現(xiàn)有的補助費用;另一方面,加大對傳承人技能培訓投入,讓傳承人不僅更加熟練的掌握傳統(tǒng)技藝,還能夠掌握并運用更多的現(xiàn)代化技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fā)展中融入更多科學技術元素。其次,在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投入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傳承人的個人訴求問題。在田野調查中,傳承人有各種各樣的訴求,并希望通過課題調查組人員將他們的訴求反映給相關部門,而這些訴求大多與生計相關。最后,通過開發(fā)傳統(tǒng)技藝的旅游紀念品,促進年輕人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謀生方式結合,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傳承人及其徒弟們的經濟來源問題,傳承人才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地從事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
現(xiàn)在政府層面的認定與民間認可的傳承人存在著一定的分歧,甚至是利益紛爭的問題。有學者指出,有些納入到國家級名錄的代表性傳承人,未必生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文化空間,而生活在主要文化空間中的杰出傳承人卻未能入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④劉曉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思想戰(zhàn)線,2012,(6).。因此,政府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走向民間,走向真正生活在該文化空間的人群,了解他們的訴求,聽取文化擁有者自己的意見,將官方與民間結合,從而確定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人。
作為傳承人,熟練地掌握并運用該項技藝是傳承的關鍵所在。學習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又要不斷地學習現(xiàn)代化知識,讓自己所掌握的傳統(tǒng)技藝能夠靈活的得到運用,能夠更好的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首先,從文化傳承體系層面來講,傳承人有著比其他人更加優(yōu)越的先天性條件,進而傳承人要不斷地加強對自己所傳承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能夠更加深刻地闡釋該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其次,傳承人之間應該加強交流與學習。傳承在熟練掌握自己所繼承的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還要多了解彼此間的文化異同,這樣才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傳承發(fā)展。最后,傳承人還要進一步學習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諸如采用攝像機、錄音筆、筆記本電腦、移動硬盤等電子設備對傳統(tǒng)技藝進行數(shù)字化整理與保存,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地促進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方面,應盡快完善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機制??梢圆扇∶癖娡扑]傳承候選人的方式,而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的相關人員,應廣泛聽取民眾意愿,通過科學合理的材料評審、組織現(xiàn)場考評等方式,對傳承人的認定評審環(huán)節(jié)嚴格把關。另一方面,還要制定和完善傳承人管理機制,提高傳承人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創(chuàng)新積極性。此外,在前期調研中,部分傳承人反映有演出勞務費、采訪勞務費沒到賬,傳承人補貼沒到位等問題,相關部門需及時了解情況,對具體問題作出解釋并給出解決方案,以免傷害傳承人的積極性。
鄉(xiāng)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總抓手①中國文明網(wǎng).鄉(xiāng)村振興是鄉(xiāng)村振興鑄魂工程[EB/OL].[2019 -05 -28].http:/ /www.wenming.cn/specials/zxdj/19d/.shtml.。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主體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積累并延續(xù)下來的精神文化,蘊含著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該項文化技藝的闡釋者和實踐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始終得落腳到具體的傳承人。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中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人類學民族學視角出發(fā),更多的關注擁有地方文化知識解釋權和實踐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鄉(xiāng)村遺產屬于鄉(xiāng)民,鄉(xiāng)民創(chuàng)造它、享用它、記憶它、分享它且生活于其間②徐新建,孫九霞,李菲.民俗·遺產·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0,(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精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人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和直接參與者,我們今天對“傳承人”概念的提出和實際尊崇,就是找到了保護和傳承的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路徑③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機遇[N].中國文化報,2020 -06 -11.。因此,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角度來思考和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傳承與保護的根本路徑,關注傳承人的生計狀況,傳承人對技藝傳承的主觀意愿及授徒狀況,傳承人對傳統(tǒng)技藝流變與革新的認識,傳承人在生活與技藝傳承過程中的一些其他訴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問題關鍵在于著手解決傳承人的生計問題,這是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傳承人生活下來,文化才能得以傳承下來,只有傳承人不為生計而奔波,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文化傳承上。將民間認可的傳統(tǒng)傳承人與政府層面認定的傳承人相結合,完善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機制,可以最大程度解決外部因素帶來的傳承人心理不平衡感,讓傳承人獲得民間和政府的雙重認可,增強傳承人的積極性。而不斷加強學習的傳承人,也能夠在不丟失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更加主動的適應現(xiàn)代化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地方社會擁有的權威與聲望,猶如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關注的拉美尼西亞社會里的“大人物”(big shots),他們不僅擁有權力,還擁有權威、信任、資源及協(xié)調能力,在當?shù)厝酥芯哂袕姶蟮挠绊懥Β倮铒w.社會網(wǎng)絡與“大人物”概念付諸應用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充當了羌族社會的“大人物”,他們在羌族社會也擁有權力之外的權威②劉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xiāng)村振興:松潘小姓鄉(xiāng)“畢曼”歌節(jié)的人類學研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8,(12).。新時代下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不能離開這些擁有地方文化知識解釋權和實踐力的地方性“大人物”,借助他們在鄉(xiāng)村社會的影響力,不僅能夠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還能夠在實現(xiàn)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xiāng)村振興總體戰(zhàn)略目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