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黨中央和國務院接連發(fā)布了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文件,包括云南在內(nèi)的一些地方在考試改革上做了探索,教育部相關部門也對文件進行了解讀。對此,有支持者也有擔憂者。支持者認為,體育對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確實有重要意義;擔憂者則認為,體育會成為新的學業(yè)負擔,等等。
如何貫徹和實施國家關于體育的一系列政策和精神,怎樣看待家長擔憂體育課成為學生新的學習負擔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是要把加強體育工作落實在行動上,其中最關鍵的步驟是相關的配套政策要跟上。
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社會和家長的觀念要變,把學生在體育課中鍛煉身體、學會運動技能、培養(yǎng)體育精神和合作能力作為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青少年時期不僅需要德育和智育,更需要體育和美育。但多年來,過多注重中學生的智育,輕視了體育和美育。許多家長擔心加強體育會造成學生學業(yè)的新負擔,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由于孩子沒有很強的運動天賦,學習運動技能會花費很多時間。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出發(fā),部分家長的這種觀點和認識是不全面的。學生學會一項或兩項運動技能,會反過來促進智力發(fā)育。如果學生不經(jīng)常參與體育鍛煉,不能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就不會對任何體育項目產(chǎn)生興趣,更不會享受運動之于大腦發(fā)育的福祉。固然,學校體育并不要求讓每個孩子都挑戰(zhàn)世界紀錄,成為體育明星或職業(yè)運動員,但讓學生學會一兩項運動技能,進而增強體質(zhì)、錘煉意志、享受體育的樂趣,養(yǎng)成終身運動的習慣,才是體育課的真正意義所在。
對此,學校、社會和家長對孩子的體育落實要有長線思維,而不是急功近利。部分家長不重視孩子平時的體育鍛煉與活動,臨近考試的時候開始著急,去報體育培訓班臨時惡補。這樣不但會降低孩子對體育的興趣和樂趣,更容易出現(xiàn)一些傷害事故。任何一項運動技能及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反復多次的練習。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和靈敏性等素質(zhì)的提高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練習。中小學階段正是青少年身體發(fā)育重要的時期,也是學生學會和掌握運動技能的敏感期和機遇期。
我有一個日本朋友,一次交談中她說,自己的兒子是學校棒球隊隊員,棒球技術和水平比較高。于是,我問他是不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這位朋友對我的問題非常驚訝,她告訴我,在日本的中小學,學習差的學生是不能進入學校體育隊的,更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各類體育比賽。體育優(yōu)秀的學生是學校的光榮,也是家長和學生引以為豪的榮譽。在我國,這種情況與之相反。這就給很多人造成一種誤解,好像是搞體育、練體育的孩子學習成績都不太好,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qū)。因此,學校體育改革也要營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觀念的變革。
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愈發(fā)激烈,沒有好的身體,沒有人的全面發(fā)展,孩子們就很難在未來的競爭中去適應各種嚴酷競爭的挑戰(zhàn)。國家接連發(fā)布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相關意見,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來考慮的。如果國民的身體素質(zhì)、體育素養(yǎng)跟不上,那么是支撐不了國家走向強盛、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的。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2日第二版;作者:李相如)